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委書記林武最新表態,點名青島。
7月1日出版的第13期《求是》雜志,刊發山東省委書記林武署名文章《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文中“青島元素”頻現,如圍繞改革創新,林武指出要持續抓好青島藍谷等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
青島藍谷一度是青島發展明星區域,但近年來持續承壓。不過,作為首個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青島藍谷的底蘊和實力不容小覷,例如今年4月在“海洋+AI”大模型場景應用對接會上發布“海星大模型”的青島國實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島國實”),便來自青島藍谷。
對青島藍谷而言,想要當好國家級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為青島以及山東海洋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歸根結底還是要激發企業的力量。
近段時間,從中央到地方,海洋經濟被頻頻提及。
7月1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
基于此,會議指出要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強化海洋戰略科技力量,培育發展海洋科技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并提到要發展海洋生物醫藥、生物制品。
同日《求是》雜志刊發林武署名文章,文中林武同樣將創新與產業視作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抓手。
今年6月,青島市委書記曾贊榮在《學習時報》頭版刊發的署名文章《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中,圍繞“建設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明確提到要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并指出要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當各級越發重視海洋經濟的發展能級,作為首個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青島藍谷的價值也愈發凸顯。
對近年來發展一度遇阻的青島藍谷而言,這樣的“力挺”顯然寓意十足。
在今年年初召開的青島藍谷管理局2025年重點項目推進落實專題會議上,青島藍谷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局長,即墨區委副書記杜樂江曾直言不諱地指出,藍谷仍存在項目儲備不足、落地建設偏慢、國企轉型不快、要素制約較大、城市配套不足等問題。
此前北航青島校區的折戟,便是藍谷近年來發展面臨挑戰的一個縮影。
但好在,得益于前期的鋪墊,青島藍谷在海洋經濟發展方面積攢下了厚實的家底,這也是其能夠當好國家級示范區的核心依仗。
官方報道顯示,目前青島藍谷集聚了國家深海基地、山東大學等50余家國家級科研機構和高校。
此外,青島藍谷還擁有我國海洋領域唯一的國家實驗室——嶗山實驗室。公開報道顯示,嶗山實驗室已集聚包括45位院士在內的2200余名創新型高端人才。
優質資源云集,讓青島藍谷在推動海洋科技自主創新方面,具備了更大的發展優勢。
而比起強勢的海洋科技創新,青島藍谷在海洋產業建設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畢竟,實驗室技術如果不進入市場將很難發揮商業價值,而如果產業無法形成氣候,也難以對地方發展形成有力的支撐與引領。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青島藍谷也曾受到科研成果轉化不暢的困擾,對其發展形成制約。為此,青島藍谷根據自身資源稟賦,著手構建相匹配的現代產業體系。
眼下,青島藍谷已形成涵蓋海洋高技術服務、海洋高端裝備、海洋生物三大新興產業,以及海洋文旅、涉海總部經濟兩大特色產業的“3+2”產業體系,并布局海洋生物產業園、海洋高端裝備產業園、海洋新能源產業園以及海洋信息產業園四大千畝產業園區,作為產業集聚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載體。
在自身產業體系建設過程中,青島藍谷明顯加大了對于項目的引進力度。客觀而言,這些年來,青島藍谷圍繞自身產業布局,引進了不少項目,比如去年7月開工的藍谷·納暉新能源產業互聯網生態園項目,總投資約60億元,是青島藍谷近年來投資最大的產業項目之一。
此外,青島藍谷引進的上市公司鵬博士,雖然最終走向退市,但藍谷打造海洋產業體系的努力,仍舊不能被忽視。
引進項目同時,青島藍谷本土的企業也開始挺身而出,例如嶗山實驗室唯一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青島國實。
青島國實的前身,是成立于2015年2月的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有限公司,注冊資本44.46億元,為國有全資公司,是立足青島、面向全國、輻射全球的海洋特色創新型科技企業集團。
2022年1月,青島新調整組建青島國實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加入青島市屬國企集團行列,以推動更多海洋科研成果就地轉移轉化。
調整組建以來,青島國實在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方面儲備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并研發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服務平臺。
今年4月,在青島舉辦的“海洋+AI”大模型場景應用對接會上,青島國實發布海洋生物醫藥大模型“海星SeaStar”,其可用于海洋來源活性成分挖掘、海洋分子活性預測、海洋分子結構優化、海洋藥物相互作用預測等多個臨床前后期應用場景。
更重要的是,這款大模型打破了新藥從研發到上市平均要花費10年、投入10億美元的慣例,真正讓“大海撈針”式的碰運氣逐步走向“按圖索驥”。
而其此前配合嶗山實驗室推出的“問海—海洋環境預報”大模型,則將每日業務化預報的成本從之前的每年幾千萬元降低到了只要幾萬元,且將每次測算時間從6小時縮短到幾十秒。
以青島國實為代表的企業在科研成果產業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績,正是青島藍谷樂于看到的,因為只有讓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市場,才能真正將自身出眾的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進而為其當好國家級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帶來更足的底氣。
更進一步來說,在青島布局的“10+1”創新型產業體系中,不僅將人工智能產業明確為要優先發展的2個先導產業之一,也明確提出要重點發展海洋領域大模型,打造世界級海洋人工智能集聚區。
因此,以青島國實為代表的藍谷企業越能做好“海”的文章,青島藍谷作為全市驅動青島海洋經濟發展“雙核”之一的定位也會越做實,同時藍谷對于青島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的重要性也會愈發凸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