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魚書院與新教學樓相得益彰。
盛夏時節,草木葳蕤。午后斜陽如竊讀的學童,爬上欽州市小董中學的百年青磚古墻,身影越探越長。
比斜陽更悠長的,是院墻里的瑯瑯書聲。這清越之音已在銅魚山下、小董江畔縈繞130余載。
記者跟隨小董中學辦公室主任黃達悅,沿著小路右拐,來到銅魚路18號——銅魚書院大門。大門門額及兩側以灰白花崗巖為底,陰刻的“銅魚書院”四個大字雄渾遒勁,楹聯“銅柱功勛地,魚龍變化時”仿佛破石欲出。
“此聯為清末舉人王士宗所書?!秉S達悅輕撫楹聯,道出典故?!般~柱功勛地”,出自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南征立銅柱的事跡,既暗合書院所在地銅魚山之名,又寄托了書院是為國家和民族培養像馬援一樣人才的地方;“魚龍變化時”則引用民間傳說,意指這里的學生將會成為國之棟梁。
步入前廳,一面鏡式屏風如文化屏障,隔絕塵世喧囂。
穿過前座,一個小型運動場映入眼簾?!斑@里原是中座孔圣樓,1988年因年久失修成危房拆除?!秉S達悅滿是遺憾。
“當年東西包廊各有五個書齋,每齋懸一字,十齋的10個字連起來正好是一副對聯: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秉S達悅的解說,透著對先賢巧思的嘆服。
穿廊過戶至正座,一卷樓(圖書館)與藏器樓(儀器室)相對而立。雖“有志竟成”“蔚起人文”“文章華國”三塊匾額已隨歲月消逝,但其精神早已融入歷代學子血脈。
銅魚書院始建于明,重建于清光緒年間,占地1400多平方米,是目前欽州保存較為完整的書院,1999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說到書院的重建,不得不提到書院第一任山長方鳳元。”欽州市作協主席謝鳳芹輕叩斑駁院墻,將時光拉回清朝末年——彼時小董既無固定校舍,也無常駐塾師,教育十分落后。地方鄉紳方鳳元,16歲時便以州學廩生名動鄉里,但在科舉路上卻屢試不第,便將滿腹經綸化作春雨,開辦“三樹書齋”,培育人才。
清光緒十年(1884年),35歲的方鳳元追隨抗法名將馮子材,在軍中襄理文牘,立下戰功,深得馮子材倚重。解甲歸田后,方鳳元深知“三樹書齋”已難容四方學子,遂向馮子材提議,重建銅魚書院。
馮子材自嘆一生文化底子薄,吃盡苦頭,便欣然答應,率先捐款,并委以方鳳元修建書院重任。欽州知縣李受彤亦鼎力支持。由此,方鳳元奔走欽北防三地多個鄉鎮,籌得白銀萬兩、稻谷3800大斗。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銅魚書院仿照廣州廣雅書院的式樣設計而重建。
書院落成,集雕刻、繪畫、書法藝術于一體,古樸典雅,山川花草皆成教案,飛禽走獸盡是文章,檐角浮雕栩栩如生?!澳憧茨求π窓M行的姿態,正是書院對學子‘縱橫天下’的期望?!秉S達悅指著校史展館屋檐上的浮雕說。
歷經一個多世紀的風雨滄桑,銅魚書院數易其名,1956年更名小董中學。無論歲月如何變遷,銅魚書院育才薪火始終熾烈,為國家、為民族培養人才的宗旨始終不渝。
“小董中學至今已培養了5萬多名學子,其中一大批已是知名學者、黨政軍高級干部和經濟能人,更有畢業者繼承書院之志,創辦了新的學校,讓文脈生生不息??芍^是桃李滿天下、書香傳世長?!秉S達悅回望歷史,細數今朝。銅魚書院最初不過百余人,如今小董中學已發展到3600多名學子,校內還成立了銅魚公益協會,設有銅魚獎學金,每年都開展愛心助學活動。
采訪回程時,夕陽西沉,新校舍與老書齋疊影交織,那些曾在此伏案的背影,或成棟梁,或為螢火,終是匯入華夏文明的星河。
當未來平陸運河的汽笛聲響起,這座歷經戰火與書香的嶺南書院,定將以課間鈴聲與之和鳴,以青磚為硯、歲月為墨,將古代文脈注入現代文明,在運河的濤聲中,續寫“銅柱功勛”的壯志、“魚龍變化”的期許,以及“文章華國”的時代新篇。
▍圖文來源:中國廣西政府網
▍圖文整理:宣傳和對外交流科
▍文中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做公益分享, 如有侵權,請聯系文旅君署名或刪除。
(欽州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出品 轉載請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