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陳遠揚
“千年佛國驚現九龍浴太子石刻”“全國僅有的幾處九龍浴太子石刻,我們居然在安岳縣兩板橋易家溝發現了”......
雜草清理前。(網絡視頻截圖)
近日,有自媒體博主發布視頻稱,四川資陽市安岳縣兩板橋鎮巴巖村發現一處“九龍浴太子”題材的石刻,是當地清理崖壁雜草后才重見天日的。7月2日,封面新聞從巴巖村一名村干部處了解到,該處造像刻于1984年,同期造像還包括“千手觀音”“華嚴三圣”等題材,此前屬于沒人管理狀態,后期準備弄成一個避暑休閑的打卡地。安岳石窟研究院也證實,該處造像屬現代雕刻作品,未被納入文保點。
據悉,“九龍浴太子”石刻題材源于佛教經典中釋迦牟尼誕生的故事。該題材常見于石窟、寺院之中,如重慶大足寶頂山大佛灣第12號龕就有“九龍浴太子圖”石刻。2024年2月,大足石刻研究院官方微信公眾號刊文中提到,在九龍浴太子圖的上方,為圣跡池,池水常年沿著該圖,下流至大佛灣谷底,匠師在此處設計為口吐冷暖二泉的九龍,龍口長伸,池水沿著龍口,終年沖洗著剛剛誕生的釋迦太子,溪水又沿著臥佛前彎曲的水渠,流向谷底。這一設計,既滿足了造像題材中需要口吐冷暖二泉的龍,更是將天然形成的水渠,自然地融入到石刻藝術之間。
而在瀘州市瀘縣玉蟾山,同樣也有“九龍浴太子圖”。該龕石刻高1米、寬0.6米,雕刻十分精細。據玉蟾山風景區講解員介紹,每當大雨天的時候,山崖上的水會順著崖壁流進石窟上方的一個水槽,水槽里的水裝滿之后,就會溢出來,流過龍的身子,從龍的嘴巴里流出來,出現“九龍浴太子”的場景。
清理雜草后的“九龍浴太子圖”石刻。
“小地名叫堰塘灣,這個題材是參照了大足石刻那個來刻的。”安岳縣兩板橋鎮巴巖村村委會副主任何永強介紹說,1984年當地村民集資雕刻了這處“九龍浴太子圖”,旁邊還刻有“千手觀音”“華嚴三圣”“十八羅漢”等題材的石刻造像,并修建有廟宇,后因無人管理逐漸荒廢。而其中的“九龍浴太子圖”,由于刻于沒有遮擋的崖壁之上,常年有雨水浸潤,后被雜草所覆蓋。
何永強就出生于1984年,在他的印象中,小時候經常到此游玩,“這兩年看到都長草了,覺得還是很可惜,就想能否清理出來,弄成一個打卡點。”于是,何永強自費找來村民清理崖壁及周邊環境的雜草,重現了“九龍浴太子圖”。在此期間,就有自媒體博主拍攝相關視頻并發布至網絡平臺。
“九龍浴太子圖”旁邊還刻有“千手觀音”等題材的石刻造像。
“我從小在石羊長大的,如果是真的,春節一定來玩。”“感覺還多有意思呀,具體在哪?”不少網友留言道,還有人給出建議,“開個清靜的茶館,山泉茶館!”
據悉,安岳縣被譽為“中國石刻之鄉”,現存唐宋摩崖石刻造像10萬余尊、經文近40萬字,分布在全縣46個鄉鎮(街道),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而兩板橋鎮地處安岳縣東南端,與重慶大足區接壤。
(受訪者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