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穿過峽谷,梯田鋪滿山坡,溪水流過麥地,踏青的孩子在空曠的田野中奔跑。青磚灰瓦的古老民居在樹林中露出一角飛檐,明亮的玻璃窗里,村民在整理潔白的床單。蹄窩遍布的千年古道,蜿蜒穿過村莊和山峰,游客漫步在古道上,追尋千年的遺響……
隨著北京市新一輪“百千工程”的推進,2024年起,北京門頭溝開啟了“詩畫鄉村”建設,古老村莊中的人們,正在踏入與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在現代化的都市旁邊,重塑不一樣的鄉愁。
香椿苦杏梯田,古村里的新產業
香椿下市了很久,山杏紅了又落,在門頭溝雁翅鎮的600年古村葦子水,一間明亮干凈的房間里仍飄著香椿的氣息,幾臺機器將儲存的香椿加工成香椿醬,也把處理好的苦杏仁變成罐裝的杏仁粥。
葦子水位于田莊溝域西端,溝域從永定河畔開始,向西北山林中延伸,葦子水、田莊、松樹、高臺、淤白、泗家水等村落依次分布在溝域中。溝域中的紅頭香椿在門頭溝的深山中長了幾百年,是山里人祖祖輩輩的頭茬野菜,它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也成了鄉村振興中的基礎產業。
香椿銷售期很短,往往只有十多天的采收期,在過去,每年都有賣不完的香椿,只能遺棄在枝頭。葦子水村村支書高彥輝介紹,從2019年起,村里就聯合農業院校探索香椿保鮮的方式,最開始用冷庫保鮮,但也只能延長半個月左右的銷售期,依然有大量香椿剩余,僅一個村,剩余的香椿就能達到5000斤,損失銷售額15萬元到20萬元,而在紅頭香椿最有名的泗家水村,最多時能剩下2萬斤左右。
2022年,村里在區農業農村局的大力支持下,與北京農業職業學院駐村的科技小院合作,開始嘗試研發深加工工藝,用了兩年時間,反復嘗試和配比,研發出保鮮期更長、風味保存更好的香椿醬工藝,并在2023年開始籌備建設加工廠。2024年春,加工廠建成,成功獲批食品生產許可,這是近十年來門頭溝區首個取得該資質的生態涵養區農產品加工企業。
加工廠不只為葦子水村服務,也成功打造出“共享工廠”模式,通過代加工的形式輻射整條溝域的香椿加工,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帶動農民增收。同時,加工廠還能加工溝域內的另外一個特產——杏仁。高彥輝介紹,小時候,每到初夏,山上的杏兒成熟時,村里賣杏兒,也會把苦杏仁做成“杏仁粥”。如今,他們恢復了小時候的味道,并把杏仁粥做成村里的特產銷往山外,為村里帶來新的收入。
門頭溝 區雁翅鎮葦子水村,改成民宿的古民居。
山水林田湖草,山溝里的新客人
深山大澤,不只有小時候的味道,也有城市中難得一見的奇景。在葦子水村,許許多多的百年古民居、600年的北方旱作梯田,成為村里吸引游客、增加收入的新產業。而在毗鄰葦子水的高臺村,一彎小小的水庫成了村里發展鄉村產業的根基。
高臺村位于山溝里的一處高臺上,從公路進村要下到溝底,再一路攀爬而上,距離溝底幾十米的地方,坐落著數十棟民居。
建在高臺上的村莊,可以完美避開溝底的洪水,安然度過每年的汛期,而溝里的水流,也為村里帶來新的活力。
2025年6月27日,高臺村腳下,月牙形的水庫中,三三兩兩的游客背著釣具在水庫邊漫步,尋找適合下鉤的地方。就在今年,村里通過“百千工程”的項目重新修整水庫,在水庫中搭建浮橋、打造跌水景觀,種植荷花,還在水庫邊上建了涼亭。
高臺村是一個小村,在漫長的歷史中,人們在陡峭的山坡上建起村莊、開墾梯田,在這里繁衍生息。但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大量年輕人進城,戶籍人口140多人的村莊,常住人口只有40多人,且多是老人,村莊越來越安靜。
鄉村振興的時代,村里借助門頭溝詩畫鄉村建設的力量,開始重新整理山林,一點點尋回往日風光。高臺村村支書高連義告訴記者,除了整理水庫、吸引游客之外,村里還在后山的梯田中種植果樹,在林下養雞,村里的散養雞蛋幾乎不出村就能賣完。在后山的梯田和樹林間,還建設了登坡步道,沿途設采摘園、露營區、觀景臺和咖啡水吧。步道的盡頭,準備打造一塊符合攀巖運動員訓練安全標準的崖壁,讓原本無人的山林變成都市休閑的去處。
門頭溝雁翅鎮高臺村,水塘改成的親水樂園邊,工作人員在整理服務設施。
古道西風瘦馬,詩詞里的新村莊
從中原到塞北,從平原到大漠,千百年中,門頭溝的茫茫群山一直都是農牧交錯的關鍵地帶,層巒疊嶂的山嶺中,藏著千里京西古道,是過去溝通南北的通道。
如果沿著古老的通道,從雁翅鎮的群山中可以一直往東,到達門頭溝王平鎮,這里有商旅往來的古道,也有詩人棲居的村莊。
王平鎮韭園溝域中,八個村莊散落在溝域中,形成了一片特殊的區域。山溝的出口處,永定河流過家門,河岸的一側,大片的平地上種著數十畝小麥,6月中旬,小麥成熟時,河邊一片金黃,每到周末,麥田音樂會在山河之間唱響,吸引著來來往往的人們。
從韭園村一路進山,西落坡村的小巷和溪水之間,一座石橋橫跨溪水,通往一座小小的院落,這是元代曲作家馬致遠的故居,元曲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詩句就是在這里寫成的。游客們一路追尋,沿著詩文的白描,就可以一路找到這座詩人故居。
村莊依然保留著原來的格局,只是住的人們不一樣了,村莊的生活也不一樣了,有人整理民居,打造現代化的民宿,也有人因地取材,把山間小院變成酒館,有自釀的米酒和果酒。每天都有游客沿著陡峭而彎曲的小巷一路攀登,穿過古老的村莊,在小酒館小憩,在詩人故居中盤桓。
在這里,元曲是貫穿溝域的特色,進入“元曲習研所”,就仿佛跨越百年歲月,走進“元曲世界”。院子里的地上寫著各種詩句,元曲研習所的房間里,現代化的光影設備把詩詞和戲曲中的故事映照在銀幕上,還有各種互動和答題的環節,讓游客穿越時光和古人對話。
門頭溝區王平鎮元曲習研所,小朋友體驗互動游戲。
山谷河流村落,都市邊上的新家園
當大山里的村莊逐漸凋零時,怎樣建設一個新的家園?怎樣尋回曾經的鄉愁?
在門頭溝的千山萬壑中,藏著許許多多珍貴的文化遺產和財富。這里有北京市最多的歷史文化名村,有最多的不可移動文物,有千里京西古道,有萬年農耕文化……
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隨著北京市“百千工程”的實施,越來越多的村莊從千百年的文化中誕生出新的產業,也生發出新的氣象,踏上重建詩畫鄉村的歷程。
在雁翅鎮,2023年開始試點建立田莊溝域黨委,通過組織聯建、產業聯促、治理聯抓、風貌聯控、人才聯育、災害聯防等,引領推動溝域內各行政村、各經營主體抱團發展,實踐探索溝域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
同一年,田莊溝域入選北京市第一批“百千工程”鄉村振興示范片區,集成1.7億元建設田莊溝域“雁翔云谷”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兩年中,葦子水村的古梯田逐漸修復提升,古民居變身山間民宿,淤白村附近的白瀑云景水庫變成了冬夏皆宜的休閑地,松樹村33畝山地變成了市民的微享菜園,高臺村的小塘壩變成了親水樂園。
而在京西古道旁的王平鎮韭園溝域,同樣通過溝域黨委的統籌規劃,建成京西古道文化體驗區、田野休閑觀光區、綜合服務區等不同區域,人們可以在古道中漫步,在山野里露營。
原本分散的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產,通過溝域的發展融為一體。王平鎮鎮長劉成杰介紹,當地結合大櫻桃、京白梨等農產品,打造出農文旅結合的獨特產業,并與村民生活相結合,讓他們獲得更多收益,在都市休閑產業的發展中更快地實現現代化轉型,“讓山里的人們過上現代化的生活,這也是鄉村振興最終的目的。”
來源:北京門頭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