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中午好。
傳聞留學生看病,全靠命硬。
大病容易看不起,小病容易看沒命。
趙本山老師曾說,沒病你走兩步;
留學生出國生病,已經一步都走不了,眼瞅快被外國醫生給忽悠瘸了。
現如今留子糟心的看病經歷,成了國內網友的笑話大全。
“看到有錢小孩出國上學也這么水深火熱的咱就放心了”。
也不知道國外醫療具體啥情況,凡是在國外看過病的留子,沒一個說過好話。
說急診不像急診像慢診。
頭疼腦熱去急診排隊,等輪到你看病,病都快好了。
診斷病情幾小時起步,真正輪到你治療還得等到下個月。
能看出病因的起碼還算好,最怕的就是等了三小時,只換來醫生一句“她也不知道”。
也不知道這種時候,是該疼哭還是被氣笑。
都說老外沒有加班文化,這話被留子證實了確實不假。
你去看牙醫剛躺到椅子上,注射好麻醉準備受罪;
那頭醫生喊你可以下來了,他說到點下班了讓你改天再來。
也不知道剛打進去那針麻醉,到底要怎么收費。
咱以往在國內看病,老怕醫生說得太少,藥吃了還不見效。
這下好了,留子在國外看病,體會到了什么叫下料就是猛。
胃疼睡不著的,老外直接給你開安眠藥;
雙腳骨折要拍片子的,老外給你開止疼藥,還有動不動開大劑量嗎啡的。
嗓子疼得受不了的,老外給你開麻醉藥;
問就是麻了就不疼了,這玩意你吃你也麻。
肚子疼得查不出原因,為了止疼還給你吃上安眠藥。
咱算是看明白了,為啥國外總爆出藥物濫用,他們這藥開起來像不要錢一樣。
只給解決眼前疼不疼的問題,但就是不告訴你到底為啥這么疼。
開點藥糊弄人還算好的,最可怕的還要屬活馬當死馬醫。
留子看病,主打一個在劫難逃,各有各的死法。
輕則甲溝炎要截肢,重則卡魚刺切喉結;
痛經的朋友也有救了,老外認為保守點治療,咱可以直接切掉子宮。
口腔潰瘍這種小病,老外的建議可能是安樂死。
要是不巧得了水痘,也可能被診斷為梅毒。
比起治病,外國醫生明顯更在乎你的心情。
上來先問你寫好遺囑沒有,這話沒病的聽了都要嚇死。
下一秒醫生告訴你問題不大,但每個人最好都有寫遺囑的習慣。
關心你感冒前寫沒寫遺囑,還懷疑你頭暈發抖,大概率只是心理作用。
換句話說,你覺得自己有病,外國醫生覺得你沒有??;
甚至認為你的病都是你幻想出來的,肯定是你的個人經歷引起的什么ptsd。
看不出問題的,一律劃歸精神科,這似乎也沒啥毛病。
但老外看病還愛上價值,動不動給你整點宿命論和哲學那一套;
病吧沒看明白,道理又聽了一堆。
有網友心率過速去急診,擔心自己的病情,隨口問自己會不會死;
結果醫生轉頭告訴他,“親愛的,我們每個人都會死”。
還有網友先兆流產,還沒到真流產的地步,去醫院想保胎;
結果醫生說流產證明你現在就不適合懷孕,順其自然勝過任何治療,然后果然就流產了。
他們堅持讓該發生的都發生,絕對不干涉他人命運。
就算治不好你,也會給你提供點情緒價值;
不是夸血管太優秀了,就是夸你能自愈太堅強了,反正就是誰都不白來;
在一眾吐槽外國看病的留子交流區,俄羅斯和韓國才是最抽象的。
俄區留子,靜脈注射一大瓶,十五分鐘全部打完,知道的是給人治病,不知道還以為給豬注水。
針頭又粗又大,拔針瞬間血都得跟著飆出來。
歐美地區開止痛藥是家常便飯,俄區看病內服外用都是伏特加;
甚至燒到40度,也讓你回家多休息多睡覺,實在難受你就再喝點伏特加;
不得不說這很俄羅斯,符合咱們對這個民族自帶的刻板印象。
俄羅斯迷信酒精的力量,在韓國一切皆可醫美。
智齒發炎臉腫成包子,小韓醫生解決完牙的問題,還不忘給她打一針瘦臉。
這邊打完抗生素,再額外送一瓶維生素,作用也可能只是為了美白。
別看國外的醫生醫術生猛霸道,但就這些獸醫般的操作,還不是你想看就能看上的。
一問三不知的醫生隨處可見,但你想見他一次面就是2000。
更別提人工智能全面入侵醫療,醫生當著你面用上chatgpt都已經成了小場面。
老實說,網上這些留學看病經歷,隨便拿出一件在國內都是醫鬧的程度。
這也就導致留子最怕的,不是沒有學成歸國,而是生個小病死在外面。
出國前他們對未知感到焦慮,于是上網詢問其他留子,“在國外生病會很麻煩嗎”?
得到的回復沒有一句是安慰,“出去了不會自我照顧的,留學生病就等于自生自滅”。
他們在小紅書上搜完租房攻略,還得收藏點帶藥經驗貼,互抄藥品攻略;
結果不是帶到了海關至少一半被扣,就是帶出去的藥,全都過期了也沒用上。
出國后生病自救成了留子的必備技能,還都是中西結合的。
小到嗓子疼就用漱口水,重感冒狂喝白開水;
大到渾身發冷就喝上生姜煮花椒水,還自學各種穴位按摩圖。
和外國室友最大的分歧可能不是政見不合,而是你生病了他非要讓你喝點冰可樂;
甚至留子在發燒最脆弱的時刻,惦記的是哪里能買到黃桃罐頭。
三天兩頭生病也開始懷疑這個國家和自己八字相克,風水不好。
留學生的看病經歷,乍一看挺抽象也挺好笑;
但代入那個在國外急診等了6個小時的人,我笑不出來。
網上關于留學的帖子里,有這樣一個標題:“沒人告訴我,留學最難的其實是活著”。
碰上幾個月連續陰雨的天氣,考試周輪番轟炸的壓力,再加上水土不服全面崩壞的免疫。
最難的瞬間從來都不是語言障礙,不是身份認同,也不是交不到朋友。
而是“凌晨三點半,急診,40度高燒”帶來的無助感暴擊。
看病誤診也許是小概率,但只要經歷過一次,沒人忘得掉那種限定的孤獨。
異國他鄉,獨自生病,也需要一點熟悉的溫度來熨平。
搞笑也好抽象也罷,這種天崩開局希望輪不到你的頭上。
作者 / 紫薇星
編輯 / 奇妙
設計 / JANE
注:圖片來自于網絡
后臺回復“加群”,進入讀者粉絲群
想家的時候
還有最后一點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