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達)黑龍江省中醫的發源地——清代寧古塔地區,在300多年前即有中原流人來此行醫。
醫療的起源與發展
據清《金遼備考·風土》》記載:“寧古塔舊無醫,有之,自周長卿始,故滿人多有呼長卿為周大夫者。”。周長卿系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流放寧古塔的漢人,是寧古塔最早的漢醫。他開啟了牡丹江地區中醫發展的先河,引領了該地區中醫藥行業的發展。
(懸壺濟世的中醫)
牡丹江在城市雛形初現之際,盡管基礎設施與各行各業尚未完善,但中醫藥行業已在此悄然興起。中藥鋪內的中醫已在坐堂行醫,為病患提供診療服務。
中醫作為傳統的醫療手段,曾在牡丹江占據主導地位。早在1905年,傅季康父子便在乜河街開設了杏林堂藥鋪,坐堂行醫。此后的數年間,陶憲文、張希德、孫維鈞、王振山等大夫在牡丹江開設藥鋪,并設有坐堂醫懸壺濟世。
1928年,孫桂林聘請俄羅斯西醫師布拉阿德茨夫開辦安埠療病院,這是現牡丹江市區首次引入西方醫學的醫療機構,標志著醫療衛生行業開始走向多元化發展。此后,牡丹江的行醫人員大多在各自開辦的小醫院、診所和助產所開診行醫。
牡丹江淪陷后,日本侵略者為了更好地控制和剝削當地人民,先后在牡丹江市成立了偽滿赤、偽滿鐵、市立三大家醫院,以及市保健所、傳染病舍、滿洲紙漿株式會社醫院、光明醫院、電電醫院等數家公企醫療衛生機構,同時還開設了10幾家私人診所。
直至1945年8月解放前夕,牡丹江市的中西醫診所、企事業醫院和私立小醫院總數達到了百余家,產院有20家,病床數量也增加到了1200多張,全市衛生技術人員也達到了751人。
(偽滿時期牡丹江市滿鐵醫院)
盡管醫療機構數量有所增加,但與牡丹江地區數十萬居住者的就醫需求相比,醫療資源仍然顯得微不足道,簡直是杯水車薪。以上的醫療機構大多是為偽滿洲國統治階級服務的,醫療費用高昂,交通不便,使得民眾“看病難”的問題變得更加突出。
許多老百姓,尤其是那些家住偏遠農村的病患,即使生病了,也大多只是隨便吃點藥硬撐著,盡量不去看病,更不敢奢望住院治療。
民間療法的應用
面對疾病,牡丹江人并不輕易依賴藥物,而是更傾向于運用祖輩傳承下來的扎針、拔罐、刮痧、揪痧以及艾灸等傳統療法。這些方法雖然簡單,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癥狀、減輕病痛,深受人們的信任。
扎針是一種極具中醫特色的療法。醫生使用一根特制的銀針,精準地尋找人體的穴位進行針刺。銀針雖然看起來比較粗,但扎入的深度卻相對較淺,既能刺激穴位,又不會對人體造成過多的傷害。扎針的過程需要施針者具備高超的技藝和對人體穴位的精準把握。
在偏遠地區,因無人懂醫,一些膽大的人意識到放血能治病,也常采用大針在病患身上的關鍵處放血。遇到“翻”這種急癥,為救人性命,牡丹江當地還有人用大針“挑翻”之說,會挑翻的人對外宣稱共有72種“翻”。
拔罐則是一種更為直觀的療法。拔罐多使用的是質地堅硬的陶制罐子。施術者先點燃紙條放入罐中,然后迅速將罐子扣在患處,這是利用紙條燃燒產生的負壓,使罐子緊緊吸附在皮膚上。人稱之為“拔火罐”。
(拔火罐)
罐子有大小之分,小罐多用于治療頭痛,常拔在太陽穴和前額;大罐則主要用于前后胸部及腰部的患處。罐子扣上后,還會在罐底輕抓幾下,借助振動來增強吸附力。
當罐子被拔下時,皮膚上會留下一個個圓形的印記,這些印記是身體毒素排出的象征,也是拔罐療法發揮作用的直觀體現。至今在牡丹江仍有人在使用此法,只是對罐子的材質不再講究,多采用玻璃罐頭瓶子。
揪痧則是另外一種深受牡丹江人喜愛的療法。這種方法不需要任何工具,患者自己就可以操作。患者只需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彎曲起來,吐點唾沫或蘸點鹽水,然后在感覺不舒服或特定的部位進行揪痧。例如,頭痛時可以揪太陽穴和前額,感冒時可以揪頸部的大筋,通過揪出痧來達到散火的目的。
與揪痧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另一種法治療刮痧。它使用的工具是一枚銅錢。施術者會先在銅錢上蘸上一點鹽水或酒,然后在身體的部位上用力刮拭。隨著刮拭的進行,皮膚上會逐漸出現一條條紫紅色的痧痕。這些痧痕是身體內毒素和瘀血排出的通道。
除了上述幾種療法外,艾灸也是牡丹江人常用的輔助療法。艾蒿的熱氣會透過穴位,滲入經絡,促進氣血流通,調節氣血平衡。
白酒和大煙在當時的牡丹江地區也有一定的醫療用途。偽滿時期,日本人抽大煙是違法的而國人是允許吸食的,可見鬼子的惡毒用心。因鴉片問題敏感,下面只講白酒的功效。
為治療發燒高熱不退的病人,人們常用一個小碗裝上白酒點燃,燃燒的白酒會散發出藍色的火焰,施術人手抓冒著藍色火焰在病患身體上摩擦,以達到降低體溫的特效。
民間醫療習俗與文化
在牡丹江地區的民俗文化中,預防疾病的理念深入人心。民間有這樣一句諺語:“飯后走百步,勝似上藥鋪。”這句話體現了人們對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視,認為通過簡單的運動就可以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
在舊社會,人們生病時大多會請中醫看病、開方,然后到藥鋪抓藥,回家熬藥服用。當時,患者一般會先抓兩副藥,不會多抓。藥鋪對中藥的包裝非常講究,秤量也非常仔細,一絲不茍。每種藥材都會根據藥名用印有草藥圖紙的紙包起來,這種包裝紙上有圖有字,還說明了藥性,體現了對患者的負責態度。將一小包一小包的藥材摞起來,包成一個有棱有角的藥包。這種經營方法不僅宣傳了中草藥的科普常識,還增強了人們對中醫的信仰。
熬藥習俗中也有許多注意事項。一般要求用三碗水熬出一碗藥,不能熬干后再加水重熬,否則會破壞藥性,服用后可能對身體有害。此外,藥壺不能放在任何臺面上,如窗臺、鍋臺等,人們認為這樣會把病氣“拾”上去而加重病情。
還有一個有趣的借藥壺習俗,藥壺可以向鄰居或朋友借用,但用完后不能立即送回。這一習俗在城鄉地區都非常普遍,體現了人們對疾病和醫療的特殊認知。
在抗日戰爭勝利前,牡丹江地區的醫療習俗呈現出復雜而多樣的面貌。這些帶有濃厚的時代印記和地方特色的醫療習俗,不只是百姓“有病亂投醫”的心理安慰,更承現出民間在面對疾病時的堅韌與創造力,也反映出當地人民的對健康的追求和生活智慧的展現,現在也已成為牡丹江地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