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暴富八萬倍、三天蒸發兩百億:這家虧損中醫公司把華爾街都看懵了
Regencell神話背后,是中醫奇跡,金融騙局,還是瘋狂資本的投機盛宴?
在2025年初的華爾街,一場沒人能看懂的“財富奇跡”悄然上演。
一家從未實現營收、從未獲得任何藥品監管批準、甚至兩年沒有首席醫療官的傳統中醫公司——Regencell Bioscience Holdings,其股價在短短八周內暴漲超過82,000%,公司市值從5000萬美元飆升至近400億美元。
Yat-Gai Au’s net worth has soared.Credit:Regencell
創始人兼CEOYat-Gai Au(區一佳),原本只是香港一位默默無聞的草本療法擁護者,如今卻以持股86%的身份,在賬面上坐擁超過333億美元(約514億澳元)的財富,一度超越李嘉誠、軟銀創始人孫正義、耐克創始人Phil Knight等商界巨頭,躋身全球億萬富豪前列。
而當這一切熱度達到巔峰、各路財經博主紛紛表示“看不懂”之時,股價在幾天之內迅速回落,Au的身家也隨之蒸發超過200億美元。人們開始追問:這究竟是一場“中醫資本神話”,還是一出由低流通盤與社交流量聯合制造的“金融迷因”?又或者,這只是又一個“拉高出貨”的投機故事?
誰是Regencell?
一家沒有營收、沒有藥品審批、沒有醫生,卻坐擁百億美元估值的公司
Regencell Bioscience 成立于2014年,總部位于香港銅鑼灣一棟寫字樓的第九層,辦公室內設有一張乒乓球桌,看上去與任何一家普通初創公司并無二致。
但它的注冊地在開曼群島,2021年在納斯達克上市,主營業務則是銷售與許可一種用于治療**注意力缺陷障礙(ADHD)與自閉癥譜系障礙(ASD)**的中醫草本配方。
這套名為“Brain Theory”的中藥配方,據稱由創始人之父Sik-Kee Au研發,并注冊為品牌。其配方為每日兩次服用的液體草藥組合,公司堅稱“成分完全天然,無任何合成添加”,但目前為止:
未獲得任何國家或地區藥監局的批準;
尚未建立任何銷售體系或商業化渠道;
公司未申請任何專利;
自上市以來從未實現營收;
最近兩年每年凈虧損分別為610萬美元和440萬美元;
首席醫療官職位自2022年后一直空缺。
即便如此,Regencell的估值卻在數周內暴漲至與成熟制藥企業相當的水平,成為市場最具爭議的“神話型個股”。
創始人是誰?
從學渣少年到億萬富豪,他說“這是一場信念投資”
現年40余歲的創始人Yat-Gai Au,在公司Instagram賬號上自述曾患有嚴重的ADHD與閱讀障礙,學生時期成績極差、情緒失控,直至父親的中藥治療才逐漸改善。
他后來考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畢業后進入德意志銀行投行部,曾參與超過40億美元的大宗交易。
2014年,他辭職創立Regencell,自稱“用自己的錢去驗證信念”,至今已向公司注資超過900萬美元。
其兄Yat-Pang Au則是美國房地產投資公司 Veritas Investments 的創始人兼CEO,管理美國西海岸250棟公寓樓,在2019年曾被彭博估值超過1億美元。
Au家族是典型的“硅谷移民二代創業者”:受西方教育,但又對東方草本醫學有著濃厚的家族情感與文化認同。
股價為何暴漲?沒有新聞、沒有利好,卻在拆股后引發瘋狂上漲
2025年6月,公司董事會批準實施1拆38的股票拆分。在拆股完成后的交易日中,股價單日暴漲434%,并連續多次觸發熔斷機制。次日再度上漲283%,隨后兩周內繼續上漲,累計漲幅超過82,000%。
這家公司一度從“仙股”搖身變成估值超380億美元的“超級獨角獸”,而幾乎沒有人能說清楚為什么。
謎底揭曉:一個“流動性陷阱”?
據Regencell提交的文件顯示,公司共有約5億股股份,其中僅有3000萬股流通,其余94%由內部人士控制。
在這樣極端高控盤、低流通的結構下,哪怕僅有少量資金涌入市場,也可能引發大規模價格波動。
這正是美國監管機構頻繁警告投資者避免投資“迷你市值、高控股比例”的股票的原因。它們容易成為“拉高出貨”(pump and dump)騙局的溫床。
用流量打造資本敘事:送Taylor Swift門票做營銷
Regencell的崛起不僅在資本市場驚人,在社交平臺也極具傳播力。
公司官方Instagram擁有超過50萬粉絲,遠遠高于香港最大醫療上市公司BeOne Medicines的2500名關注者。原因在于:
Regencell通過舉辦一系列“抽獎活動”,向關注者贈送美國與亞洲地區的Taylor Swift演唱會門票,并以此制造社交聲量,引導外界對其草本療法的好奇與討論。
在社交網絡成為公司“市值建構工具”的當下,這種用流量驅動股價的策略已經屢見不鮮。
幕后推手?臺灣資本身影浮現
除了創始人Au外,Regencell的第二大股東是Digital Mobile Venture,其背后實控人為臺灣投資人陳世信(Samuel Chen)與妻子張琪玲(Fiona Chang)。
這對夫婦:
是Zoom的早期投資者,在疫情期間股價暴漲1500%時大賺;
控股臺北上市的生技公司Polaris Group(北極星集團),主營抗癌藥物;
同時為芯片設計商Sonix Technology的最大股東。
當記者就此向Polaris和Sonix詢問是否知情或參與操作Regencell時,未獲回應。
監管機構警覺:或成下一場SEC調查目標
美國金融業監管局(FINRA)和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多次就小型上市公司暴漲發出預警,尤其是“流通股極低、業績不透明”的個股。
SEC近期也正在考慮收緊“外國私營發行人”規則豁免條件,這類公司目前可以不披露季度報、不公開高管買賣記錄,存在嚴重信息不對稱。
密歇根大學商學院教授 Erik Gordon 指出:“在沒有任何公告、產品、交易或監管進展的情況下,股價短期暴漲數百倍,這在制度成熟的市場里極其罕見,很可能引發強監管介入?!?/p>
現實終究難敵泡沫:市民上門求診,被拒門外
6月中旬,三名香港市民在看到Regencell暴漲新聞后前往其辦公室,試圖咨詢有關ADHD與失智癥治療方案,卻被告知:“我們不是醫療機構,請查看官網?!?/p>
這場短暫而激烈的“金融神話”終在沉默中散場。
結語:是真正相信中醫,還是拿信仰炒作泡沫?
Regencell的故事像極了一個時代的縮影:
一家沒有產品、沒有收入、沒有醫生的中醫公司;
通過社交媒體流量、高控盤股票結構、資本敘事成功點燃市場情緒;
創始人從默默無聞變成紙面富豪,再到迅速跌落;
留下的是一地雞毛,和一眾仍在追問“這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投資者與監管機構。
這或許不是騙局,也可能不是神藥。但它必定是一次關于“市場敘事權”與“金融想象力”的極限拉扯。
*本文圖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后臺刪除
29
06-2025
28
06-2025
27
06-20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