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多地教育部門將志愿服務時長納入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一些地方還專門搭建了青少年志愿服務平臺。然而,在一些短視頻平臺上,志愿服務時長卻變成了明碼標價的商品,只需要轉賬,孩子的志愿服務記錄就能“達標”。
志愿服務作為一項公益性社會實踐活動,旨在培養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和團結協作精神,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實踐能力。當商家打著“志愿服務”的幌子收費,實際上是將志愿服務活動簡化為可計量的“時長”,遠離了設定的初衷。購買志愿服務時長看似“高效”,實則是對孩子思維的誤導,長此以往更會造成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扭曲。
這種現象的出現,是因為不少地方將志愿服務納入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成為一項“硬性要求”。而學生學習任務重、時間緊,且找到合適志愿服務項目并不容易,無形中催生了花錢買志愿時長的市場。為此,各方必須堅持零容忍的態度,合力打擊明目張膽的志愿服務時長交易。
志愿服務組織及相關部門要明確志愿服務的范圍,避免不良商家“鉆空子”。比如,北京市志愿服務聯合會出臺了《“志愿北京”信息平臺志愿服務項目發布規范》,明確規定以志愿服務名義開展的商業性活動,具有公益性質但不具有服務性質的活動等9類情形都不被認定為志愿服務項目。
教育部門應加強對志愿服務真實性的核查,嚴厲懲戒造假行為,同時完善志愿服務的制度設計,出臺更科學、多維的評估考核標準,靈活設計更適合青少年的志愿活動,讓志愿服務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學校應擺脫形式主義的考核思維,將重點放在志愿服務的過程引導上,更關注志愿服務的過程和質量。
短視頻平臺、電商平臺等也應承擔起社會責任,加強對此類問題的監管力度,對相關賬號和鏈接進行嚴格審核,發現違規行為立即下架或封禁,推動志愿服務回歸“公益”“自愿”的美好初衷。此外,家長需認識到,真正的成長來自真實體驗而非投機取巧,鼓勵孩子真正參與志愿服務,從中收獲體驗和成長。
(經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