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編號:F20250418
婚戀兩性???/p>
本文系咖啡心理英語小組翻譯 第 1032 篇文章
如果你曾和一個高度自戀的人談過戀愛,或許會明白那種痛——它不僅僅是普通意義上的心碎或失望,而是根本上動搖了你對現實的認知
比如他們慣用的“煤氣燈效應”,就是一種讓人陷入迷惑的心理操控:
你開始懷疑記憶、懷疑感受,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敏感”“太小題大做”。久而久之,你會覺得就像手機導航壞了,怎么都找不到方向,連“自己是不是瘋了”這種念頭都可能冒出來。
這種無法相信自己感知的感受,會引發我們內心的原始恐懼。
因為如果我們連自己對現實的感知都無法相信,那更無法保證自己的安全。
在這樣的關系中,有人可能第一次接觸到“自戀型人格”這個詞時,會像溺水的人終于抓住救命稻草:“原來不是我太脆弱,是他真的有問題!”
當下社會,PUA 與自戀型人格的身影隨處可見。
職場中,領導以 “畫餅”“打壓” 實施職場 PUA,讓員工苦不堪言。生活里,家人或戀人用貶低、情感操控,給對方套上枷鎖。
如果只是識別出對方是“自戀型”,是遠遠不夠的。
嘗試改變對自戀的認知方式
自戀型人格,這個詞像氧氣一樣讓人喘過氣來——
終于可以給這些困擾命名了,終于能告訴自己:“不是我瘋了,這一切真的發生過?!?/p>
這種“命名”的過程,是我們走出傷害、開始療愈的重要一步。
但我們不能止步于此。
因為這個給予我們氧氣的詞,也有可能使我們的同理心窒息。
“自戀型人格”這個詞,雖然有助于理解傷害的來源,但一旦我們用它來“貼標簽”,就容易陷入另一個陷阱——將一個人的全部人格簡化成一個缺點。
“他就是個自戀狂!”“她太自我了,根本不配做人!”
這樣的言語可能聽起來痛快,但其實會讓我們失去對他人的理解能力,甚至無意中變得像我們討厭的那類人:
苛刻、冷漠、不講情面。
心理學研究也發現,和自戀者長期相處后,即使我們離開了對方,自己的依戀風格也可能發生變化:變得更焦慮、防御性更強、對人缺乏信任。
我們不只是帶著傷口離開,而是以一種全新的、更緊張的自己走出那段關系——甚至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他們那套“傷人自保”的方式。
如果我們不能覺察,就容易把這份心理創傷傳遞下去——像接力棒一樣,一棒接一棒。
我們會慢慢“復制”傷害自己的人的行為,直到這些行為變成習慣、習慣變成性格、性格變成我們的新“人設”。
這,就是傷害的循環。
這也是為什么我呼吁改變——
不僅僅是轉變我們說話的方式,更是改變我們對自戀的認知方式。
改變,從換一種說法開始
與其說“我前任是個自戀狂”,不如換一種說法:
“我前任的行為里,有很多自戀的特質。”
這聽起來可能啰嗦了一點,但語言影響思維,思維決定行為,行為塑造世界。
當我們不再用標簽定義一個人,而是聚焦于對方的具體行為,我們其實是在守住自己的同理心和道德底線。
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原諒傷害,也不意味著要繼續忍讓、繼續留下來。
而是意味著我們可以做到既保護自己,又不走向極端。
我們可以堅定地說:“他傷害了我?!?/p>
同時也說:“他還是一個人,不是惡魔。”
這就是一種成熟的情感力量——
我們既不否定自己的傷痛,也不讓痛苦把我們的心變硬。
警惕語言的力量
對于心理咨詢師、研究人員、心理學在讀學生或教練來說,更需要警惕語言的力量。
我們在咨詢室里說的話,或是在公眾號、社交媒體上寫下的句子,可能會深深影響來訪者對自己的理解,甚至決定他們走向療愈還是走向仇恨。
在幫助來訪者認清關系中的“有毒行為”時,我們當然要清晰而堅定。
我們必須明確自戀的定義,研究它,傳授它,并幫助來訪者設定堅定、必要的界限。
但是在鼓勵給他人貼上一些扁平化復雜性的標簽之前,讓我們先暫停一下,問問自己:
·是在賦能對方,還是在加劇他們的怨恨?
·是在提供理解,還是在給他們“仇恨的許可”?
·是在幫助他們保護內心的尊嚴,還是只是在讓他們暫時“贏一局”?
真正有力量的療愈,是打破創傷循環,幫助來訪者不再走上和傷害者一樣的路。
這是一種勇敢,也是一種責任。
“貼標簽”的語言,一旦成為常態,就會變成毀滅性的工具。
德國當年的宣傳機器,最初也是從一些“貼標簽”的話語開始。然后不斷重復地將某些群體非人化,最終釀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悲劇。
所以我們必須警醒——語言從不是中性的,它既是工具,也是武器。
當我們幫助來訪者看清行為本身的傷害性,而不是將人徹底“妖魔化”,其實是給了他們一種更強大的力量——以尊嚴回應傷害的力量。
療愈之路:
共情與界限可以并存
那么,我們到底該怎么走出那段受傷的關系呢?
可以去讀研究報告、看書、找咨詢師、寫日記、告訴自己:“我受過傷,這是真的?!?/p>
但也要提醒自己,不要掉進“貼標簽”的陷阱里。
我們要學會區分人和行為,而不是混為一談。
用更長、更繞口的說法“他有很多自戀行為”而不是“他就是個自戀狂”。
這正是我們重拾內心地圖、找回自己真實感知的第一步。
它提醒我們:
我們沒有瘋,我們經歷的一切都是真實的。
我們可以保護自己,但不必失去自己。
我們可以更聰明地去愛,可以更深入地療愈自己,也可以更有界限地面對人世——不再重復傷害的循環。
為了我們自己,也為了那些愛我們和我們愛的人,更為了以后不想再受傷的自己。
End
作者 |胡麗葉塔·澤姆拉(Julieta Zemla)是一位婚姻與家庭治療師在訓人員,擁有兩個教育學碩士學位。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進行修改和增刪。
翻譯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花茶(229)
校對 |一杯咖啡英語心理編譯小組 楊小楊
編輯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殷越
聯系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coffeepr@qq.com
再推薦你幾篇好文章
關注本公眾號,回復【會員】,加入一杯咖啡會員社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