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灣區粵韻頌全運”第十六屆廣東音樂邀請賽啟動儀式音樂會在廣州人民藝術中心舉行。
本次活動由廣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廣東省音樂家協會指導,廣州市音樂家協會、廣州管樂學會主辦,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廣州人民藝術中心承辦,旨在以嶺南樂韻詮釋體育精神,用音樂點燃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的激情與夢想,展現文化交融與灣區風采。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歷史悠久的非遺類音樂賽事,廣東音樂邀請賽自2008年以來已成功舉辦15屆,累計吸引超10萬人次的全球愛好者參與。本屆賽事以“灣區粵韻頌全運”為主題,通過傳統與現代音樂的交織,為“十五運”預熱,以藝術賦能體育,打造閃亮文化名片。
音樂會由廣州市音樂家協會廣東音樂委員會、廣州管樂學會擔綱演奏,邀請了廣州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廣東音樂非遺傳承人陳芳毅,高胡演奏家余樂夫,北京廣東音樂聯誼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曹樂,廣州管樂學會宋維佳、郭錚、王匡一、周寧、蔡宇、孫明浩等音樂名家參演。音樂會節目設計分為傳統粵樂、西洋管樂與創新融合,分別表演了膾炙人口的廣東音樂傳統作品《柳浪聞鶯》《百花亭鬧酒》《驚濤》和管樂經典作品《奏鳴曲》《安妮·勞莉》及近年來新創作的廣東音樂作品《新彩云追月》等。
廣東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院長劉瑾代表主辦方致辭,并宣布廣東邀請賽啟動。
搭建賽訓平臺,夯實人才根基
本屆廣東音樂邀請賽期間,將同步推出“廣東音樂”普及講座、“新作品創作評比”及“頒獎音樂會”等系列推廣活動,形成人才培育、普及推廣、科學研究與創作轉化協同發力的“組合拳”。賽事已初步構建起“前端培育、中端競賽、后端轉化”的全流程培養體系。依托大賽平臺,廣東音樂以多元形式走進校園與社區,覆蓋不同年齡層受眾,有效提升區域演奏水平,為廣東音樂這一非遺樂種的持續發展筑牢人才基礎。
孵化時代新作,引領國樂風潮
優秀作品是樂種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本屆賽事著力推廣廣東音樂新作,特別委約吳頌今、梁軍、羅中允等著名作曲家,創作了《小蠻腰》《歡樂永慶坊》《灣區長虹》等多部融合廣府韻味的民樂、管樂作品。這些作品按難度分級,無償供參賽隊伍選用,既能精準適配不同組別的演奏需求,又能充分展現選手的技藝水平與團隊協作能力,成為推動灣區“國潮”音樂風尚的生力軍。
優化辦賽模式,激發創新活力
秉承“合作辦賽”理念,本屆賽事吸引了廣州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廣東音樂曲藝團、清華附中灣區學校等眾多專業院團單位聯合承辦。賽事采用“線上(復賽)+線下(決賽)”融合競演模式,預計將吸引海內外逾百支民樂、管樂團隊匯聚決賽現場。這一創新平臺,高效促成了“伯樂”識才與“千里馬”競技的雙向奔赴,深度激發了教學與實踐的融合活力。
采寫:南都記者許曉蕾 實習生溫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