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生活在單元樓里的人,怎么描寫自然

0
分享至




停下繁忙的工作、學習,偶爾抬頭看向窗外那棵大樹,我們會想起摘下耳機,從片刻鳥鳴中獲得心靈的寧靜。或許人只有在感受自然時,才有機會從社會功能中掙脫出來,變回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城市化進程加快,周邊生態環境岌岌可危,隨著人們意識到從前那片能為內心世界提供養分的土地在逐漸消失,也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有“干枯”的一天。

面對這樣的危機,SEE 基金會和單讀共同發起“自然若比鄰”征選計劃。這次,不再以人為中心,而是以自然為中心進行寫作,希望能與遠處的山水、近處的生靈建立新的連接。

兩周前,我們邀請作家、單向空間/單向街基金會聯合創始人許知遠、 SEE 基金會秘書長楊彪、《三聯生活周刊》出版總監羅丹妮、播客「隨機波動 StochasticVolatility」主播冷建國,以及特邀嘉賓「文化有限」主播超哥,在北京單向空間·檀谷店,參與這場新計劃的官宣沙龍活動。

在這次分享中,幾位嘉賓結合各自的專業背景與經驗,分享了他們對于城市生活與生物多樣性的不同思考與感悟: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認識自然?個體經驗和感受是否值得被書寫?如何在多樣性中擁有獨特性?答案也許莫衷一是,但正如嘉賓們所共識的,自然寫作給予我們最重要的啟發之一,是它既將人放在自然之中,又將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書寫自然,就是在書寫我們的存在。

以下是本次對談的更多分享:


活動現場


感受自然是喚醒內心的重要方式

超哥SEE 基金會一直致力于支持中國民間環保組織和環保行業的發展,而單讀從事文化、出版類工作,為什么兩家來自不同領域的機構,會想共同發起“自然若比鄰”這樣一個創作征選計劃呢?

楊彪SEE 基金會作為一家專注于環保領域的公募型基金會,在國內大多數省份都有落地的環保項目,西藏墨脫、東北琿春、海南三沙等都有我們的環保項目。

我們成立于 2008 年,初期做的大部分項目基于企業的捐贈,我們幫助企業在環保領域履行社會責任,執行和完成公益項目。2014 年轉型公募基金會以后,我們更加認識到,公募基金會的兩個使命:一個是通過募集資金,支持各種各樣的環保項目;另一個使命是通過我們的路徑,向公眾正確表達和解釋,在我們生活的外部世界和周邊的環境,究竟在發生著什么樣的事情。

怎么向公眾講述或者傳播、表達很多更真實自然的觀點,是 SEE 基金會這幾年一直想做的事情。面對公眾、走向公眾,是我們做自然倡導的轉型特別重要的工作。2024 年開始與中國幾十所高校合作,進入到大學,跟大學生一起做相關活動,通過講座、環保視頻展映、志愿者招募等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貼近公眾。

在此基礎上,之前也跟許老師溝通過如何與單讀深入合作,許老師提到“自然若比鄰”計劃的概念,我們一拍即合。

另外,我個人的想法,當代年輕人更多喜歡通過短視頻等形式獲取信息,很多時候忽略了文字也能激發情感。我希望通過征文、寫作活動,或許能把大家的注意力從短視頻那里往回拉一拉。

許知遠提出這個合作是很即興的。當時我去美國拍攝,拍一個登山家,我們去了一個國家公園,那里有雪山,可以滑雪,也可以攀登。有一段時光我獨自走在山邊,公園門口有一條蜿蜒的河,我踩著雪往遠處看,看到很高大的山,有一種很凜冽、令人敬畏的感覺,同時我又感受到親密,我踩在雪地上,聽著咯吱咯吱的聲音,第一次覺得我的頭腦變得很清晰、很清澈。我們大多數人成長在人聚集的環境當中,從小受到的訓練讓我們對社會組織、人的關系非常敏銳和敏感,但是你怎么觀看自然,怎么沿著河流走下去,卻很少受到這樣的教育。我記得我十多年前去墨爾本參加旅行寫作,旁邊有一位澳大利亞的女士,我問她你是寫什么樣的書的,她回答我說,就寫他們家門口的一條河。這個情況就跟我們辦公室旁邊是小河一樣。河很短,才十幾公里,我從來沒想過我是不是能夠走一遍,她卻能寫他們家門口一條河的故事,我當時很觸動,原來生活中有那么多可以描述的東西。后來斷斷續續地,我的閱讀經驗慢慢被喚醒,梭羅的《瓦爾登湖》,寫的是湖,但也寫的是整個內心世界。我們自己的內心和頭腦有非常多維度,需要很多東西來喚醒,而感受自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喚醒方法。

我昨天在火車上讀一個我最近很著迷的作家羅伯特·麥克法倫,他行走各個地方,有羅馬古道,有山脊。把自己置身在陌生環境中,是對我們自身的某種喚醒。人在不同環境中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剛才楊彪老師測了一下,三個小時可以從我們現在坐的地方爬到對面的山頂上,當我們在山頂上交談的時候,我們的感受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行動起來,跟自然產生交流很重要,同樣重要的是,如何書寫自己的感受。某種意義上,我們很多感受在被描述、書寫之前是不存在的,只有當描述和書寫慢慢形成真正的意識,當感受經過不斷深入、挖掘、探索和拓展,才有可能變成更綿延不絕、更深刻的東西。

我們說到自然文學,像《寂靜的春天》,如果沒有經過那么好的文學性敘事,即使是理念,也不會傳遞得太遠。通過書寫,真切、美妙的書寫,一個理念可以真正成為個人意識和集體意識的一部分,而這最終不僅是為了保護自然,也為了人的存在本身。人的豐富性需要通過各種語言的豐富性來探索和構建,尤其是在這個時刻,當人被技術的浪潮震驚到越縮越小,用豐富的意識來對抗這件事情就變得越來越重要。

我們單向想做的寫作,包括旅行文學在內,有很多門類。面對技術浪潮,將來還想做技術寫作,這在中文世界還很少看到。山在那個地方,描繪那個山是不容易的,怎么描繪巖石,巖石和綠植是什么樣的關系,給你帶來怎樣的內心起伏,它讓你想起誰、想起哪些過往,是非常豐富的東西,我們怎么描述它變成很大的挑戰,我們必須給它更多的時間。我碰到楊彪很開心,這個計劃慢慢使年輕一代有意識描寫河流、雪山,或者有意識遠行,這會變得很有意思,這是我提出這個合作時最初且本能的想法。

超哥丹妮老師和冷建國老師受邀成為“自然若比鄰”征選計劃的評委,你們為什么會對這個計劃感興趣?

羅丹妮我當時聽到這個計劃的第一反應是,單讀又干了這么一件超前的事。“自然寫作”是大家有點熟悉的詞,在國外,自然寫作已經有非常長的歷史了。我們都比較熟悉的,許老師提到的《寂靜的春天》那本書,是 1952 年約翰·巴勒斯自然文學獎獲得者,引進到中國是 2007 年的事情。從出版的角度看,在中文世界,明確地把“自然寫作”提出來,征集作品、設立獎勵計劃,是非常有前瞻性的。

另一個角度,這個項目也在呼喚新的寫作者。對于編輯來說,我們一直在期待新的作品出現,當你把這樣的旗幟亮出來,把自然寫作明確地提出來,呼喚的力量和給大家的鼓勵是不一樣的。單向街書店文學獎設立旅行寫作獎是在 2015 年,后來大家比較熟悉的作家,楊瀟、子超、柏琳都是在這個獎后面五年到十年之間的時間慢慢成熟起來,尤其到最近,旅行文學已經變成我們認為很熱門的門類。如果有我們今天這樣的發起,是可以期待自然寫作在以后的時間里開花結果,我作為編輯是非常開心的,迫不及待想看什么人會投這個計劃。

冷建國我在東北的一個小鎮長大,對于小時候的我來說城市環境才是遙遠的、陌生的、需要想象的。我們在小鎮上生活、居住,近處就是大豆田和玉米。在北京生活,這個城市的巨大和它的嘈雜才令我感到不適。在這里讀書之初我就有上山徒步的習慣,這些年徒步的次數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我把爬山的愛好和跑步的愛好相結合,也成為了一名越野跑者。山林對我來說既是進行自然觀察和訓練、運動的場所,也是讓我有回家感覺的自然之地。

我覺得自然是一種視角,當然城市周邊的山林已經不是純粹意義上的荒野,其中的植物、動物、陽光、微風、山石、苔蘚,給人的視覺和心靈的感動、啟迪是其他任何事物都不能取代的。


在城市中探索人與自然的關系

超哥“自然寫作與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是我們的副標題,楊老師,我們以前經常提到生物多樣性保護,但“城市”好像很少會被放到一起談。為什么關注城市生物多樣性在當前變得重要?城市為什么需要生物的多樣性?

楊彪 為什么我們關注城市生物多樣性,這個是挺重要的事情。早年在我讀書期間就開始做野外生態學研究,尤其是大熊貓、金錢豹等大型動物野外研究,研究它們怎么在野外生活得更好。做這個研究時大家都在野外,就像剛才建國老師講的,從林區走出來時,每天在山上看火車,內心里面會涌現出平靜。這么多年再回想起來,現在沒有這樣的感受了。

進入工作階段后發現,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看到過一組數據,僅中國差不多就有 9.4 億人生活在城市,這是非常巨大的人口規模。全國城市面積的擴張速度也非常驚人,相當于三年就擴張出一個北京規模的城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受,現在城市的螞蟻變少了,而以前遍地都是,這就是一個重要的信號。隨著越來越多人在城市里生活,城市環境是會發生變化的,而這個變化是綜合的。既因為大量的人定居,城市的面貌被改變了。當然,這也跟全球氣候變化、極端天氣等有關系。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生活在這里,該怎么辦呢?這是關鍵的問題。既然我們都生活在這里,生活的環境又在發生著改變,是不是首先從認識、關注這個問題開始?

有了這樣的想法以后,SEE 基金會的項目團隊這兩年開始琢磨。尤其是從去年開始策劃,在未來三到五年,甚至更長時間,整個基金會的工作重心要分為兩半。過去我們的關注點更多是看野外,比如豹子怎么被保護得更好,現在對城市的關注也要納入進來,更多去關注城市生物多樣性,關注城市的蚯蚓、麻雀,以及各種各樣生活在城市中的動植物,在這個策劃的基礎上,才延伸出來我們想做的事情,包括和單讀合作的征文活動。


SEE 基金會秘書長楊彪

超哥我是從內蒙來的,來北京之前對城市化的感覺不是那么強。來到北京以后,我發現這些年的城市跟我剛來上大學的時候也不一樣,很多鳥、植物都不容易被見到了。您談到城市生物多樣性,我作為普通人好像這些都離我很遠,都是您這樣的專業人士或者專業組織在做的工作。但您又提到了城市生活,我作為普通人是不是也有機會和資格參與呢?這是我聽完的感受。許老師,在我們的刻板印象中您過去做的節目和內容更多關注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或者人本身。我看到第八季《十三邀》您有采訪珍妮·古道爾這樣的自然學家,還有生物畫家曾孝濂,您跟這些人接觸以后會有什么不一樣的感觸嗎?或者您對他們從事的領域有沒有新的認識?

許知遠去接觸這些人確實是非常大地拓展了我對很多事物的感覺。比如,我跟曾老師逛植物園之前,很少想到那些植物彼此間是什么關系,大樹和下面的苔蘚是什么關系,在土地之下,根莖之間是什么樣的連接。他講到他的人生,六七十年代時社會環境非常混亂,在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時刻,他跑到西雙版納畫植物,這對他來說是巨大的治愈過程。那是綻放的花朵,綻放的生命力對人的療愈。

我以前不想這些問題,小時候上學,就數學、語文最重要,音樂、體育不重要,更別說認識花花草草了,都是不重要的事情。到了中年以后有更多的覺醒,對于深深錯過的部分,心里充滿很多懊惱甚至有點憤怒。在你小的時候,小孩子心靈最敏感的時候,最容易跟動物、植物、周圍的自然環境建立關系,如果在那個時候建立這樣的關系,你的世界會是很多樣的。

我們的成長里經常有對立的關系,城市和鄉村、自然是對立的,人跟自然是對立的,但實際上這些都可以是共存的關系。當你擁有共存的關系和更多元的關系,人的緊張感會減少非常多,你知道我們是由共同的系統支撐的,這背后是我們思維方式的打開。比如,我們的朋友都會變得很多樣,現在介紹小狗是我們的朋友,那座山不是我們的朋友嗎,盆里養的花難道不是我的朋友嗎,變成更多樣的世界關系以后,我們的生活也變得不一樣了,知識求索也變得不一樣了。我多么希望班里的小朋友長大以后,這個人成為植物學家,這個人一輩子研究蚯蚓,這個人就想去遠方干什么事情,你班里的氣氛也會變得不一樣,不用都去競爭同一個位置,系統就會變得寬闊起來,整個人生都會變得不一樣。

青春時代最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時候,為什么都在做作業?而且都是很單調的作業?會有這種憤懣。未來要培養出來機器也是你的朋友,是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現在開始理解這一切也不晚。

上次去見珍妮·古道爾時,她說在 20 多歲跑到非洲,跟大猩猩們在一起,開拓了非常不同的人生道路。所有的山脈、河流、動植物、荒漠、戈壁,都是我們自我的延伸,一方面是自我延伸,延伸到不一樣的地方,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幫助豐富自我,還可以消除自我,現代人的自我太多了,當你在面對山脈或者雪山的時候,自我消失了,你成為自然中間的一部分,這是一個幸福的時刻。

我最早讀愛默生的《論自然》,那時候不太懂什么意思,幸好讀了一點,那些內容在心中深耕發芽,愛默生的作品變成了他塑造美國個人精神的一種方式。


作家、單向空間/單向街基金會聯合創始人許知遠

超哥就媒體和出版領域的觀察,現在有很多年輕作者關注自然寫作嗎?自然寫作的范疇應該包括哪些,讀者或市場對這類型寫作的期待或關注點是什么?

羅丹妮我先講幾句自己和自然之間的關系。跟前面幾位老師不太一樣,我是在城市出生的孩子,不是在有河流、山川的環境里長大,對于生物多樣性的了解其實是非常有限的。我從生下來,大部分時間就是在單元樓里,對自然的很多認知,其實是最近幾年被閱讀和現實的生活變化帶著建立起來的。

我對自然文學的了解大概是從十多年前開始的。知道的第一本自然文學的經典書,是《寂靜的春天》(2007 年第 1 版,由上海譯文引進出版),2014 年的時候,商務印書館推出了“自然文庫”,《一平方英寸的寂靜》在這一年出版、入圍了當年深圳讀書月的十大好書。當時對我們來講,這個題材是比較新鮮的。疫情期間,我反而開始更多地走出家門,去尋找身邊可以逛的公園。2022 年,單讀 30 出了一本《去公園和野外》。我拿著這本“小綠書”,跟著書中的作者開始有意識地去認識身邊的花花草草,去熟悉的公園、小區尋找自己認得出的樹。我養貓有 20 多年,但貓是居家動物,它們太宅了,它們只是讓我更深地被貓這個物種馴服,并沒能夠帶著我走出家門。去年,我養了一只小狗,反而是它,帶著我第一次真正體驗到城市生物的多樣性。為了遛它,我被迫去發現新的草地、可以自由奔跑的一小塊園地,也因此碰到了更多“生物”。雨后的蝸牛、蚯蚓,早起的麻雀、鴿子,深夜出沒在小區的刺猬、黃鼠狼……養了狗以后,我也才發現,原來北京寵物友好的公園很少。

比如,最近半年,我比較常去朝陽公園和奧森,很快就意識到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都太匱乏了。好像就是從讀了那些觀鳥的文章后,我開始聽見這些公園里的鳥鳴聲。它們突然對我發聲。而且在不同的時間進去走路,聽到的聲音是不一樣的。但我現在還不能準確地辨別它們,叫出它們的名字。

最近幾年,市政建設可能對公園還是有蠻多政策支持的,我在朝陽公園能看到不少鳥,包括外來物種黑天鵝,也會碰到假期帶著孩子來觀鳥的夏令營聚在一起。

從寫作的角度看,2017、2018 年那時候,大部分自然寫作是國外的引進書。除了剛才講的幾本,大部分是不太好賣的,關于生態保護和自然環境這一類作品有熱度的比較少,除非它是在國外得到了獎,或是比較經典的作家執筆的,就更不用說原創寫作了。 但在近幾年的時間內,出現了《北方有棵樹》,歐陽婷的作品,也得到了各種文學獎的獎勵。我也看到年輕的寫作者開始寫他們身邊的河流、公園,寫得非常好。前年出的《比山更高》,講的是自由攀登者,雖然主角是一群攀登的人,但你會在那里看到山峰、人跟自然的關系。我個人覺得我是被文字推向自然,再回過頭想,寫作會讓這一切變得更加不一樣。


《三聯生活周刊》出版總監羅丹妮

冷建國這些年來讓我印象深刻,也常常與朋友們分享的幾部自然寫作有,英國作家海倫·麥克唐納《在黃昏起飛》,美國森林生態學家羅賓·沃爾·基默爾的《苔蘚森林》,普利策小說獎得主芭芭拉·金索沃的《蝴蝶燒山》。

按照嚴格意義上的文學分類來看,這三本書的類型是很不一樣的,比如《在黃昏起飛》是一部關于自我、故鄉、鳥的散文集;《苔蘚森林》的作者是苔蘚專家,這本書是結合了她科研視角、人類學視角、原住民情感寫成的帶有博物學色彩的筆記;第三本《蝴蝶燒山》是一部以氣候變化為主題的長篇小說,屬于虛構作品的范疇。

但這三部作品也擁有相似性。首先,它們讓讀者們看到所謂的自然文學非常寬廣的內涵、視野,好的自然文學一定要先是好的文學本身,自然的主題既不賦予,也不決定自身文本的質量。其次,這三部作品的作者均為女性,這些作品無一例外體現了她們的女性視角,這些女性就像基默爾筆下的苔蘚那樣,細致、敏感、柔韌、包容,她們是見微知著的觀察者,也是積極地想象和塑造新的人與人的關系、新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者和預言家。


什么是好的自然寫作?

超哥大家作為這次征選計劃的評審,你們覺得好的自然寫作應該有什么樣的標準?在普通人書寫自然尤其是寫城市多樣性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什么困難?有沒有一些建議可以給到大家?


「文化有限」主播超哥

楊彪過去在華盛頓上班的時候,每個周末都會去國家公園,我就發現美國的小朋友,不管多大,五六歲、十多歲的小朋友,他們走一路,幾乎都能認識旁邊的花花草草。作為專業出身的我,天天學這個,所以認得這些植物,但我的孩子,僅僅認識菊花、桃花,這與美國的年輕人非常精準地識別這些植物名稱有比較大的差距。

回來以后,就特別有感觸,為什么會有這個差異?這個就引出剛剛許老師說的,自然寫作寫的是文字,反映的卻是作者內心的東西,而內心的東西其實又是你去感受生命、感受自然后反射回來的,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說到難點和建議,在我觀察里,博物學這幾年越來越流行,在自然寫作,在去感受之前,可以看看博物學相關的東西。這對從內心挖掘自己的情感會有一些幫助,這是第一個想法。

第二方面,SEE 基金會從 2025 年開始,在城市生物多樣性領域做了一些具體落地的項目。比如最近,大家可以通過 SEE 基金會公眾號看到:在溫榆河公園,專門做了觀鳥屋、本杰士堆(人造灌木叢)、昆蟲旅館等,去改造城市公園生境,給動物、植物提供更多生存空間,在濕地也做了相應改造,不同的水鳥可以在不同水深的水域中棲息。這些項目已經落地溫榆河公園,大家有機會可以看一看,說不定可以激發靈感。

還有一個感受,維持城市生物多樣性有一個好處,就是在你內心感到困惑的時候,包括小朋友學習壓力大,談戀愛失敗,可以放空自己,去看看城市里的自然生境,就在公園或者河流邊上,停下來后靜一靜,去用心觀察。

我們做生物領域研究的都知道,每一個生命都是在演化過程中經過各種各樣的生存斗爭存活下來的,每個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命抗爭史。用心去感受它、理解它,當你感受到其他的生命后,哪怕是一個小的昆蟲、鳥類,為了繁衍,在人類塑造的這么強大的城市背景下,它們還能夠繼續生存,或許能夠給你的生活一些新的指引。透過生命史,透過其他生物的故事,能夠反映我們內心對于這個世界和生命的感悟,還是挺有意思的。

我是做生態學研究的,這個學科是研究關系的學科,研究生物和生物,包括植物和植物、植物和動物、人和生物、人和環境之間的關系,從頭到尾我們研究的就是關系。我們看世界也是從相互聯系的角度出發的,沒有誰是獨立存在的。

而我們人通常看世界、看我們與他人的關系時,是單向的,這是一個悖論。當我們開始認識到這個問題,在每天生活中,在自己人生當中看問題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單向的,都是傾向于指責他人,事實上不是這個樣子的。琢磨一下,世界不僅有 A 和 B 的關系,還有 C、D、E、F、G,就是一個編織而成的錯綜復雜的網絡,當你換到不同點看世界的時候,想法是完全不一樣的。你的心靈、世界觀或者想法又會開啟一扇新的窗,就像我們天天設計保護項目一樣。為什么跟許老師合作,希望單讀能夠和 SEE 基金會一起,通過這樣的聯系,讓大家知道我們的工作,知道環境保護的這個事情。

羅丹妮自然寫作有深厚的寫作傳統,它的寫作題材、層次是非常多樣的,楊彪老師提到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一類自然寫作是跟博物有關的,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跟一個人建立好的關系的前提,就是我認識你,我看見你的時候能夠說出你的名字。所以,博物、科普類、圖鑒類的書挺重要的,首先它們幫助我們能“認識”更多的樹木、花草、鳥類。在知識層面了解它們、熟悉它們的特性、可以認出它們是很基礎也很重要的,這是一類自然寫作。

自然文學領域的重要研究者、也是很多經典作品的譯者程虹老師提出的“三景”對我很有啟發。她提出,自然文學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它呈現給讀者的,是含有風景(landscape)、聲景(soundscape)及心景(soulscape)的多維畫面。第一個是風景,我們眼睛能夠看見的,第二個是聲景,耳朵能夠聽到的,第三個是心景,心的景象。目前我們看到的自然寫作,大部分都能夠呈現出“風景”、“聲景”,可以讀到關于森林、河流、包括各種動物的故事,但比較少,能夠進入到“心景”的境界。我可以推薦一本書,《心靈的慰藉》,它是國外非常好的非虛構作品,2010 年出的,后來又出了新的版本,作者是特麗·T·威廉斯。在我們的一般認知里,不會覺得是這本書是自然寫作,她講的是他們三代人家族的故事,包括他們后來生了病,整個生活背景是在美國西部大鹽湖地區,她講了整個水系變化、鳥類故事和家族歷史和生命體驗。這樣看來,自然寫作可以非常簡單地就去寫你認識的花草樹木,也可以講家里狗狗的故事,也可以寫你跟公園之間的故事,也可以把家族的歷史和你的心靈史都寫進去,維度是非常豐富的。

最最重要的,自然寫作給我的啟發是,既要把人放在其中,又把人放在合適的位置。把人放在其中,我們剛才也討論了,許老師也感慨我們個人的情感、精神、思想,需要在跟其他物種建立關系的過程中去認知人是什么。僅在日常社會、職場,我們大概不會對人性有很好的感受,當我們來到自然的懷抱里,我們可能會對自己作為一個生物體本身有新的認知,這時候你對人性的理解是更豐富的。

另一個是審美的教育,你能不能用文字和語言去記錄、發現、觀察其他在你之外的生物體、生態、植物、動物的美好。人不再是中心的唯一的位置,人也在關系里,我自己最偏愛的自然寫作還是有人在其中的,你要參與在里面,與它們對話,但不再是統領或者侵略者,或者完全客觀地說我跟它們沒關系,我在寫一個純然與我疏離的東西,這是關于自然寫作我的基本的想法。不要管什么風格和題材,你只要寫起來就好,只要開始就可以,它涵蓋的面有這么多,你可以寫散文、日記、觀察筆記,也可以繪畫,也可以寫你的家族故事等等。

許知遠我特別喜歡楊彪說的,他研究生態,生態是非常復雜的關系。現在大家的思想有一種傾向,一切都太復雜了,我要回到我更簡單的世界里,現在好像出來社交一會兒就非常疲倦了,趕緊回到我的世界,一小時的定額用完了。其實我們的能量是可以被激發的,只不過我們討厭的是單調的能量,如果這個能量變得復雜起來、多樣起來,我們的能量是會迅速攀升的。有時候我們走得更多,就想讀得更多,讀得更多就想認識更多不同的人,我們會想品嘗更多、傾聽更多是這樣的感覺。

羅伯特·麥克法倫遠足的時候,穿過山的時候,他就講腳的感受。我們會想手用來把握世界,從來沒想過用腳把握世界,腳好像對我們來說是殘缺的存在。我們觀察世界真的只能用眼睛嗎?各種感受都可以復蘇,你的一切都可以蘇醒,我們對自然的感受是蘇醒的過程,也可以說是啟蒙的過程。我們人生各個東西都需要被啟迪、被照亮,我們要用各種方式來照亮心靈。照亮自己的同時其實也在照亮別人。如果我們生活在這么復雜的關系網絡里,我們也不知道跟動植物產生某種交流,是無法感受能量的流轉,也無法幫助我們跳出自我中心帶來的焦灼。

超哥你們覺得,中國作家的自然寫作有沒有新的可能性,他們會給世界帶來新的聲音和新的體驗嗎?

羅丹妮在閱讀層面,我們還是需要讀前輩們寫過的東西。我后來也發現在國內有非常好的研究者和譯者,他們最早把這樣一批作品引進來的,包括在文學批評領域、生態批評領域,聽魯樞元、程虹講美國自然文學,也將許多自然文學作品作為閱讀基礎,雖然這些作品都是與西方環境相關的。

我最近在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在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我們有沒有可能發展出一種比較新的、我們自己的自然寫作?這背后是你有沒有新的問題意識和你對于自然的理解,怎么看待你的身邊之物。比如我們剛才講自然文學自 16 世紀以來的發展,講到英語世界,他們對自然的認知、對自然與人之間關系的認識。包括愛默生、盧梭,這些早期的寫作者、思想者,他們有他們的信仰背景、思想資源。那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肯定也思考過、書寫過人類跟自然的關系,像陶淵明、像田園派的大量古詩詞,他們的作品都呈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某種溝通、對話。我們是否能夠將這些書寫推至更廣闊的領域、更深入的地步,加入今天我們的思考、我們的新知?發展出更有活力、也更有獨創性的,自然寫作?

說到近處,單讀 30《去公園和野外》就討論了這個問題。接下來還會推出新的一期,單讀 41《我看見了鳥》。這本收錄了幾篇原創寫作者的作品,他們挺年輕的,中間有兩篇我很推薦,一個是周瑋老師的《認識一個春天》,還有一個是陳創彬寫的《我想講的關于水雉的故事》。我感受到鮮活的經驗,不只在寫鳥的故事,你能夠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情感背后的行動。這不是純然浪漫的事情,自然完全是美好的?并不是。背后有很多充滿耐心的、艱難的等待,漫長等待的背后,人在其中是什么位置,那是講為什么要這么耐心、等待、觀察水鳥的故事。

我們會發現,當我們說一個作家有他自己的獨特性時,就是他會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我剛剛說的這幾篇原創作品,讀下來就會感到跟讀國外作家的體驗不一樣。情感的能量無疑是更大的。他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同樣是我生活的、我熟悉的。這片土地養育了他,他怎么看待這些植物、這些鳥,怎么看待自己,背后還有他成長的經驗和他面對這個世界的眼睛、耳朵。一個廣闊的領域正等待我們形成自己的敘述,這個敘述反過來也會啟發我們。

包括像我們熟悉的歐陽婷、沈書枝,這期單讀里面都會有。你也會看到她們在自己以前的道路上繼續往前走,我們可以以此為一個開端和期待,我們不用只是看歷史、政治,自然寫作是一個很廣闊的領域,未開拓的賽道,還挺希望看到這些寫作者扎扎實實、一篇一篇地寫起來。這樣再過幾年,我們可能也會有自己的《寂靜的春天》這樣的作品,而我們的春天和別人的春天又是不一樣的。

許知遠丹妮說的又讓我想起莊子,子非魚,變成鯤、變成鵬,那種對自然的感受。包括魏晉時代的謝靈運,還有唐詩,全都是在山里穿梭,各種對江水的想象,這些東西怎么能變成新的寫作的一個很重要的養分?我們與這片土地有特別的關系,它是我們重要的遺產。我們重新發現遺產的過程,這讓我挺著迷的,我真的不知道過去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他們經常徜徉于山水之間,那是怎樣的心境,我現在不知道怎么理解,發現這個過程都會變得很有意思。

羅丹妮還有一個好處。我們今天一個特別的感知——不確定性。尤其在現在的環境里,無論是生活的前景還是工作的前景,你看看這些文章,發現沒有什么比自然更不可確定的,突如其來的暴雨、高溫等惡劣天氣,我們觀察和理解這種生命體他們如何活下來,跟我們身處共同的空間是非常有啟發的。

有一個年輕朋友,自己改造了家附近的一個小水坑,在五年的時間里,用紅外相機記錄南京市區綠化帶里的野生動物,制作了兩集視頻,《小水坑的春夏秋冬》和《小水坑又一年》,這種事情都是不那么困難的,有心就可以做出第一步,你揭示出的視角和眼光跟平日熟悉的是不一樣的,就是另外的世界。

超哥我經常收到讀者、聽友的留言,現在有一些年輕人在擔心,他們的個體經驗重要嗎或者值得信任嗎,為什么要寫出一本書,在家里寫日記不好嗎,他們很懷疑自己的經驗。他們會想,我在家里寫一條小河流,我是誰,我也不是許知遠,這個河流重要嗎,值得寫下來嗎?寫出來對于更多數的人有什么意義,能引起共鳴嗎,有這樣的疑問。

許知遠別人的經驗也不一定可靠和重要。反過來說,每種經驗都很重要。有時候我們看到的是顯性的經驗,被聚光燈打到或者被別人談論的,但他不是唯一的經驗,這又回到多樣性。你在公園里或者山上,那棵被我們看到的樹很重要,誰說旁邊的草就不重要呢,它們都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另外一點,我覺得描述自我的經驗,首先是對自我非常重要。因為描述自我經驗是很奇怪的事情,它會逼迫你審視自我,這不是自然發生的,是需要某種媒介和工具的。書寫是最簡單和直接有效的方式,在你描述的過程中可以探索、擴展自我,更清晰地描述自己的經驗。至于是不是被別人閱讀,這是第二步,這是有可能的。而且我們也不是生活在個體與廣大閱讀者這樣的關系中,而是在你和周圍小群體的關系里,我們四個人在一起,我的書寫或許對你們三個人有幫助,那就是很好的事情了。如果你父親寫了他青年時代的經驗,僅僅對你們一家子,或對你很重要,你會發現他是這樣成長起來的,他能夠鼓勵到你或者鼓勵到別人,這就很好了。我們世界是非常復雜的鏈條,多樣性背后,不是單一中心的,而是中心會不斷變化,很多中心,每個個體經驗都有可能在某一時刻扮演更長鏈條中的關鍵一環。

個人經驗非常重要,或許在家族中流傳,或許對誰產生一個巨大的作用,這是非常有可能的,我們看到改變歷史的重要瞬間或者重要人物,你會發現他們可能是被奇怪的人物影響的,你要對自我的經驗有信心,那種信心并不是我的經驗多么重要,而是我的經驗是更廣泛經驗的一環,這個環節將來或許會有效果,哪怕沒有,靜靜放在那里也好,誰說靜靜生長的樹不重要。

楊彪過去有位前同事,喜歡畫插畫,畫得非常好。早年我在成都周邊做保護地的時候,他常常一個人,常年在保護站,跟巡護隊員一起,每天進行繪畫創作。這個項目結束了以后,我到 SEE 基金會,他有一天給我發消息,說把上海的工作辭掉了,又回到我們當時做保護的地方,回到村里,變成當地的村民,養了雞、羊,回歸到鄉村的生活,還是畫畫。羊不聽話,他就開始做記錄,有畫、有文字,最后他出了好幾本書。今天說自然寫作,講了半天我才反應過來,他這種情況也算是其中一種類型。

回到剛才說的問題,寫作這個東西很多時候是自我滿足的過程,并不是寫完以后要給大家看到多么偉大的作品,比如《瓦爾登湖》的作者,根本沒有想著要給全世界看,那位前同事,寫的時候也沒想讓別人知道他在鄉村跟雞、羊各種各樣的生活細節,沒想那么多結果。

我們這一代人,受太多宏大敘事的影響,恰恰忽略和忘掉每個人都是獨特、具體的個體。在講了太多宏大的東西以后,開始回歸細節、微觀的東西,這是人對于整個時代或者對于生活、歷史反思。從這個角度看,沒必要很惶恐或者擔心沒人看,從細節的東西入手,說不定也很有意思。

羅丹妮許老師剛才講到的特別重要,我有個直觀感受,寫自然文學的人他們都很安靜,氣質上都比較自得,這一類寫作會幫助他們暫時忘記這個問題,就是關于自己重不重要的這個問題。我剛才講到那篇《我想講的關于水雉的故事》,作者寫他觀察水雉的時候是忘我的,人在極沉靜的時候是忘記自己的,這就是我認為動物和植物非常好的一點,它們不會想我重要不重要的問題,不會想價值和意義的問題,這個問題真的只有人會去想。

當你跟自然、動物發生連接的時候,會幫助人短暫消除關于意義和自我重要性的追問,而這種暫時的放下,讓我們真正收獲寧靜的片刻。

另外,關于寫作值不值得,是有這個問題,尤其是在非虛構寫作領域。最近這段時間,我們身邊沒有發生特別重大的歷史事件,這一代寫作者書寫的更多是自己的故事,我會對他們說,不用去管這個問題,你的這份經驗的記錄、情感體驗,包括觀察和思考,只要是獨特的就是有價值的。這個獨特在于,你是不是誠實地面對自己,寫的是不是你想要和自己說的話,如果是,就勇敢地把它放出來,一定會收獲到一些讀者,我的信心還是很大的。在以前整個寫作和出版過程中,都在印證這句話。

自然寫作鼓勵人的一個點,如許老師剛講到的,不只帶著眼睛,也帶著耳朵、心和腳,更大限度地逼迫你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官經驗,把你所有體驗寫出來。怎么保全獨特性,好像是比較自然的事情,反而是我們今天很多行為和疑問掩蓋了這個東西,當你總去追問怎么有獨特性,可能是你想跟大家一樣,而不是想跟大家不一樣。


加入 2025 單讀全年訂閱

看到行動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重磅!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中國的情況比1990年代的日本更有挑戰性!”

重磅!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中國的情況比1990年代的日本更有挑戰性!”

資本Capital
2025-07-03 12:03:21
太饑渴!一情侶長椅上行為不雅,走光都不管,全程被拍

太饑渴!一情侶長椅上行為不雅,走光都不管,全程被拍

說點真嘞叭
2025-07-02 05:47:43
知名相聲演員在18時30分逝世!享年68歲

知名相聲演員在18時30分逝世!享年68歲

魯中晨報
2025-07-03 08:24:10
中日友好醫院肖某被頂格處罰 院黨委:刮骨療毒

中日友好醫院肖某被頂格處罰 院黨委:刮骨療毒

看看新聞Knews
2025-07-03 16:13:26
7月3日最新消息:養老金調整通知落空,事退人員漲幅前景如何?

7月3日最新消息:養老金調整通知落空,事退人員漲幅前景如何?

興史興談
2025-07-03 18:13:07
只是下了個館子,高洪波的政治風險卻被拉滿了

只是下了個館子,高洪波的政治風險卻被拉滿了

推石頭的林律師
2025-07-03 16:38:58
“清華沒把學生當人類”,研究生憤而曬出宿舍環境,跟宣傳得不一樣

“清華沒把學生當人類”,研究生憤而曬出宿舍環境,跟宣傳得不一樣

熙熙說教
2025-07-02 19:36:42
水庫越多,洪災越烈?為何建水庫調蓄洪水,洪災卻越來越猛烈?

水庫越多,洪災越烈?為何建水庫調蓄洪水,洪災卻越來越猛烈?

靜夜史君
2025-07-01 18:40:05
南航機長妻子:他做貢獻,但家屬連最后一眼和是否搶救都不知道

南航機長妻子:他做貢獻,但家屬連最后一眼和是否搶救都不知道

昨夜軍帖
2025-07-03 08:27:27
美政府取消對華EDA出口限制 三大芯片軟件商恢復對華供貨

美政府取消對華EDA出口限制 三大芯片軟件商恢復對華供貨

財聯社
2025-07-03 12:50:05
全票通過,泰國一夜變天,新總理讓人放心,中方一句話意味深長

全票通過,泰國一夜變天,新總理讓人放心,中方一句話意味深長

掌青說歷史
2025-07-02 22:32:10
R.I.P. 因車禍離世的若塔效力利物浦五年,留下182場65球26助數據

R.I.P. 因車禍離世的若塔效力利物浦五年,留下182場65球26助數據

直播吧
2025-07-03 16:34:12
云海肴:致字節跳動近60人中毒或罰27917元

云海肴:致字節跳動近60人中毒或罰27917元

和訊網
2025-07-03 14:26:09
突發!南京某汽車廠關閉,36萬的年產能,如今近3000多人面臨失業

突發!南京某汽車廠關閉,36萬的年產能,如今近3000多人面臨失業

明月雜談
2025-07-03 12:37:15
寧波市鎮海區人大常委會原黨組書記、主任顧國芳接受審查調查

寧波市鎮海區人大常委會原黨組書記、主任顧國芳接受審查調查

魯中晨報
2025-07-03 19:19:16
南航機長捅傷2人后跳樓自殺,妻子悲痛發文,曬結婚照令人惋惜

南航機長捅傷2人后跳樓自殺,妻子悲痛發文,曬結婚照令人惋惜

180視角
2025-07-03 09:00:19
南航機長捅傷4人后跳樓身亡,上個月同事舉報領導受賄,迎新進展

南航機長捅傷4人后跳樓身亡,上個月同事舉報領導受賄,迎新進展

古希臘掌管松餅的神
2025-07-03 09:46:18
眾星悼念若塔!隊友C羅直言“不敢相信+會想你” 詹皇:永不獨行

眾星悼念若塔!隊友C羅直言“不敢相信+會想你” 詹皇:永不獨行

我愛英超
2025-07-03 18:23:06
海參崴本該在1995年歸還中國,斯大林親筆簽名同意,后來為何黃了?

海參崴本該在1995年歸還中國,斯大林親筆簽名同意,后來為何黃了?

霹靂炮
2025-07-02 21:36:59
兩岸傳來重大喜訊!蔡英文這回立大功了

兩岸傳來重大喜訊!蔡英文這回立大功了

趣觀速評
2025-07-03 14:19:57
2025-07-03 19:43:00
單讀
單讀
與你一起閱讀這個時代
3556文章數 7587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頭條要聞

時隔兩天泰國又換了一位總理 38歲佩通坦任職不到一年

頭條要聞

時隔兩天泰國又換了一位總理 38歲佩通坦任職不到一年

體育要聞

你永不獨行!球迷前往安菲爾德悼念若塔

娛樂要聞

森林北又有緋聞傳出?汪峰毫不在意?

財經要聞

百億債務壓頂 風流傳奇大佬全面"崩塌"

科技要聞

再不改飯碗都快沒了?百度搜索終于放大招

汽車要聞

比亞迪對旅行車出手!海豹06DM-i旅行版沖全球市場

態度原創

本地
游戲
時尚
公開課
軍事航空

本地新聞

云游中國 | 穿越三國!赤壁古戰場藏了多少英雄傳奇?

《絕地求生》聯動韓國女子天團aespa 7月9日開啟

中年女人,無需追趕潮流,把優雅與時髦融進每一套日常搭配中

公開課

李玫瑾: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軍事要聞

伊朗:若敵人再次侵略 將做出毀滅性回應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恩平市| 绵竹市| 揭阳市| 疏附县| 金坛市| 若羌县| 龙陵县| 剑川县| 遵义县| 宕昌县| 吐鲁番市| 柏乡县| 灌云县| 东港市| 广宗县| 保山市| 宾阳县| 呼伦贝尔市| 锦屏县| 长宁区| 澳门| 吴江市| 乌拉特前旗| 晋宁县| 常德市| 张家川| 会泽县| 正蓝旗| 聂荣县| 鄂托克前旗| 克山县| 工布江达县| 肃北| 济南市| 轮台县| 凤台县| 呼图壁县| 灵璧县| 鄂温| 姜堰市| 北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