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與貝多芬、勃拉姆斯一樣,終生只寫過一部小提琴協奏曲,而且三個人的協奏曲又恰巧都是D大調,在音樂價值上,也同被列為當今最偉大的四部小提琴協奏曲之一。
即便這部作品在今天擁有無比崇高的地位,回到它剛剛問世的1878年,其口碑卻差到讓人大跌眼鏡。老柴的作品就和他的身世一樣坎坷,筆下的曲子幾乎沒有一首能在作成時即得到認可的,本來計劃題獻給小提琴家萊奧波德·奧爾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更是被這位大師以“無法演奏”為由拒演。
好不容易找到了愿意演奏的小提琴家卻首演慘敗,當時著名音樂評論家漢斯立克毫不客氣地責難道:“這首曲子第一次使我們可怕地認識到,有些音樂也可以糟得刺痛人的耳朵。”
好在老柴還有他的老友布羅茨基,也就是那位愿意演奏此曲,實現其首演的小提琴家,他本著“再難聽的旋律聽多了也會習慣”的原則,一有機會就演這首曲子,終于慢慢改變了公眾對這首曲子的印象,之后奧厄也回心轉意,還親自為這首小協做了非常到位的編訂。
布羅茨基
自此,這部作品終于開始為人所欣賞與接受,當中蘊含的豐厚藝術價值更使其經久不衰,逐步確立當今地位。
樂曲充分發揮了主奏小提琴絢爛的近代演奏技巧,展開了色彩豐富的管弦樂,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協奏曲更新鮮的韻味;當中那始終流淌的俄國民謠曲調,哀思如履的優美旋律,則顯現出鮮明又獨特的柴氏風格。
第一樂章溫暖親切、感人至深,似是娓娓傾訴,正副主題并非如傳統奏鳴曲式那樣起到對比作用,但是兩者卻同樣富有動人魅力,具有濃烈的抒情意味。
第二樂章是柴科夫斯基在初稿之后重寫的,這個慢樂章是他最細膩、最迷人的靈感之作,那種天地蒼涼的悲歌氣氛中隱隱滲透出無盡的孤獨和無所適從,小提琴的旋律到動情之處有催人淚下的效果。而這個樂章之優美更是絕無僅有,因此當演奏時必須將全副心靈浸入其中,才能達到那種夕陽薄暮、霧氣飄飛的感覺。
第三樂章為富于舞蹈性的回旋曲,小提琴在跳躍、歡快的節奏中展盡了令人目眩神馳的輝煌技巧,琴音的光彩與靈巧完全天才式地呈現出來。
我們都知道,“指揮帝王”卡拉揚是小提琴女神穆特的伯樂,在他的提攜下,那個才華橫溢的13歲少女羽翼漸豐,逐步成長為當代古典樂界的領軍人物。他們曾經的合作錄音,也與這段奇妙的相遇一同成為人們長期為之津津樂道的物事。
這對“金童玉女”,于1988年薩爾茨堡音樂節上,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維也納愛樂是與布羅茨基一同實現此曲首演的樂團,百年后,見證其地位變化的維也納愛樂再演此曲,似乎賦予了這個錄音不一樣意義。
同時,這也是穆特與卡拉揚所合作錄制的最后一張唱片。在這之后的一年,卡拉揚即撒手人寰。某種意義上說,這張唱片又有了“絕唱”的意味。
在這個錄音當中,卡拉揚采用了較慢的速度來處理,整曲聽下來有娓娓道來之感,或許有人會聽不慣這個速度,但細品下來,會發現當中有一種其他版本沒有的綿遠與廣闊。
穆特的演奏,運弓強力,色彩濃厚,又兼有女性所特有的柔美與細膩。個別細節的處理可能還有些許欠缺,但總體而言,穆特的表現已呈現出超脫其真實年齡(25歲)、非常難能可貴的大將之風。
樂迷評價:
1.果然卡拉揚的版本是比較慢而能壓得住氣勢的!與海菲茲的版本鮮明對比各有千秋~
2.真的好喜歡這一版,女演奏家才能拿捏好的細膩和抒情,好像盛大舞會上落淚的姑娘。
3.較慢速的交響樂伴奏給了mutter足夠的發揮空間。曾經聽過海飛茲的該作品演奏,體現速度和力量,而mutter體現細膩。
4.這張琴的聲音特別醇,不刺耳。慢得相當有味道,也是卡拉揚收放自如控得住。
【原裝進口】《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CD穆特&卡拉揚
掃碼珍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