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子彈財經
作者 | 語叔
編輯 | 閃電
美編 | 邢靜
審核 | 頌文
大都市的一天,往往都是從小事開始,但每件小事所折射的,可能是出人意料的事實。
早晨,上海靜安區的盒馬鮮生門店剛開門,32歲的白領林悅就熟練地走向低溫奶柜——她要搶當天的“周二日日鮮牛奶”。
“包裝上印著‘2’,是今天的最新批次,給孩子沖麥片、做拿鐵都放心。”林悅說,這袋只賣24小時的牛奶,已經成了她家早餐的“固定主角”。
在人們的認知里,很多超市每天迎接的第一批顧客,大多是退休在家的老年人;而盒馬很多門店開門迎來的卻是匆匆忙忙上班客,和像林悅這樣需要給娃做早飯的中產消費者。
某種程度上,盒馬這樣的表現,是當下品質消費崛起的具象化。
在經濟穿越周期的背景下,疊加新消費群體的崛起,品質消費或者說是價值消費成為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共識。這一消費趨勢總結起來,就是看重消費品的品質,但也很理性,希望能用最合適的方式獲得最具品質的生活。
這也是林悅每天早晨要先來盒馬的原因。
從最初嘗試到如今每周復購4次,林悅的選擇背后,藏著盒馬用“品質”重塑品質生活消費認知的深層邏輯——不是“貴”,而是“品質就是價值”。
1、用“新鮮”品質重構消費心智
數據顯示,越來越多消費者在做消費決策時,不再片面追求高價格帶來的炫耀和展示價值,“只買對的不買貴的”成為消費潮流。這就意味著以往市場預測所用到的平均可支配收入,在新消費趨勢之下的價值正在削弱。
對于追求品質的消費者來說,往往有多個緯度,但跟生活密切相關的就是食材的新鮮。為了保證生活品質,他們愿意為新鮮的程度付費。這也是保鮮物流和生鮮電商崛起的基礎。
與林悅相似,42歲的李敏也喜歡逛盒馬,她最喜歡的也是生鮮區。比如,她會熟練地抽兩包300克裝的板藍根青菜——這是盒馬新上的小眾品種,葉子帶點淺紫,炒出來有股清苦回甘的藥香,是她最近給上初中的女兒研究出來的“健康菜”。
“以前買菜總怕剩,現在看這包裝就踏實。”李敏晃了晃手里的塑料袋,一包青菜剛好夠炒一盤,“盒馬的‘日日鮮’,標簽上印著‘今日’,過了夜里12點就下架,我家現在連冰箱都省得塞了。”
這種“反常規”的新鮮策略,藏著盒馬對中產消費痛點的精準拿捏。
在傳統超市,生鮮區總貼著“特價處理”的標簽——前一天的菜打七折,賣不完的肉做成餡料。但盒馬偏要“唱反調”:2017年推出“日日鮮”綠葉菜,明確標注“只售當日”;2018年延伸至牛奶,7天保質期的鮮奶只在貨架停留24小時;如今覆蓋肉禽蛋、豆制品,連早餐包子都標著“6點現蒸,18點下架”。
很多時候,品質就是體現在看不到的細節里。300g一包的綠葉菜、450g一份的豬肉,恰好滿足一餐所需。盒馬對于“鮮”這個字的把握,恰恰抓住了有品質消費者的“真”需求。
更何況,這種“自我限制”反而激發了用戶的購買欲。李敏的手機備忘錄里存著“采購日歷”:周二搶“日日鮮”牛奶,周四等新到的超級羽衣甘藍(比普通品種多30%維生素C),周末蹲點新上市沒見過的蔬菜。“以前買菜是任務,現在像探索新生活—盒馬總在找新東西,上周還上了云南的樹番茄,做蘸水特別香。”
數據顯示,部分“日日鮮”產品復購率是普通生鮮的2倍、“日日鮮”牛奶年銷量持續增長。林悅最喜歡的牛奶,牛奶從工廠到貨架僅需3小時。
正是這種對新鮮,對品質的追求,讓盒馬成了中產家庭的“信任錨點”。李敏鄰居張姐以前總嫌盒馬貴,直到有次買了“日日鮮”排骨:“肉色粉粉的,沒有血水泡過的痕跡,焯水時浮沫都少。現在我寧可多走10分鐘,也要來盒馬。”
拿捏中產味蕾的不僅止于盒馬日日鮮,還有盒馬讓顧客吃到真正的時令鮮,本地鮮,比如當季的西湖果蓮,江南的水八仙,以及最新鮮香格里拉的松茸。
這些只有在特定時間內才能吃到的新鮮感,給了很多中產家庭和追求品質的人,另一個逛盒馬的理由。
其實,中產愿意為新鮮付費,本質是為“確定性”買單——不用挑、不用等、不用怕踩雷。盒馬用“只售當日”和時令鮮、本地鮮的規則,把新鮮變成了可感知的承諾。
這也讓“新鮮”不僅是商品標簽,更成了用戶的生活儀式。
2、“品質鏈”成為盒馬的基石
其實,想要滿足用戶追求品質的需求,就必須搭建超乎想象的供應鏈,尤其是生鮮產品,甚至有遠洋而來的海產,這些品質如果做不到100%,顧客就不會買賬。
為了滿足這個需求,盒馬這些年搭建了自己的品質供應鏈。
畢竟,“只售一日”意味著更高的損耗風險(傳統超市生鮮損耗率20%~30%),但盒馬通過動態補貨算法(損耗率降至2%),用技術化解成本壓力,保證了戰略長期穩定。
以李敏常買的板藍根青菜為例,它產自云南的盒馬直供基地。從播種開始,基地就要按盒馬標準:不用除草劑,人工除草;采摘后馬上運往冷庫進行打冷保鮮,恒溫保持在1℃左右,以鎖住水分和營養。
而最新摘掉盒馬“春菜”桂冠的,是一款來自廣東中山可食用糖心菊。一天爆賣3000盒,上市一周即被搶購一空,直接火出了圈。
長久以來,保持鮮花新鮮一直是生鮮領域的一大挑戰,特別是對于中山糖心菊這種可食用花卉,其保鮮標準更是極為嚴格。
盒馬通過結合“直接從產地采購+航空快速運輸+氣調保鮮”技術,成功將中山菊花從采摘到送達門店的時間縮短至最少12小時。
清晨剛摘下的鮮花,通過冷藏車直接運往廣州白云機場,隨后搭乘飛機抵達全國各大物流中心,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由盒馬的本地物流網絡迅速配送至各個門店。
這種保鮮流程不僅適用于中山糖心菊,還廣泛用于其他易損花卉、蔬菜、水果的保鮮和運輸。
在云南,盒馬針對海菜花等水生植物,創新實施了物理氣調保鮮法,有效減緩呼吸作用,將貯存時間延長至7天,從而讓這些水生花卉、蔬菜能夠從云南洱海順利到達北上廣深的消費者餐桌。
今年,盒馬對物流網絡進行了進一步的優化升級,新增了專門用于短保蔬菜的冷鏈倉庫,實現了“采摘后立即預冷、運輸過程中零停轉”的高效流程。
另外,對于農產品的生產,盒馬其實是有自己的“盒標準”。通過“盒馬村”模式與185個源頭基地合作,實現藍莓、三文魚等商品的品質與價格雙控;為保障草莓盒子蛋糕的品質,盒馬在華東自營種植基地,實現“鮮果采摘—奶油生產—工廠加工”全鏈路控制;通過深化海外直采基地建設與跨境加工合作(如印尼山竹全鏈路重塑、泰國椰青深度開發),盒馬將貓山王榴蓮千層等爆品價格降低。
當然,也正是建立在這樣的技術基礎上,盒馬才敢高舉品質供應鏈的大旗,并用品質產品長期滿足用戶需求。
3、趨勢引領,用技術定義“零售的未來”
盒馬的技術基因從誕生起便深入骨髓。
依托阿里生態的數字能力,盒馬構建了“產品研發-采購-物流”全鏈路的中臺系統:通過大數據分析消費者行為,精準預測商品需求,實現智能選址與動態庫存管理;在供應鏈端,建立全球化直采網絡與本地化央廚體系,將生鮮損耗率控制在行業低位。
例如,其3R(即烹、即熱、即食)產品的研發,正是基于對“食品加工技術革命”的預判——通過鎖鮮技術與標準化生產,讓預制菜既保留食材本味,又滿足“30分鐘上桌”的便捷需求。
更關鍵的是,盒馬打造了“全渠道、全品類、全業態”的“三全”技術體系:線上依托APP實現“30分鐘達”即時零售與會員體系的相輔相成,線上銷售占比超63%;線下門店升級為“生活方式中心”。
深圳灣門店設置開放式海鮮廚房,西安門店融入非遺文化元素,將購物變為“體驗之旅”。這種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讓盒馬不僅是“超市”,更成為中產的“生活服務中樞”。
盒馬的技術創新,本質是對“人貨場”的重新定義。當傳統商超還在糾結“價格戰”時,盒馬已通過數字化能力,將“商品力”轉化為“用戶黏性”;當社區團購陷入“低價內卷”時,盒馬用“全業態覆蓋”(鮮生店+NB店)實現從一線到下沉市場的“精準分層”。
這也是中產愿意為盒馬買單的答案。
一位上海寶媽會在盒馬APP下單有機西蘭花和三文魚,因為“食材的新鮮度和成分表清晰可查”;一位北京白領下班后在盒馬門店買份現做的牛排,順便挑束鮮花,因為“30分鐘解決晚餐+提升生活儀式感”;周末家庭聚會,他們會選擇盒馬的進口車厘子和自有品牌烘焙,因為“差異化商品能體現品位”。
或許,這就是盒馬成為品質消費首選的答案:它不只是一家超市,更是“品質生活”的同行者——用品質回應需求,用真誠建立信任,最終讓“品質”成為用戶生活的底色。
正如零售業觀察家所言:“當用戶不再為‘便宜’沖動消費,而是為‘品質’持續買單,盒馬就贏了。”
2025年阿里年報顯示,盒馬2025財年GMV超750億元,首次實現全年經調整EBITA轉正,門店數量突破420家,線上交易貢獻超60%。
這份成績單的背后,是盒馬以技術為刃,在供應鏈、數字化和場景創新上的持續突圍,也精準切中了中產“價值敏感型”消費的核心需求。
新消費趨勢之下,消費者的每筆消費都在為自己想要的世界投票。這意味著只有靠近消費者意向中世界的品牌,才有贏得競爭的希望。
而對于任何一個市場,這都意味著新的機遇。有時候,一個機遇能決定未來十年的行業態勢。
*文中題圖來自:盒馬官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