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的發展,養老機器人開始具備情感交互、智能監測、遠程醫療等功能,各國各大企業開發了一些標志性的機器人,推動了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
全球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發達國家尤為突出,發展中國家老齡化速度加快。各國正通過政策、技術和社會支持應對這一嚴峻挑戰,中國也不例外。隨著互聯網科學技術、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技術的發展,養老機器人正日益進入人們的視野。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養老機器人將成為人類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朋友”和助手。
智能機器人成為應對老齡化的重要手段
世界各國正面臨嚴峻的老齡化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預計2050年全球60歲以上人口數量將達21億,其中包括4.26億80歲以上的老年人。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3.1億,65歲及以上人口2.2億,分別占全國總人口的22%和15.6%。根據有關部門預測,到2035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將突破4億,占全國總人口比例將超過30%;到本世紀中葉,會有5億以上老人,比例超過40%。
全球人口老齡化正在加速,導致許多國家面臨勞動力短缺、醫療資源緊張、護理需求增加等挑戰。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養老機器人,作為一種潛在的解決方案,日益成為應對老齡化問題的重要手段。機器人不僅能夠彌補護理人員不足,還可以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讓他們在生理、心理和社交層面獲得更好的照顧,從而緩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壓力,解決人口老齡化導致的對老年人護理日益增長的需求。
在談及養老機器人(Elderly Care Robot)的發展歷史和現狀前,需要先大致了解一下人工智能(AI)、具身智能(EAI)、人形機器人等。
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它試圖理解智能的實質,并生產出一種新的能以人類智能相似方式做出反應的智能機器,其研究領域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人工智能以數據、算法和算力為支柱,許多AI系統運行于虛擬環境,并不一定需要與物理世界交互。
具身智能則是將人工智能融入機器人等物理實體,賦予它們感知、學習、與環境動態交互的能力,其研究領域包括機器人學、認知科學、神經科學等,目標是開發能夠像生物體一樣靈活適應環境的智能系統。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一個分支或子領域,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實現人工智能的途徑或擴展方向。具身智能強調智能體通過與物理環境的互動來學習和進化,核心在于“具身性”,即智能體擁有身體并能感知和作用于環境。相比之下,人工智能的范圍更廣,涵蓋所有模擬、擴展人類智能的技術,不一定需要物理實體。
具身智能是人形機器人和養老機器人的技術核心,讓它們具備自主感知、決策和執行任務的能力。人形機器人和養老機器人有相似之處,但也有區別。人形機器人是指外形和行為特征模仿人類的機器人,它們通常具有類似人類的身體結構,能夠進行復雜的運動和操作,并具備一定的感知和認知能力,如特斯拉的Optimus、波士頓動力的Atlas、軟銀的Pepper、本田的Asimo等。養老機器人則是指專門設計用于輔助老年人日常生活、提供護理服務或陪伴的機器人,它們可以幫助老年人進行健康管理、提醒服藥、進行簡單的家務活動,以及提供社交互動和娛樂。
人形機器人更注重仿人能力,例如步行、手臂操控等;養老機器人更注重功能性,可以是輪式機器人(如ElliQ)、寵物型(如Paro)、助行輔助型等,不局限于人形。人形機器人更傾向于仿人研究,而養老機器人更注重功能性和實用性,可以采用多種形態(人形、輪式、寵物型等),這取決于它們的特定功能和應用場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社會對養老機器人的需求正在增長。目前,養老機器人技術正在不斷進步,包括自主導航、人機交互和人工智能算法等方面,都有所突破。
本田推出的機器人Asimo
養老機器人的演變史
養老機器人的發展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與科技進步和社會需求緊密相關。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機器人技術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主要用于工業制造,尚未專門應用于養老領域。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有所進步,養老機器人的研發源于科研實驗室,關鍵技術的積累始于20世紀90年代,早期主要集中在一些基礎研究上,科研人員致力于探討機器人在護理和醫療領域的潛在應用,開發可用于康復和輔助老年人的機器人,如助行機器人、機械外骨骼等。
日本由于老齡化問題嚴重,成為最早開始研發輔助老年人的機器人的國家之一。1993年,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的柴田崇德(Takanori Shibata)博士開始研發Paro海豹機器人,起初屬于“心理安撫機器人”科研學術項目。這個眼睛大大、憨態可掬的海豹機器人,其核心設計理念是“非侵入式陪伴”,避免過度復雜化功能,以保持對認知障礙老人的友好性。“當人們輕摸Paro的身體,Paro會意識到被觸碰的部位和方式,會對這種接觸或輕摸做出反應。Paro對觸碰會做出直接的反應,也可能會改變它的心情或者引起內部變化。所以Paro就像個自主式機器人或者像個活寵物。”2002年,柴田崇德博士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為Paro海豹機器人的發明者。
經過十余年改進,2004年,手工版Paro正式推向市場,開始其商業化里程碑進程,成為全球首個被應用于醫療護理的情感交互機器人,主要用于養老院、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護理。2009年,Paro通過美國FDA認證(Ⅱ類醫療設備),標志其醫療合規性。多年來,Paro已經歷多次軟硬件升級,通過版本更新持續優化功能。最新版本的部分型號支持云端數據記錄,護理人員可通過App查看老人的互動頻率和情緒變化。
進入21世紀,日本、韓國,以及歐洲的多個國家開始資助養老機器人研發,重點關注社交陪伴、健康監測和行動輔助功能,養老機器人進入一個產業化發展的初期階段。2000年,日本政府提出“機器人介護計劃”,鼓勵發展養老護理機器人,以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早期的陪伴型機器人和護理型機器人開始試驗應用于養老院和醫療機構,計劃到2025年實現護理機器人普及率覆蓋80%的養老機構。據媒體報道,自2013年起,日本政府開始支援開發護理機器人產業,將其分為床椅移動輔助、移動輔助、排泄輔助、沐浴輔助、守護和交流等五大類共13個小類,如今在日本養老設施里,以上這些主要介護活動都有相對應的機器人與智能設施。
伴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的發展,養老機器人開始具備情感交互、智能監測、遠程醫療等功能,各國各大企業開發了一些標志性的機器人,推動了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比如,2003年,本田推出Asimo機器人,雖然不是專門為養老設計,但展示了人形機器人輔助老年人的潛力;2004年,松下開發了床變輪椅機器人,用于幫助老年人起身和移動;2006年,由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開發的RIBA(Robot for Interactive Body Assistance),是全球首款能抱起老年人的機器人;2007年,歐洲老齡友好機器人(CompanionAble)項目啟動,探索機器人如何幫助獨居老年人;2011年,軟銀(SoftBank)推出Pepper機器人,能識別人類情感,被用于養老機構和家庭照護;2015年,IBM Watson Health開發AI護理系統,與養老機器人結合,實現健康數據分析和遠程醫療服務;2016年,ElliQ社交機器人(以色列開發)發布,專為老年人提供情感陪伴和認知訓練;2018年,韓國推出Luvozo機器人,能自主巡邏并與老年人對話;2019年,日本推出Robear機器人,可以溫和地抱起和移動老年人,提升護理效率。
從2020年至今,伴隨著AI、5G、語音交互等技術的進步,養老機器人的發展進入智能化與普及階段,能夠與智能家居、醫療設備聯動,實現實時健康監測、情感交互、自動護理等功能。比如,2021年,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開發Stretch機器人,可用于護理機構輔助搬運物品;2022年,日本和歐洲的多個養老機構開始普及AI護理機器人,用于陪伴、監測生命體征、提醒服藥等任務;2023年,特斯拉(Tesla)發布人形機器人Optimus,盡管尚未完全應用于養老,但展示了未來養老機器人的潛力。
由此可見,養老機器人從20世紀末的實驗研究,到21世紀初的產業化探索,再到近年來的智能化發展,已經成為全球應對老齡化的重要技術之一。未來,隨著AI、機器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養老機器人將變得更加智能、高效,并廣泛應用于家庭和養老機構。
軟銀推出機器人Pepper。
中國養老機器人產業方興未艾
中國養老機器人關鍵技術的積累始于20世紀90年代。1995年,清華大學開發出中國第一個“七自由度移動式”護理機器人。此后近30年間,我國養老機器人經歷了產品方向探索、功能完善、AI賦能等過程。總體而言,養老機器人產業可分為上游的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以及人工智能、SLAM、操作系統等軟件及系統;中游的康復機器人、護理機器人和陪伴機器人三大類養老機器人本體制造;下游的主要由養老機構、醫療機構、個人用戶組成的應用市場。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養老機器人產業涌現出一批重要的代表性企業。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24-2029年中國養老機器人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在養老機器人產業鏈的上游硬件方面,在減速器領域的代表性企業包括雙環傳動、秦川高精傳動等;在伺服電機領域的企業有廣州數控、匯川技術等;在控制器領域的公司代表性企業包括安川電機、川崎重工等;在傳感器領域的公司有速騰聚創、思嵐科技等;在AI芯片領域的公司有華為海思、寒武紀等。在養老機器人產業鏈的上游軟件方面,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公司有華為海思、曠視科技等;在SLAM領域的公司有速感科技、思嵐科技等;在操作系統領域,國內主要市場被谷歌、微軟等國外企業壟斷。在中游的康復機器人領域,代表公司為新松機器人、大艾機器人等;在護理機器人領域,代表公司為廣州和康生物、蘇州伊利諾等;在陪伴機器人領域,代表公司為北京華人醫佳科技、北京康力優藍等。在下游應用市場的養老機構領域,代表企業有泰康之家、親和源等。
養老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還涉及國際標準的制定問題。國際標準是養老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其完善程度直接決定技術落地的速度與廣度。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的制定涉及多個國際組織、行業協會和跨國合作機構,其重要性不僅關乎技術統一性,更直接影響全球養老產業的規范化發展和市場準入。據不完全統計,國際標準制定機構包括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等。對中國而言,提升標準制定話語權與推動國產技術融入國際體系,將是突破市場壁壘的關鍵。
2025年2月,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正式發布由我國牽頭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IEC 63310《互聯家庭環境下使用的主動輔助生活機器人性能準則》)。該項標準依據老年人生理和行為特點,為各類養老機器人的產品設計、制造、測試和認證等提供基準,將引領全球養老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該項標準聚焦互聯家居環境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護理等方面的需求和特征,基于老年用戶所需的輔助支持水平,提出養老機器人的功能和性能分類,除了可用性、可靠性、無障礙、 能耗和噪聲等通用要求以外,還提出了具體的技術要求:養老機器人提供的健康狀況和緊急情況監測服務,與家人及醫護人員的通信支持,多樣化的家務、娛樂、家居管理、照護等活動支持,外出和助行等移動性支持,信息和數據管理性能等。該項標準的發布將引導養老機器人制造商精準聚焦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及需求,進行養老機器人產品的設計開發,提升產品質量水平,進一步增強老年人融入社會的能力,造福全球銀發群體。該項標準的實施將進一步引領打造養老機器人產業新賽道,助力創建全球經濟增長的新曲線。
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中國養老機器人的市場規模逐年擴大。根據IFR公布的數據,2020年中國養老機器人市場規模約38億元,在服務機器人中的占比約12%。而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統計和預測,2024年我國養老機器人的市場規模約79億元,未來5年將會以15%左右的復合增長率快速成長,預計到2029年,我國養老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會達到159億元。
養老機器人的出現,不僅可以減輕社會和家庭對老年人的照料負擔,還可支持老年人有尊嚴的獨立居家高質量生活。總的來說,養老機器人將在應對老齡化社會挑戰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早期的科研探索到如今的市場擴張,養老機器人正在逐漸走進我們的生活。
(文章來源:《創意世界》2025年6月號)
【點擊下方小程序購買本期雜志】
編校:范曉華,審讀:郭麗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