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士鋐(1658-1723),字文升,號退谷、秋泉,江蘇長洲(今蘇州)人,清代康熙年間著名書法家、文學家,與姜宸英、笪重光、何焯并稱“清初四大家”。其書法以行、楷見長,風格瘦硬挺拔,晚年兼習篆隸,在康熙朝“崇董”書風中獨樹一幟。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進士,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右中允,入直南書房,曾侍奉康熙帝。 與姜宸英同科中進士,二人齊名,時稱“姜汪”。姜宸英因康熙帝賞識其書法而聞名,汪士鋐亦受此風氣影響,但最終突破董其昌書風的束縛。 著有《秋泉居士集》《全秦藝文志》《痙鶴銘考》等,兼具文學與金石學修養。
早期廣臨晉唐名帖,受褚遂良、趙孟頫影響,風格瘦硬工整。 中年后形成“沉著勁健、瘦硬疏朗”的個人風格,楷書縱橫自放,行書流暢灑脫,分間布白嚴謹無失。 晚年涉獵篆隸,筆意更顯古樸。用筆以“瘦硬”著稱,善用枯筆,線條如“鋼鐵般堅韌”卻又收斂有度,兼具力量與柔美。
楷書端莊肅穆,行書疏朗有致,點畫波瀾翻飛,筆筆送到,被贊“無分寸失”。 作品“能大不能小”,大字尤顯奇縱橫之勢,如《東坡評語軸》展現瘦勁挺拔的獨特氣韻。 吳修《昭代尺牘小傳》譽其書為“國朝第一”;梁巘《論書帖》稱其“得執筆法,諸子莫及”。 與姜宸英并稱“姜汪”,碑版作品多為名公卿所請,影響廣泛。
突破“崇董”風氣 康熙朝書壇以董其昌為宗,汪士鋐雖受時風影響,但通過融合晉唐法度與個人創新,形成瘦硬勁健的書風,成為清初帖學的重要代表。 楷書被評“縱橫自放,有奇勢”,行書則“瘦勁疏朗”,兩者皆具典范意義。
晚年研究篆隸及金石(如《痙鶴銘考》),拓寬了書法實踐的維度。 代表作品《東坡評語軸》(故宮藏),筆法瘦勁,布白均衡;杜甫詩對聯(“曉漏追隨青瑣闥,晴窗檢點白云篇”)。 楷書存世較少,但風格鮮明,如《滕王閣序》。 汪士鋐的書法在清初承前啟后,既延續帖學正統,又以瘦硬奇崛的個性為后世所重,堪稱康熙朝書壇的“文韜武略”之才。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留言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核實過后將及時進行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