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國潮”,不少人可能當場就犯起了PTSD。
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包裝上印著古裝美女、物不一定美但價一定廉的“國潮”外賣——它們大多數用著同質化的“國潮”包裝,不僅粗制濫造口味不佳,還時常在新聞中爆出衛生問題,堪稱通便利器。至于“國潮”二字,卻僅僅是因為在包裝上有所關聯就與外賣綁定到了一塊,并在這些負面新聞的影響下,逐漸變成了貶義詞。
但事實上,國潮元素并沒有什么問題,玩家們吐槽最多的,仍是這些外賣的本質而非國潮本身——做工稀爛、毫無誠意。而像是武俠、山海經、四大名著這些正經的國潮,依舊深受人們喜愛。
只不過,當部分廠商嗅到“國風”題材或相關元素的商機,并爭相投入制作與包裝時,“國潮”的泛濫就難以避免,游戲領域亦是如此。一時間,不少游戲紛紛流行起了“國潮包裝”,一眾廠商們都嘗試著在自家產品中挖空心思地植入國風,以吸引玩家的關注。只不過,到最后大多演變成了“想法不一定是好的,但確實給執行壞了”的結局。
如今,這股“國潮”風又一次游戲圈里掀起了波瀾——原本就良莠不齊的國風游戲圈,因為《黑神話》的爆火,引發了“國潮”游戲新一輪的井噴。
具體落實到游戲中,就變成了“喊口號”。比如停留在視覺層面的古風套皮,或是營銷相關的噱頭,對于國風的詮釋僅僅浮于表面,毫無內核。
因此,口號響亮是一回事,真正能將國風融入游戲體驗又是另外一回事。在這方面,《逆水寒》手游就曾提供過不少可參考的范式:比如一度被央視點名表揚的梨韻閣,作為資料齊全的“賽博戲院”,至今仍在不斷地擴充劇種與曲庫,甚至產生了現實層面的影響,不斷地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年輕的戲曲愛好者。
而在游戲的二周年之際,《逆水寒》手游同上海越劇院的《紅樓夢》聯動,是否還能再次給玩家們帶來一些小小的“國風”震撼?
“國潮來襲”
只不過,不少《逆水寒》手游玩家對這場周年慶之際的盛大聯動,并沒有表現出過于激動的情緒,更多的是對這場“保留節目”的“波瀾不驚”。無他,還是因為《逆水寒》手游帶來的大場面,實在是多到讓玩家們司空見慣了。
對國風的推崇,從《逆水寒》手游游戲內容里國風元素的出現頻率就可見一斑。光是梨韻閣的高強度更新以及與戲曲界的大拿高頻次的聯動,就潛移默化地將玩家們的閾值拉高了不少,更不用提原創戲曲副本這種另辟蹊徑的“宣傳”方式。如今推出越劇與《紅樓夢》這樣的重量級聯動,玩家們看似“波瀾不驚”的表現自然就不難理解了。
而這次的聯動,雖是《逆水寒》手游歷次跨界聯動的冰山一角,卻也保持著同等的含金量。
二級演員“王派”花旦李旭丹 飾黛玉|二級演員“徐派”小生王婉娜 飾寶玉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以《紅樓夢》為題材改編的藝術作品,早已是琳瑯滿目,但其中由上海越劇院創排的越劇《紅樓夢》,仍然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而在游戲最新版本中,玩家們將能在楓林小駐的戲臺上,重溫一番由上海越劇院的李旭丹、王婉娜老師演出的《天上掉下個林妹妹》《黛玉葬花》等《紅樓夢》中的經典唱段。
與此同時,梨韻閣也迎來了同步更新,在梨韻閣早先開設的戲劇就包括了越劇《梁祝》,如今越劇庫中又添一員。玩家們可以在梨韻閣中觀賞由上述老師們演繹的《寶黛初見》《黛玉葬花》這兩個精彩的越劇片段。而通過官方對兩位老師精準的面部捕捉,玩家們也可以親自上陣——讓自己的角色穿上《紅樓夢》的聯動裝扮COS角色,在臺上演繹國家隊表演時的一顰一笑、唱念做打。
巧合的是,同為越劇,先前《逆水寒》手游曾以《梁祝》為原型,與數位一級編劇聯手打造過廣受好評的原創戲曲副本【蝶夢三折】,而這次的《紅樓夢》聯動同樣打造了專屬聯動副本【曲韻紅樓】,玩家們依舊能夠以旁觀者的視角,沉浸式地體驗一番賈寶玉、王熙鳳、林黛玉等人的愛恨情仇,切身地感受賈府的紅樓一夢。
如果說,接連不斷的戲曲聯動展現了游戲對國風文化的尊重,近期的“國風民俗季”,則是體現了其對“國風”的深入理解。
玩家會發現,在近期版本上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刺桐港,從當地建筑極具代表性的“燕尾脊”到NPC們的生活飲食,都充斥著濃重且對味的“閩南風味”,尤其是特有的閩南口音,還讓不少玩家倍感親切。
而哪怕拋開這些肉眼可見的地域特征,劇情中的細枝末節也充分展現了開發組對于民風民俗的了解程度;像是無更市中或是街邊小店出現的儺面,游戲中就通過主/支線任務以及NPC之口,講解了背后閩南當地的非遺儺戲文化。
儺文化在各地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而在閩南,儺戲是先民們創造的驅邪避崇、祈福納祥的儀式,其核心便表現在儺面和儺舞——這也反映到了游戲NPC們的舞蹈中。而這種獨特的表演方式,則是反映出了閩南古人們向往美好生活,渴望擺脫災難和瘟疫而的淳樸愿望;
至于無更市本身,則是取材于“燃犀照怪”的古代怪談,從幽暗的環境設計到擬人的人偶,都透露出一縷中式民俗獨有的靈異氣質,像是“無日無更”“面具覆臉”這樣的中式“都市怪談”,更是只有中國人才能理解的中式恐怖。
如此看來,各地的民俗文化,完全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庫。
國風領域大神是怎樣煉成的
在“國潮來襲”的當下,一眾廠商們都擠破了頭想要分杯羹,反觀《逆水寒》手游卻一直游刃有余。這樣看來,《逆水寒》手游能夠頻頻被央視點名表揚,顯然也絕非出于某種偏愛。
回顧以往不難發現,在國風這條賽道上,《逆水寒》手游早已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風格。在大宋這一古代背景板下,其中的游戲內容本就十分契合國風元素,而《逆水寒》手游本身也充分利用了這一優勢,并為“國風”這碟醋主動選擇“包餃子",將其化為驅動玩法等方面的核心要素。
于是便有了先前《逆水寒》手游邀請古文字系的教授擔任顧問,將甲骨文這一古老文字做成辨析玩法,讓玩家進行“賽博考古”的寓教于樂;在去年的版本出現的在外觀上融合了敦煌壁畫的時裝,激起了不少玩家對于敦煌文化的興趣;近期的大航海玩法,在游戲背景上亦完成了完美的自洽。
而除了在玩法上保持了一貫的量大管飽以外,《逆水寒》手游對地方文化的細枝末節上也保留了足夠的考究。你會看見“擲圣杯”這樣小眾的地方風俗被做進了游戲中;刺桐港還原出的古早閩南生活以及NPC親切的閩南口音,引起了不少身處他鄉的閩南人的共鳴;大航海玩法中,還嚴絲合縫地嵌入了北宋時期發達的海貿文化;新版本中,玩家們還將踏入敦煌,重走陸上絲綢之路,感受“大漠孤煙直”的壯闊與濃烈的西域人文風情......
說到底,無論是外賣還是游戲,玩家對國潮的PTSD,本質上還是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反感。放眼一眾半桶水晃蕩的“偽國潮”游戲,講不好故事是常態,在國風與玩法的融合上亦是十足生硬,最終也只能端出套皮、貼圖這樣的元素堆砌。與其相比,《逆水寒》手游在當下所表現出的求真態度,無疑是難能可貴的。
而之所以《逆水寒》手游在國風領域能夠持續獲得玩家們的認可,正是因為其對國風的理解不“浮于表面”:國風不應是種“包裝”,對玩家而言,國風應是可玩、可以感受到甚至是引起共鳴的內容。從早先的梨韻閣到如今海洋版本中無處不在的閩南文化,玩家于社區中持續不斷的正面反饋便是最好的試金石——在國風上的長久深耕,早已讓《逆水寒》手游先行一步,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
循此路徑,我們也不難想象,《逆水寒》手游在國風這條賽道上仍將保持著大身位的“遙遙領先”,或許在將來,這條賽道上將會只剩下這一位獨行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