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銅雕塑的人最懂——氧化、銹蝕、保養難……
費盡心血的作品
十年后可能只剩一攤銅綠……
但你知道嗎?
故宮里的銅胎漆器
歷經三百年依然金光流淌
銅是骨,漆是魂!
老祖宗用「銅胎大漆」證明:金屬的終點,是跨越材質。
銅胎漆藝:源自春秋時期的古老技藝。
銅胎漆器主要有兩個功用,其一是給顏色比較單調的青銅器加繪彩飾,使其更加華麗艷美;
其二則是防止銅器的表面銹蝕,以使其經久耐用。
而這兩個功用對一般的青銅器使用者來說顯然是一種奢侈。
十八世紀青銅大漆龍
由于受青銅器產量低的制約,銅胎漆藝在戰國時期便已接近失傳,又經二千多年的時間洗禮,以致當前的銅胎漆器傳世數量十分稀少。
制作工藝考究,需要經過多道工序。
匠人需在銅器表面反復髹涂天然大漆,每一層漆都需要陰干和精細打磨。
最后對漆器進行手工拋光,制作出光亮、晶瑩細膩的漆面質感。
這個過程中,工匠們會巧妙地將礦物顏料、金箔等珍貴材料融入漆層,通過層層疊加的技法,最終呈現出流光溢彩的藝術效果。
這種獨特的裝飾工藝不僅賦予銅器華麗的外觀,更形成了堅固的保護層,讓器物歷經千年仍能保持奪目光彩。
銅胎大漆工藝,是中華文明千年造物智慧的璀璨結晶,集藝術性、文化性與科學性于一體。
它不僅具有極高的實用性和美觀度,還體現了中國古代工藝文化的精髓和獨特魅力。
明代關公坐像
這尊187厘米的明代漆金關公坐像,曾以2000美元流落海外,百年后以710萬美元(5546萬港元)天價回歸,創下關公題材拍賣紀錄!
銅胎大漆作品其造型與紋飾常取材于青銅器、宮廷藝術,承載著禮制、吉祥等傳統文化內涵,是東方美學的活化石。
大漆的防腐特性使銅胎歷久彌新,而漆層鑲嵌的朱砂、金箔等材質,更讓器物隨著時間流逝煥發獨特光澤。
隨著漆層與銅咬合技術的發展,通過精細的表面處理、創新的底漆配方以及科學的熱膨脹匹配,這一技術成功解決了金屬與生漆之間的結合難題。
無論是傳承千年的漆藝,還是精工細作的金屬浮雕,在這一技術的融合下,都將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