逛菜市場時總發現兩種女人。
一種拎著環保袋,挑菜時看新鮮度多過看價格,買塊排骨會笑著跟攤主說“幫我剁小點,孩子愛吃”;另一種攥著塑料袋,在打折菜攤前翻來翻去,“這菜葉子黃了,再便宜點唄”,買塊豆腐都要讓攤主多添勺鹵水,好像多占點便宜就賺了。
其實有錢沒錢,真不一定看穿什么牌子、背什么包。現代作家亦舒說:“一個人的時間用在哪里是看得見的,同理,一個人的錢花在哪里,藏著她對生活的態度。” 那些總被“沒錢”困住的女人,往往不是真的窮在口袋,而是窮在習慣里——這3個“窮習慣”,一看一個準。
一、總愛囤積“用不上的便宜貨”,家里堆成倉庫,心卻越來越空
小區張姐就是這樣,每次超市打折,她都跟不要錢似的搶。
臨期的牛奶買三箱,說“反正早晚能喝”,結果過期了扔半箱;9.9元的T恤囤五件,說“干活穿不心疼”,最后堆在衣柜底層起了球;甚至連外賣送的一次性筷子,她都攢了一大袋,說“萬一用得上呢”。
家里被塞得滿滿當當,走路都得側著身,可真要找件常用的東西,翻半天都找不著。
老話說“貪小便宜吃大虧”,這話在她身上太明顯。
她總覺得“花小錢買了就是賺”,卻沒想過:占來的便宜,要花時間收拾,要占地方堆放,最后用不上還得費心扔——這些隱形的消耗,比省下的那點錢金貴多了。
真正過得舒展的女人,從不會被“便宜”牽著走。她們買東西先想“我真的需要嗎”,不需要的再便宜也不碰。家里清清爽爽,心里也亮堂,哪會被一堆沒用的東西絆住腳?
二、把“省錢”當唯一目標,對自己摳到極致,日子過得越來越擰巴
同事小吳每月工資不算低,可活得比誰都緊巴。
護膚品用的是臨期打折款,說“反正都是抹臉的”;衣服穿了五年舍不得換,說“洗干凈還能穿”;朋友約著吃頓飯,她總找借口不去,說“在家煮碗面多省錢”。
有次她感冒了,舍不得買貴點的藥,硬扛著,結果拖成肺炎,花了幾千塊輸液,她才悔得直嘆氣。
老祖宗早說過“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把“省錢”當成唯一目標,其實是在透支生活。
對自己太摳,不是會過日子,是把日子越過越窄。舍不得買本好書提升自己,眼界就困在方寸里;舍不得為健康花點錢,小病拖成大病更費錢;連跟人交往都怕花錢,圈子只會越來越小。
聰明的女人都懂:錢是賺出來的,不是摳出來的。該花的花,該省的省,對自己好點,日子才有奔頭,哪會被“省錢”捆得越來越緊?
三、總羨慕別人“過得好”,卻從不琢磨“怎么過好自己的”,心思全在抱怨上
樓下李姐天天念叨“王太太又買新包了,真有錢”“張姐的老公帶她去旅游了,命真好”,轉頭看看自己的日子,越看越氣。
她嫌老公賺錢少,嫌孩子不聽話,嫌自己沒本事,卻從沒想過:王太太下班后還在學理財,張姐周末在兼職做烘焙——人家的“好”,都是自己掙來的。
李姐呢?下班就窩在沙發上刷短視頻,看到別人曬名牌就罵“炫富”,看到別人曬成就就說“肯定走了后門”,心思全在抱怨上,日子自然越過越差。
老話說“人窮志短”,這里的“窮”,不只是沒錢,更是沒心氣。
總盯著別人的光鮮,抱怨自己的處境,哪還有精力琢磨怎么過好自己的日子?人家在學技能的時候,你在罵“沒用”;人家在攢錢規劃的時候,你在說“瞎折騰”。最后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越走越遠,自己還在原地抱怨“命不好”。
說到底,“沒錢”從來不是天生的,很多時候是被“窮習慣”纏上了。
總囤積便宜貨,是被“占小利”的心思困住了;對自己太摳,是被“怕吃虧”的念頭綁住了;總抱怨不行動,是被“懶心思”拖垮了。
亦舒說過“生活的要義,在于進修自己”,不管有錢沒錢,先把這些“窮習慣”改了:少囤點沒用的,對自己好點,多琢磨怎么往前走——日子順了,錢自然會慢慢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