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得好: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但如果是“三手”呢?
關注乒乓球運動的球迷們可能都發現了近年來的一個變化,那就是在同一個賽事中身兼三項的選手已經越來越難“全面開花”取得好成績了,而圍繞兼項是否會影響運動員狀態的話題也層出不窮,在看來:
新奧運周期,身兼兩項或將不可避免,但身兼三項無論對運動員個人還是對球隊都將是弊大于利,未來“三冠王”之類的人物可能越來越少,為什么呢?
眾所周知,目前的乒乓球運動共有八大項目,其中三項團體(混團、男團、女團)的比賽時間通常一般不會與五個單項(男單、女單、男雙、女雙、混雙)重疊,所以在不討論團體的情況下,選手們最多就是身兼三個項目。
在此之前,我們經常會看到某一場比賽出現所謂的“三冠王”,也就是所有項目都笑到最后,但現在要做到這些已經越來越困難,原因有兩點:
- 第一,新時代的器材、技術體系對運動員的身體要求越來越高;
- 第二,奧運會新增雙打金牌后,各協會對雙打的重視程度達到了空前的地步。
先說第一點——其實與過去相比,現在乒壇許多比賽的兼項任務本身是有所減輕的:比如世乒賽過去團體、單項不分家,且賽程高度重疊,而現在的世乒賽單數年競爭單項、雙數年打團體賽;過去奧運會男女單打和雙打的時間也高度重疊,目前混雙打完了單打還沒開始第二輪。
問題是現在的乒乓球運動也和過去有著天壤之別:世乒賽團體、單項不分家的時候還在打38mm小球,奧運會改男女雙打為團體前還在刷有機膠水,當時的乒乓球運動還不算特別勞累,可是現在呢?動不動就形成對拉、相持,很難速戰速決,對身體的消耗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
為什么現在的乒乓球頂尖領域幾乎趨同于橫拍兩面反膠弧圈球打法?原因就在于這是最兼容相持對拉的流派,但也是最累的打法。而在這樣的情況下,運動員如果再身兼三項的話首先身體就可能吃不消,這是一個最直接的問題。
接下來說第二點——過去中國隊之所以能在雙打項目中形成絕對優勢局面,除了自身實力過硬以外,其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外協會并不重視。可如果外協會重視的話會怎樣呢?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奧運會的雙打競爭情況。
在1988年至2004年期間,奧運會是有男雙、女雙的,結果第一次國乒就丟了女雙金牌,后來雖然一直奪冠,但也一直在這兩個項目上遭到猛烈沖擊,但與此同時,中國隊的混雙幾乎是獨霸天下,因為它不是奧運項目。
但后來呢?2008年以后男女雙打被踢出奧運項目、改成團體,外協會的興趣大幅度下降,以至于國乒主動在世乒賽上放棄派主力參加男雙、混雙,這才給了別人一些機會、甚至是拿到金牌,但隨后戲劇性的事情發生了:曾經最不被重視的混雙,進入奧運會了。
在混雙新增奧運金牌后,外協會的威脅立刻就出現了,結果國乒在東京就丟了金牌,隨后4年又一直面臨考驗,這足以說明人家不是打不了混雙,也不是威脅不到中國隊,關鍵看有沒有激勵,如果有的話情況就會完全不同。
根據奧委會的規定,洛杉磯奧運會將保留混雙、恢復男雙與女雙金牌,這就使得一個運動員想身兼三項更加困難,因為過去在男雙或女雙項目中遇到的對手不是特別強,并非對手組建不出強的搭配,只是不夠重視,所以奪三冠就相對更容易,但如果大家都重視就不好打了。
一個混雙項目就足以讓國乒頭疼不已,讓兼項單打的運動員分散精力,再加一個男雙或者女雙的話,同一人兼三個項目就要分散三份精力,而且身體還未必能扛得住,一旦有一個項目崩盤就完全可能影響所有項目的發揮。
所以回到文章開頭的觀點:現在如果還讓運動員身兼三項,既不利于他個人取得好成績,對整個球隊來說其實也是一個隱患,很可能導致“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情況發生,所以個人認為未來身兼三項的難度將越來越大,出現“三冠王”的可能性也會越來越小。
那么大家對此怎么看呢?歡迎在此留言一起參與討論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