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地獄的路,常由良好意圖鋪就。”
——米爾頓·弗里德曼
就在各國政府忙著“瘦身”求活、“放權”救市時,紐約市的未來市長候選人馬姆達尼(親切地稱他為馬二胡子,或者馬二胡來),卻獨辟蹊徑,翻出蘇聯的老菜譜,準備在紐約五大區各建一家國營供銷社。這不是復古潮流,這是計劃經濟的僵尸回魂。
他的邏輯也非常“高尚”:紐約很多人吃不起飯,尤其是他的黑人兄弟們,穆斯林兄弟們和阿三兄弟族群,那我們不如辦一家市政府出面、統一采購、低價銷售的超市。至于他的兄弟們為什么吃不起飯且不想干活?為什么房租比工資漲得快?為什么小店紛紛倒閉?這些他一概不提。馬二胡子告訴我們,解決貧困的辦法,不是創造就業、釋放市場、降低稅負,而是“成立供銷社”!
你沒聽錯,紐約要走上“建立城鄉接合部+倉儲供銷合作社”的老路了。
重啟供銷社:左派假媒體CNN居然說“這主意不賴”?!
令人驚訝的是,這個聽起來像中學政教課本里《大躍進的經濟奇跡》里的政策,居然得到了CNN的點贊。他們一本正經地舉例:“你看,國防部也有軍需超市,亞特蘭大也在建市營店,堪薩斯的鄉下也有公家商店……所以紐約搞這個不奇怪。”
這邏輯就像說:農村有豬圈,所以芝加哥可以引進國營肉聯廠。
的確,美國一些鄉下為了解決超市難進的問題建過市營小鋪子,但它們的存在前提是沒人愿意來投資。紐約是這樣嗎?No。紐約的問題從來不是沒有超市,而是政府管得太多,稅收太高,治安太差,馬二胡子的兄弟數目龐大,房租太貴。
不從根本上解決營商環境問題,反而要靠政府來當老板、買批發、發工資、賣白菜、發馕……這不是救窮,這是劫貧。
馬二胡子的“胡蘿卜牌蘋果手機券”
按照馬二胡子的邏輯,我們很快可以預見:
超市之后是“食品券”;
副食券、蘋果手機券、衛生巾券、開齋節套餐券齊上陣,反擊資本主義翻案風;
穆斯林兄弟們不用工作,印度阿三叔們每周來一趟超市,拿著“市政積分”換個整雞或者蘋果17;
有人問這錢怎么來?馬二胡子說:“用富人的稅!”然后富人跑了,小企業跑了,只剩下穿著耐克來領米袋的公民革命者,還順便投他一票。
說到底,這不是政策,是一種偽善的道德秀,一套空想烏托邦的殘羹冷炙。
“自由的終點,就是食品券”
“計劃經濟的真正代價,是自由的毀滅。”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早就告誡我們:一旦讓政府介入價格、管控供需,最后必然是配給制度、官僚特權、創新枯竭、權貴橫行。
曾幾何時,蘇聯也搞過“人人有魚吃”的國營超市,結果最后人們排隊搶肥皂、紙巾、罐頭,領導卻天天坐專車吃魚子醬。馬二胡子如果想體驗,那不如先讓他當個清潔員試試市營商店的“倉庫管理系統”。
紐約已經夠“左”了,現在還要往委內瑞拉靠?
“當一個社會把‘憐憫罪犯’當作道德高地,那文明的墳墓就已經開掘。”
——丘吉爾
政府的手,可以溫暖,也可以勒緊喉嚨
世人皆知饑餓可怕,卻往往忽視“施粥者”的權力更危險。政府若真要走進米面油鹽的買賣,邁出的第一步也許是好意,但走得太遠,往往通向控制、依賴與僵化。
城市的希望,從不在“誰來分發面包”,而在“誰能自由地烤出自己的面包”。而當一個穆斯林政治人物的全部答案,是用財政去解決供需、用制度去“制造平等”、用稅金去代替奮斗,那么,問題永遠不會少,真正的希望,也永遠不會來。
紐約可以有理想,但不能有幻想癥。
可以關心窮人,但不能靠犧牲未來來安慰當下。
可以改革現有超市格局,但不能把市場當成敵人,把政府當成救世主。
最后借用一句加拿大諺語:“把廚房交給詩人,飯永遠做不熟;把經濟交給理想主義者,遲早要斷糧;把城市交給穆斯林,遲早要暴亂。”
紐約,別忘了你是怎樣繁榮起來的——
別在喧囂的進步口號中,把自由的鑰匙悄悄交出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