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
中國式養育快要成為“雞娃”的代名詞了,幾乎從孩子一出生,就宣告一場“競賽”開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過度補償,變成了眼前停不下來的焦慮。
然而,父母耗盡心力,孩子卻對生活失去興趣、對學習毫無動力,只對手機電腦愛不釋手……
不過,這也不是只在中國和東亞教育體系才出現的問題。在美國,尤其是高度競爭的都市圈,教育也呈現出越來越“卷”的趨勢,美國家長在孩子學術領域的投入只多不少。
誰還在堅持快樂養育?目光轉向北歐,特別是瑞典,一種截然不同的養育哲學正以其獨特的“松弛感”,為我們揭示了一條通往內在平和與高效滋養的育兒路徑。
你可以帶孩子遠離高山,但孩子永遠不會忘記高山滑雪的刺激。
嬰兒冬天在戶外午睡、2歲的孩子在高高的巖壁上漫步、7歲的孩子放學后可以去越野滑雪……北歐人的“硬核”教育方式總讓人瞠目結舌,出乎意料,但成果享譽全球:北歐五國包攬全球文化素養前三,瑞典幼兒園放棄了早期學科訓練,但青少年文化素養卻領先全球。
北歐人真的掌握了某種偉大的育兒秘訣嗎?
這是作者的提問,也是諸多疲于奔命的傳統教育體系下家長的疑問。新書《北歐媽媽的自然養育法》來得適逢其時。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截至7月1日24:00,立享65折
這本曾在亞馬遜育兒暢銷榜上高居TOP1的著作,評論區引發了大量美國父母的共鳴,恰恰印證了這種養育理念跨越國界的普適性與深切需求。
獨特的北歐養育體系并非遙不可及的烏托邦式幻想,而是被實踐反復驗證的智慧。
圖源:亞馬遜圖書評論
作者作為一個曾在美國生活的瑞典媽媽,給出了這本“反向育兒”觀察日記。
她發現,兩個女兒在美國長大后,變得越來越不愛出門、依賴電子屏幕,情緒也越來越焦慮。她決定“叛逆”,用瑞典人那一套“無論天氣多差都出門”的方式,堅持帶她們走出屋檐、擁抱自然,雨中踩水、雪地打滾、樹林探險。而驚人的變化正在此刻產生。
是時候該讀這本書了!
無論你是想讓孩子更快樂開朗,還是想在焦慮的育兒路上喘口氣,都能從這本書中找到一點啟發:最先進的養育,有時恰恰回歸最原始的本真。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01.從“精養”焦慮到“散養”快樂:父母要信任孩子可以做更多事
“沒有不好的天氣,只有不合適的衣服?!?/p>
這句北歐諺語背后是嚴酷的自然考驗:瑞典北部每年經歷長達27天的極夜,斯德哥爾摩曾創下整月僅3小時日照的紀錄。然而北歐父母依然堅持讓孩子適應天氣,做好防護,堅持每日戶外活動。
書中,當作者的女兒被“以自然為中心”的理念滋養后,生命狀態發生了令人驚嘆的逆轉:
孩子從厭惡出門、不愛走路到徒步旅行24公里;從無法忍受無聊,到可以在幾小時的車里自得其樂;孩子從手機不離手,到想不起來看ipad;孩子從準備好學習到自主學習……
常常參加“課外活動”后,孩子們在校外游戲中更容易互相了解。一直有點孤僻的女兒馬婭交到了一大群新朋友,作者也無需再全程陪伴孩子,家長的難題迎刃而解。
我們常困惑于孩子專注力的渙散、對真實世界好奇心的匱乏、社會化程度的緩慢,卻很少反思,過度精細的養育模式,正在無形中剝奪他們與生俱來的探索本能。
這是一種深刻的“放手”,它不是粗獷的放任自流,而是基于對孩子內在成長規律的深刻洞察與信任。當孩子被允許在自然中“野蠻生長”,他們與生俱來的生命力與專注力便能蓬勃而出。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02.放手不等于放養:父母放下控制欲,重構基于信任的親子關系
“中國人6個大人帶不好一個娃,北歐媽媽人均3娃” ——這種效率與狀態的天壤之別,其根源在于兩種截然不同的養育底色。
育兒的焦慮常常源于對失控的恐懼引起的過度干預,而北歐的“不費媽”模式,則將核心建立在對孩子強大而積極的信任之上 。
例如:
讓孩子盡情在戶外玩耍,享受自然,呵護天性。在北歐教育理念中,玩耍是孩子最重要且最高效的學習方式 。在幼年時期,孩子們需要掌握的知識大部分不是通過學習得來的,而是通過游戲自己發現的。
孩子們在自然中感知與創造,不再視泥土污垢為洪水猛獸,在糟糕天氣中增強免疫力與適應力,在游戲中,孩子自由探索、體驗挫折、建立社交、解決沖突,這些軟技能的習得,遠比提前識字算術對未來發展更為關鍵。
北歐父母也鼓勵孩子冒險、承擔責任,在試錯中習得生命智慧。在美國,兒童在戶外自己玩??赡芤l一場對于監護人失職的訴訟,而北歐父母則反其道而行之,這種在美國被稱為“自由放養式育兒”的行為,在北歐是十分尋常的育兒方式。
許多父母認為,為了成為獨立、自信的人,孩子需要一定的自由,包括行動自由和在游戲中承擔合理風險的自由。為了獲得更多的自由,你必須證明你有足夠的責任感,才能達到下一個階段。在瑞典,父母理所當然地將其稱為“有責任的自由”。
在北歐的森林學校中,是沒有明確邊界的。所以幼兒園的孩子在森林中玩耍時,要學習待在老師的視線范圍內。這既能培養獨立性,又能培養自控力。孩子們沒有被圍欄限制,而是學會了遵守天然的界線—一根倒下的木頭、一條小溪、一座陡峭的小山等。
當一個兩歲男孩在一堵相當高的巖壁上漫步時,負責照看他的幼兒園老師并不會大驚小怪,因為在北歐的教育理念中,“他知道自己能去哪里,不能去哪里,他們很快就知道自己能應對哪些情況?!?/p>
放手并非放養,這種松弛感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更高階的智慧。他們深信,只有在親身實踐和試錯中,孩子才能學會管理風險,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變得真正堅韌。
這不僅僅是生活習慣的培養,更是向孩子傳遞一個清晰的信號:你是有能力照顧自己的,你是值得被信任的。這種信任,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基石。
03.激發內驅力:點燃孩子創造力的火焰,遠勝被動灌輸
在當下“內卷”加劇的教育環境中,我們都在追問: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胎教到早教,傳統教育正在無限提前孩子接受教育的時間,希望以此來搶先站上起跑線。
而正如本書中所說,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進行的兩項獨立研究結果表明,過早對孩子進行過多教育可能會適得其反。
對幼兒施加壓力,讓他們早早開始閱讀,實際上會限制他們在其他方面的發展。而其他方面有可能更重要,比如自發的探索和發現。測評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測評具體知識的掌握程度更難,
北歐的教育實踐,特別是其對3-12歲兒童早期教育的目標和標準 ,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正如書中所說,一個對早期教育來說堪稱完美的地方,是大自然。研究表明,在刺激較多的戶外環境中進行活動對大腦發育也有好處,而兒童的大腦發育黃金期正是0~3歲。
聽飛機的聲音,抓一片樹葉,聞大海的味道,觀察自然界中的顏色和形狀,在粗糙的地面上爬行,體驗不同類型的天氣……這些都有助于在嬰兒的大腦中形成神經通路,從根本上為以后的學習鋪平道路,戶外活動讓嬰兒有機會發展他們的感官能力。
這種學習過程可能發生在任何環境中,但在大自然中更為常見。當孩子們準備好了,自然就會開始寫字。當他們有這種內在動力時,他們學習起來就容易得多。
父母支持孩子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花很多時間帶他們去戶外活動,問一些開放式問題,鼓勵孩子運用天生的好奇心去探索、學習、理解世界。你的孩子將真正找到創造力的源頭,從“準備好學習”轉變到“自主探索式學習”。
這本書不僅是給孩子的育兒指南,更是一本給父母的“解壓手冊” 。
它深知父母的焦慮會無形中傳遞給孩子。因此,它鼓勵父母找到讓孩子自由玩耍的方式,也給自己時間與空間,在玩耍中找到志同道合的社群圈子和“育兒搭子”。
當父母的心態不再緊繃,當家庭氛圍充滿輕松與信任,父母的松弛將成為孩子創造力與自主學習的沃土。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本期策劃:蘆丁
編輯:蘆丁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點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