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所有人都能聽懂嬰兒啼哭背后的訴求時,文明便能具象化”
當規則與人情對峙時,你會怎么選?
近日,有媒體報道,一對夫婦帶10個月大嬰兒在上海動物園游玩時,由于園內唯一母嬰室位于大門外,步行需15分鐘,家長遂進入有空調的科學教育館角落用奶瓶喂奶,遭工作人員以“禁止飲食”為由驅趕。
6月30日,上海動物園發布通告致歉稱,對工作人員教育培訓不夠到位,對游客的投訴處理不夠有效。此前,該園稱工作人員依規履職,無需道歉,并堅稱大門外有母嬰室,游客應該到母嬰室喂嬰兒。
游客認為動物園“冷血”,動物園卻認為游客“不文明”。這場爭議的核心,在于規則與人情的平衡。
動物園之所以禁止在展館內飲食,無非是出于對藏品保護和安全的考量,然而,在規則執行環節不可缺少靈活性與人性化考量。嬰兒喝奶是其基本生理需求,與成人正常飲食有著本質區別,一刀切地將其納入禁食范疇,顯得過于僵化;又在高溫天氣下強行驅趕,缺乏人情味和同理心。
以“文明”為由驅趕喝奶的嬰兒,已然背離文明“以人為本”的初衷。讓人失望的是,園方之前并未認清這一點。拒絕道歉,說明其沒有意識到管理與服務的不足。而最終選擇道歉,究竟是迫于輿論壓力,還是真正反思了自身問題而真誠道歉?無論如何,希望動物園能以換位思考、將心比心的姿態改進母嬰設施,改善公共服務。
生活中,不少公共場所禁止飲食,但有兩點,“病人服藥和嬰兒飲食除外”。這是普遍之外的特例,更是冰冷條文之外的人性溫度。生育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就體現在社會對待兒童及其增加“成本”的每一處細節之中。
說到底,嬰兒需要喝奶,這原本是文明社會應該理解和包容的,怎么就成了不文明?母親需要母嬰室就近哺乳,這本是城市服務應該改善的,為何會受到道德指責?
規則的剛性與人性化處理并非“二選一”。當所有人都能聽懂嬰兒啼哭背后的訴求時,文明便能具象化,在現實的土壤里,生長出最動人的模樣。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編輯:任思凝
二審:王亞平
三審:王長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