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馬英九在甘肅敦煌的一場活動中,突然脫離演講稿,開始輸出自己的觀點。
他聲稱,兩岸應該“和平民主統一”,和平就是不要使用武力或者是武力的威脅,民主是尊重臺灣人民的意愿。
馬英九的舉動,有突然襲擊的意味。
那么,具體是怎么回事?
馬英九本趟行程持續14天,從6月14日到27日,他帶了一個臺灣島內的青年團,先參加福建的各種活動,隨后到甘肅,參觀航天發射場,并參加在敦煌舉行的“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
起初,這趟行程的目的是文化交流,不談政治。
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此前接受南都記者專訪時曾表示,如今馬英九基金會所做的,就是把臺灣青年帶出臺當局用謠言營造的 “楚門的世界”。
只不過,馬英九又何嘗不是活在另一個楚門的世界里?
6月26日,在敦煌的活動中,馬英九發表演講,本來演講內容都是一些官方內容,但說著說著,突然來了個脫稿輸出,就是文章開頭所講的,要尊重臺灣人民的意愿,不要使用武力。
傻子都知道,以臺灣的現狀,不可能和平回歸,不適用武力,永遠不可能統一,從來并非我們喜歡武力,而是選項只有武力,和平統一就是騙人鬼話。
至于尊重臺灣人民意愿,更搞笑。什么年代了,還有誰不知道臺灣的真實民意?
馬英九為什么要脫稿輸出、突然偷襲呢?
表面上,是島內的壓力所致。馬英九帶著一幫學生,來大陸進行14天的交流活動,綠營是很不爽的,不少人希望他別回島內了,于是馬英九得通過打臉大陸的方式,表一下忠心。
不少正規媒體和自媒體,都是這么解讀的。然而,這個理由說不通。
要知道,馬英九來大陸進行交流活動,早已不是第一次,光是這幾年就來了四次,哪一次綠營沒有反對?哪一次綠營沒有威脅?哪一次馬英九真的被懲罰了?
所以,馬英九的壓力就不是個事。之所以脫稿輸出,本質上還是他本人的問題。
熟悉時政的朋友都知道,馬英九是個暗毒,俗稱獨臺。他的政策就是“三不”:不獨、不統、不武。
翻譯一下,就是繼續撈好處,維持現狀。
馬做出“三不”政策的原因,是國民黨又沒希望回到大陸,又想繼續吃大陸市場的紅利。
2010年,馬英九任內,兩岸簽訂了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大量的臺灣商品,獲得減稅進入大陸市場的待遇,而大陸企業卻沒有類似待遇。
到2023年,臺灣企業從ECFA中獲得減稅金額,高達550億,而大陸企業的減稅金額,僅為臺灣企業的十分之一。
最能體現“三不”的,就是服貿了。
2014年,大陸和臺灣簽訂了《服務貿易協議》,準備擴大對臺灣的服務貿易進口。在《協議》中,臺灣幾乎是占盡便宜,對大陸的擴大項目屈指可數。
不得不說,如果這事讓馬英九干成,大陸的經濟蛋糕,會被臺資切走一大塊。幸虧,民進黨不想看到這一幕,于是集體搞事情,占領了立法院,迫使服貿中斷。
民主黨雖然壞,但偶爾也能干一件好事。
在馬的八年任期內,并沒有撥亂反正。比如,阿扁修改的教科書,馬英九沒有改回來的意思,只是在臨下臺時進行一些微小調整,就這也沒有成功。
剛遇到民進黨反對,就縮回去了。
同時,馬英九在其八年里,大力提拔臺灣本土派,也就是吳敦義、江啟臣這些“藍皮綠骨”的人。到馬英九卸任時,“藍皮綠骨”在國民黨內已占據絕對優勢。
這些活動不可能改變馬英九,也不可能改變他帶來的學生的思想。
好的就給你說幾句場面話,不好的,就像馬英九一樣當場輸出。
對于馬英九的輸出,我們是怎么回應的呢?
某辦是這樣說的:“臺灣是兩岸中國人的臺灣,臺灣的前途命運,要由兩岸全體中國兒女來共同決定”。
不少媒體,將這番話解讀為對馬英九的不點名批評,但說實話,我覺得不點名批評是不夠的。人家都騎臉輸出,當場打臉你了,你還不點名批評?
說實話,要是這個態度,下次馬英九保準還來,反正一路騙吃騙喝還能看風景,臨走前,踩一腳大陸也沒任何后果。
馬英九,是當今藍營定位的縮影,它們以為,雖然丟掉了大陸,也丟掉了臺灣的執政權,但靠著和大陸的淵源,自己可以通過當中介,讓國民黨活下去。
馬英九為什么要在“三不”政策下,和大陸交流呢?
因為完全不接觸,兩岸淵源斷了,國民黨是打不過民進黨的,民進黨在島內語境里屬于本土勢力,國民黨被扣了個外來勢力的帽子,天然就矮一頭。
所以,國民黨的辦法就是,一方面拒統,一方面加強與大陸的交流合作,而交流合作需要一個中間人,考慮到民進黨實在太綠,做不了中間人。
這個大紅利,自然會落到國民黨頭上。有了兩岸中間人的生態位,國民黨就能繼續存在。這就決定了,馬英九會維持“三不”政策,不可能悔改,你請他公費旅游一萬次,他也是這個調子。
以前我們需要馬英九的配合,是因為實力還不夠,需要他多少牽制一下綠營,即使沒太大作用。而現在的兩岸實力對比決定,藍營是否配合早已無關緊要。
那么,維持過往的“中間人”模式就沒有意義。藍營既無牽制綠營的作用,又索要各種資源,咱們光有付出沒回報,偶爾還要被偷襲,沒必要再投入。
是時候改變了。
只不過呢,長期的交流,讓不少人的思維轉變不過來,還認為所謂的兩岸交流很重要(當然,也有可能是利益的原因),終于有了被打臉的尷尬時刻。
只能說,打得好。
俄羅斯為啥把“俄烏戰爭”打成了夾生飯?
一個原因,就是內部戰和不定。
臺灣問題,如果也是一會兒和,一會兒戰,那也得出大事。馬英九等人很喜歡說,要尊重臺灣人民的意愿。
但歷史一再告訴我們,有些事情,必須用強制手段解決。
比如南北戰爭時期,如果林肯尊重美國南方人民的意愿,就不可能打贏內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