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執行院長劉洋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常博碩
“我的想法是,未來在西藏的一個牧民,只要能連上手機網絡,你就能夠看北京協和的醫生,享受到更好、更優質的醫療資源。”清華大學萬國數據教授、智能產業研究院(AIR)執行院長劉洋表示。
隨著AI的發展,醫療領域也掀起了一場科技變革,不少大廠紛紛宣布開始向醫療領域進軍。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清華AIR)作為國內人工智能研究的領軍力量,也正積極投身于這場變革的核心。
近日,搜狐科技對話清華AIR執行院長,就紫荊智康與清華AIR共同發布的“Agent Hospital”(智能體醫院)系統進行了深度探討。
“做醫療AI現在大家可能關注單點技術,比如OCR做得更好,或者專門根據醫患對話生成病歷。但我們是在做一套新的醫院體系,重新定義整個診療流程。”劉洋表示。
在對話伊始,劉洋便開宗明義地指出,未來醫療的核心在于“共生”——即人類醫生與AI智能體的深度協作與融合。他認為,AI并非旨在取代醫生,而是作為醫生的“數字化分身”,在關鍵環節提供智能建議,輔助醫生做出決策。這種協作模式的精髓在于,AI通過學習和反思醫生的修改與采納行為,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最終能夠近乎100%地復刻人類醫生的決策行為 。
劉洋在與搜狐科技對話中多次表示,目前的醫療AI產品與國內的醫療體系并沒有做到緊密的結合:“很多是在科室數據上訓練一個垂域模型,能對話,也說這是AI醫生。我們始終做的是hospital(醫院)而不是doctor(醫生)。”
Agent Hospital的核心是在計算機中搭建了一個“虛擬醫院”。在這個數字世界里,所有的病人、護士和醫生角色都由大語言模型驅動的智能體扮演。當前,Agent Hospital系統已經初步實現了多項實際功能。
首先,在醫生正式接診前,由AI醫生智能體提前與患者對話,采集癥狀和病史信息,完成預問診環節。根據問診對話內容,系統將實時自動生成包含主訴、現病史、既往史等要點的完整電子病歷。在患者通過系統中的虛擬護士完成智能分診后,可直接線上預約檢查及掛號,實現診前的遠程分流與登記。
在醫生側,AI智能體可在關鍵決策節點為人類醫生提供診斷分析和治療方案建議,最終由醫生決定是否采納。除此之外,Agent Hospital還具備健康狀況分析與預警、診后隨訪提醒、多語言醫療交流等功能。同時,醫院管理端亦已搭建,方便醫院對入駐科室、醫生排班放號等進行統一管理。
在Agent hospital中,咨詢、分診、掛號等環節可在線上完成,而影像檢查、手術治療等必須線下進行的操作則與實體醫院配合完成,最終形成線上線下結合的診療閉環。這種虛實結合的模式有望減少患者奔波,使就醫流程更加高效便捷。
以下為搜狐科技與清華AIR執行院長劉洋對話精編:
搜狐科技:在您的構想中,未來AI是替代醫生的角色,還是輔助醫生的角色?
劉洋:我們覺得還是要共生的。我們現在其實已經把這個實現在系統里了,最終模式是在一些重要環節內AI會給出一些建議,醫生可以采納也可以不采納。如果采納就直接發出去了,如果不采納可能會做修改。AI會記住這些修改,從而成長。相當于為每一個人類醫生都做了一個數字化分身,能夠復刻人類的決策行為。未來絕大部分決策都是AI來做,但最后那個按鈕還得人來按。我們跟醫生聊,他們把這個叫做“永生化”,我們認為這是人機共生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搜狐科技:系統會不會對疾病做一些分類?系統會遵循統一流程,認為所有的疾病都需要線上問診、取號、去醫院看醫生嗎?
劉洋:這塊其實很關鍵,核心取決于第一它是不是病,第二它的癥狀是否嚴重,以及治療方案本身是什么樣子。未來我們會設第一關在家庭醫生這。你有啥問題直接問自己的AI家庭醫生。如果它判斷不嚴重,靠自身免疫能恢復,就不用去醫院,注意多喝水、多休息就好了。但如果判斷非常嚴重,不及時去醫院會拖延出問題,那就得去醫院。所以這一關會非常重要。
搜狐科技:對于目前的醫療智能體來說,數據采集會是難點嗎?
劉洋:我們目前的判斷是,已有的通用大模型如Deepseek、豆包、千問作為基座,再通過我們的進化技術,結合一批真實數據和合成的大批數據,提供的醫療服務已經具備了輔助醫生的水平。如果輔助水平都達不到,醫生每句話都得改,那就沒必要了。達到輔助水平后,我們就能獲取數據。核心數據主要來自患者,我們會告知患者知情同意,如果同意,聯系數據和留存數據會被用到,我們會根據情況推薦合適的醫生、療法,數據就慢慢積累起來了。
搜狐科技:現在Agent Hospital接的模型都有哪些?
劉洋:我們現在接的是國內的開源模型像DeepSeek、千問、豆包等。未來我們會做自己的專用模型,但目前精力有限,等有足夠資源時再做。
搜狐科技:如果未來迭代的話,您覺得哪個方向會是一個主要發力的方向?
劉洋:首要的是要和醫院合作,讓它真正落地,讓醫生和患者用起來,并證明有效。下一階段我們會做一個很重要的事,就是AI家庭醫生,現在已經在做了,只是目前還是健康分析和預警,還沒寫到平臺。
搜狐科技:落地過程中您覺得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劉洋:最大的挑戰其實就是數據不出院,這點非常麻煩。理想情況下,如果我們的系統和醫院的HIS系統完全對接,用戶體驗會超級好。但這非常困難,我們也在想辦法。
搜狐科技:這種“不出院”模式下我們怎么合作呢?是在當地醫院部署我們的系統嗎?
劉洋:有很多種方式。一種方式就是直接在醫院部署——但這對醫院要求很高,醫院得采購GPU服務器把整個系統布起來。第二種方式是我們并不入院,雙方兩套系統隔離,但仍然能提供服務,就是可能會讓患者本身要做一些額外的操作。
搜狐科技:我們現在的落地進展是怎樣的?
劉洋:我們現在的進展是,應該會首先在清華的醫院先落地。因為挨得近,對接很方便。其他醫院其實一直都挺著急想合作的,我們認為只要把這一家弄通了,其他的再合作就可以了。我們還可能考慮跟一些新建的醫院合作,做到完全100%數據打通這種。我們這個系統其實不只是一個大模型,而是一整套完整系統。它未來可以作為AI的一套基礎設施,各種醫療儀器設備都可以連進來:你做完檢查、換完檢查單,數據自動全都生成了,所以我們可能會考慮跟一些新建醫院100%深度合作。
搜狐科技:從今年上半年開始,我們看到很多知名醫院也在引入所謂的“AI醫生”, 您怎么看我們和市面上這些已有AI醫生應用的區別?
劉洋:最早我們在去年上線內測時把它叫做“Doctor Agent”(醫生智能體)。后來寫文章的時候覺得老百姓可能不懂這個詞,就叫它AI醫生。至少按照我們原始定義,我們認為AI醫生必須是一個智能體,具備跟環境交互、學習、反思的能力。
去年11月我們上線后,大家都注意到了這個概念,很多人也開始說自己有AI醫生、大批“智能體”出來,但其實不完全等價。他們很多其實是拿某個科室的歷史數據訓練了一個垂直領域模型,這個模型能對話,他們也說這是AI醫生。其實這兩個概念不完全等同,包括“AI醫院”也不太一樣。簡單講,我們始終在做的是整套Hospital,而不是單一Doctor。
現在大家關注的多是某個單點技術,比如OCR做得更好,或者根據醫患對話生成病歷,但我們做的是一套新的醫院體系。
搜狐科技:那種垂直模型跟我們這個基座模型+訓練系統雙軌的方案相比,有什么區別?
劉洋:這是兩種不同的技術路線。絕大部分號稱訓練了大模型的,肯定不是自己從頭訓一個那么大的模型,而是拿開源模型,然后用自己科室歷史上積攢的很多數據在上面微調,得到一個模型。所有的垂域模型基本都是這么做的。這條路線存在幾個問題:第一,通用模型變化太快。現在各大醫院一窩蜂采購服務器部署某模型,但是新版本出來以后是不是又得重新來一遍?最后發現可能又出了個更好的,你又得重新訓練。
第二,作為一個垂直模型,它的功能本身是有限的。不管是通用大模型還是垂直大模型,它本質只是個模型,不是一個智能體。它核心是對話:你輸入一句話,我輸出一句話,如此往復。這在醫療場景中遠遠不夠。醫療場景非常復雜,不是單純為了對話而已。所以他們相當于拿著錘子找釘子,看看這個垂直模型在哪些場景可以用。我們的路線是反過來的——我們先根據場景建一個虛擬世界,然后再來訓練智能體。所以這兩條路線本身就不太一樣。
搜狐科技:咱們這個系統從開始布局到現在發布大概用了多久?
劉洋:我們其實從23年開始立項,24年1月份定了虛擬世界的路線,24年5月份發了第一版論文。然后24年11月份AI醫生內測上線,再到今天這個發布,其實很長時間了。因為它太復雜了,不光是AI這邊的事,還有醫療那邊的事。
搜狐科技:所以您預計可能下半年我們就真正落地了?
劉洋:不是“預計”,下半年我們的計劃是必須得有,哈哈。我們想下半年爭取正式運行,面向全國公開運行——我們爭取啊。當然這取決于一是我們開發的進度,二是政府監管部門的審批。
搜狐科技:如果我們有互聯網醫院牌照,某種意義上其實可以直接ToC,不一定非要依托實體醫院對嗎?
劉洋:是可以的。但我覺得ToC不一定是個特別好的模式。因為受眾面特別大,但絕大多數人都是健康的,他就醫頻率非常低。不生病誰會用你的App?然后你給的健康建議很多是反人性的——比如不讓吃這個不讓吃那個——人性是“我要躺平、我要看短視頻”,所以我說實話,ToC的醫療產品非常難成功,ToB的也很難成功,因為“醫院數據不出院”這個壁壘,會導致大量定制化工作。我們是和醫院一起合作,我覺得是為患者提供好的服務。因為來醫院看病的一定是有病的,這就解決了C端用戶在醫院就醫的問題。可以理解為我們是在幫助醫院解決患者的問題,不完全是賣一個系統給醫院。
搜狐科技:如果患者用我們的系統,是要單獨付費嗎?
劉洋:未來肯定是要付費的,但具體模式我們還沒想清楚。總體上我們還是希望給患者提供低廉的服務,要遠遠比現在看病便宜。其實我們盯的不是北京這些人,我們盯的是偏遠地區的人。
我的想法是:你在西藏的一個牧民,只要能連上手機網絡,你就能夠看北京協和的醫生,就享受到更好、更優質的醫療資源。醫生給了你一些建議,說建議你去做一個血常規,然后你就去當地社區醫院做個血常規,再把數據傳回來,再讓協和醫生看。我覺得這才是未來真正普惠的模式,我們也在一步步推進。
運營編輯 |曹倩審核|孟莎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