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島去鳴門,我們是在酒店樓下的公交樞紐買的市內巴士票,870日元直接到鳴門觀潮碼頭(終點是鳴門公園)。
這個公交總站還有去神戶、大阪、難波等地方的直達車,非常方便,價格也比火車便宜,時間還短。
就是這種巴士,因為是起點上車,不用拿整理券。
路上開始下小雨,巴士中途經過高松機場,有提著箱子的游客在此上下車。
將近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到碼頭。候船廳內很多人,趕上旅游團人會更多。
有不同時段和不同的船型可以選擇。
今天的最大潮時間點分別是上午的7點半和下午的1點半,此時看到的漩渦肯定是最大最明顯的,不過我們的時間也緊張,就選了11點40的船。
船也分大型船和小型船,小型船貴些,能通過玻璃看到船底的景象,不過小船也更容易暈船,我們選的是大型船。
航線圖可見,紅點是碼頭,船經過鳴門大橋下,過橋后兜一個圈返航。
候船的時間,可以看看紀念品商店。二樓還有個觀景候船廳。
登船口
左邊是大船,右邊是小船。
大船的艙內和船尾
船駛向鳴門大橋
能看到船外的漩渦,船身也有些晃動,小船的話,可能會更厲害。
鳴門漩渦的形成,是因為瀨戶內海與太平洋的高度差造成的。
瀨戶內海最窄的海峽寬度只有1.4公里,瀨戶內海的最大深度約200米,而太平洋側(紀伊水道)的深度在140米左右,每六小時一次的潮汐現象讓兩邊的海水交替往返,就形成了巨大的漩渦。據說最大的漩渦直徑能達30米,而且還與月亮盈虧有關,所以想拍到最佳的漩渦也不是很容易的。
據說日本的鳴門漩渦是世界三大海峽潮流之一,其中一個是在意大利的墨西拿海峽,我雖曾坐船度過,但當時完全不知道還有這一說。
從大船上看到的小船
船上的黑塑料袋,你懂的。
船上的工作人員會提醒游客變換看漩渦的方向。
風很大,船上垃圾桶的蓋子被吹得在旋轉(見后面視頻)。
大概經歷了半個小時的航行,船返回到碼頭。
坐船看完漩渦,再去高處的展望臺看大橋。
碼頭到大橋的一大片區域叫做鳴門公園。
登高上山后,一個叫渦見茶屋的小餐館。
餐廳是一家人開的, 價格也很實惠。 在這里吃了烏冬和蕎麥面,補充一下體力。
餐廳內的暖爐說明此時還是有些冷。
從餐廳的后門看鳴門大橋,餐館的名字叫“渦見茶屋”很貼切。
從餐館所在的高處下來,前往“渦之道”景點,近距離看大橋和漩渦。
渦之道的售票處,每人510日元,我感覺這個票很值。
售票處的一張漩渦的照片,非常壯觀,一般人很難拍出這效果。
所謂“渦 之道( うずのみち )”,是利用了大鳴門橋預留的鐵路橋做的450米的觀光道。
大鳴門橋1985年通車,原計劃是上層公路,下層為四國新干線鐵路,但通車后不久,因為地質因素,放棄了鐵路計劃,這也是四國沒有新干線的原因。
這就是下層預留的鐵道橋部分,開通可能是遙遙無期了。
渦之道就是利用了原計劃的鐵道橋部分開通的,可以往橋中走450米,通過無數個玻璃窗往下看海面和漩渦,兩側也分別能看到瀨戶內海和太平洋(紀伊水道)。
此處距海面約四十五米高,恐高的話,還是不敢踏上這個玻璃。
玻璃上有文字標注,太平洋側和瀨戶內海側。
兩側沒有玻璃的部分,風非常大。
渦之道上有數個這樣的休息區。
越往中間走,能看到的漩渦越明顯。
橋下的大船和小船,我們剛剛坐過的大船這樣看得更清晰。
一艘帆船樣式的船,也是看漩渦的,好像是從另一個碼頭出發的。
準備下橋
從渦之道出來,又來到大橋下的一個觀景臺,千疊敷。
這里是看大鳴門橋的絕佳位置,很多人在此合影,還有一個為集體照設置的木架子。
大鳴門橋( おおなるときょう ),連接四國德島縣的鳴門與淡路島的南端,淡路島的北端再通過橋連接本州的。
橋下可以看見橋上川流不息的車流,聽到很大的車流聲音。
回到公交站準備回德島。
為了充分利用我們的四國券,我們坐巴士到JR鳴門站(390日元),再坐火車到德島,能省480日元,還能體驗一下德島的慢火車。
到德島的火車車次較少,一小時一班,旁邊有個大超市可以逛逛。
沒車的時候,車站一個工作人員也見不到。
車快來時,才來了一位檢票員。
又是這種老式火車
45分鐘后到達德島車站。
另附視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