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將至,熱浪也席卷而來
是時候開啟一段
清涼的博物館時光
鄂爾多斯不僅坐擁
風水草低現牛羊的清涼夏日
還藏著草原青銅藝術“頂流”
——鄂爾多斯青銅器
駱駝紋青銅飾牌
這件器物上部邊框為相連的兩個半圓狀的弧形,下部邊框呈直線。主體紋飾為一只俯臥狀的駱駝,頸部用羽毛狀的紋飾裝飾。駱駝周身通過發散狀的紋飾與邊框相連,邊框用凹入草葉紋裝飾,底部邊框兩側各有一圓形穿孔。它花紋清晰,造型生動。一般用作人們腰間的裝飾。
鄂爾多斯地區青銅器上的“主角”
有虎、鹿、羊、鷹、狼、馬等動物
它們或激情搏斗,或安靜佇立
具有濃厚的草原游牧文化色彩
無論是帶鉤、飾牌還是兵器
上面活靈活現的動物紋飾
都展現出極強的野性藝術
青銅大角臥鹿
這件青銅鹿頭微昂,雙眼圓睜作遠眺狀。采用圓雕工藝,造型飽滿生動。北方早期畜牧民族盛行用馬、牛、羊隨葬,牲畜的多少則代表生前的社會地位和所擁有的財富。這些用青銅鑄造的圓雕的鹿、羊等造型的飾物,應該是社會發展、思想觀念進步后在隨葬品方面的具體表現。
這些器物小巧便攜
便于隨身佩戴或騎射使用
反映了當時游牧民族的
生活方式和實用需求
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風格
鎏金人牛搏斗紋銅飾牌
這件器物呈長方形,通體施以鎏金工藝,表現了一人徒手與猛牛搏斗的生動場景。器物采用高浮雕技法,層次分明,細節刻畫精致。不僅體現出草原民族尚武精神與英雄崇拜,也反映出鄂爾多斯地區深受游牧文化與多元藝術風格融合的影響。
飾牌是鄂爾多斯青銅器中
最能反映中國北方早期畜牧民族文化
與藝術特征的物品
飾牌絕大多數都是成雙成對的出土
圖案相同,但方向相反
佩戴時位于腰帶前部,一左一右
這些飾件有些背部由于有拱形小鈕
可以肯定是縫制在衣物上的配飾
圓雕羚羊首銅仗首
這件器物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部為圓雕羚羊的造型,下部為管銎(qióng)。羚羊昂頭弓身,雙角向后彎曲呈弧形,四足緊湊立于銎上,銎中部有釘孔。這類器物一般裝飾于桿頂或杖端,是早期北方民族對圖騰崇拜的一種表現形式。
“銎”一般指工具或武器上
用于安裝柄的孔洞
北方牧民生活常涉及
宰殺切割、皮革加工等生活環節
形成了普遍使用短刀的傳統
銅刀的柄部裝飾有造型精美樣式復雜的紋飾
許多銅刀在使用過程中破損
人們又多次加工處理
致使現在發現的很多銅刀刀柄
與刀身部的比例不協調
雙虎首鹿羊紋炳青銅刀
這件青銅刀柄為扁體,柄首向一側外凸,裝飾鏤空對臥雙虎造型,刀身通體都裝飾有紋飾,一面是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盤角羊,另一面是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大角鹿。如此造型完美、做工精致的青銅刀較為罕見,可能是在一些特殊場合下使用的器具。
中原地區青銅器以禮器為主
服務于宗廟祭祀
等級制度和禮制體系
強調程式化的裝飾與嚴肅的儀式用途
而鄂爾多斯青銅器
則更注重實用性和個體表現
是權力、勇武與圖騰的象征
虎咬鹿形銅牌飾
這件器物栩栩如生地再現了一只草原猛虎剛剛捕食到獵物,正口銜鹿頸的狀態。銅飾牌為單面鏤雕,圖案的紋飾大多采用浮雕、透雕等手法。
狄、匈奴民族為代表的北方草原民族
以天象中的昴星專為自己的族星
據《說文》解釋
“昴,白虎之中星也”
因此,北方游牧民族是在以猛虎
來寄寓自己的族星——昴星
此外,鄂爾多斯地區
位于農耕與游牧文化的交匯帶
受中原、草原乃至西亞文化的多重影響
形成獨特的藝術語言和技術體系
鄂爾多斯青銅器穿越千年的風沙
既透射著弱肉強食的腥風血雨
也記錄著祥和安寧與對自然的深情迷戀
它們是北方民族審美追求
與藝術創新的不朽見證
是青銅文明中
一抹狂野不羈、自由奔放的草原亮色
來源:CCTV4微信公眾號
新媒體編輯:崔岑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