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商業文化》雜志以《江蘇江陰:1.6萬畝高標農田是提質改造還是垃圾填埋》(以下簡稱:報道)為題,率先曝光了江蘇省江陰市青陽鎮樹家村、月城鎮黃橋村、徐霞客鎮璜東村等片區高標準農田施工現場驚現填埋垃圾及雨后的壯觀“畫面”,讓人驚嘆經濟強市(縣)盈利模式的“多元”。
在江陰市,一畝高標準農田的建設,除了享受國家的專項資金外(5000元-10000元左右每畝),另外還可以“收儲”垃圾盈利,其盈利能力可能是專項資金(不計入施工成本)的10倍20倍,讓其他地區的相關機構只能“望洋興嘆”。
更讓人驚訝的是,該項目一度成為江蘇省和國家農業農村部的樣板工程。
雨后磚塊、瓦片、石頭遍布的“高標農田”?
《報道》稱,該項目工程開工后,江陰市青陽鎮樹家村、月城鎮黃橋村、徐霞客鎮璜東村等片區施工現場,渣土車晝夜穿梭,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乃至疑似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垃圾余灰,都被埋進了現場開挖的數米深坑,覆土后再開挖填埋,循環往復近一年。蹊蹺的是,這樣的反?!安僮鳌北O理不阻,工程主體單位不管,屬地鎮政府不問,群眾提出質疑,要么拒絕回應,要么推說工藝。更有甚者,“蓋子”被揭開后,自稱公安的頻頻打電話一邊威脅,一邊要求刪除稿件,他們在害怕什么?
一切假、丑、惡的東西,都害怕見到陽光。上述《報道》正是撕開了“明為建設高標準農田,實為填埋垃圾牟利”的黑幕,所以江陰市鄉村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及相關機構才如此懼怕陽光照進來,使自己原形畢露。
江南的雨水沖刷出江陰的“妖魔鬼怪”。據《報道》描述,雨后的“鬼怪”更是讓人瞠目:江陰市打造好的高標準農田,被雨水沖刷出了大量磚塊瓦片,施工方不得不組織大量工人徒手撿拾,實在拿不動的,就地腳踩掩埋;原本平坦的地面,因此前開挖深坑填埋垃圾,出現了沉降積水;疑似垃圾焚燒余灰被沖刷后,和黃土形成了涇渭分明的黑黃分界斑塊;灌溉水槽偷工減料,鋼筋細如鐵絲甚至缺失,灌溉水槽邊上泥土未壓實形成空洞溝壑……
《報道》曝光了江陰市高標準農田改造中填埋垃圾的暗幕,一件件鐵的事實就擺在眼前,放在腳下,江陰相關部門卻還在矢口否認,甚至欲借權力部門的手把民情“掩埋”,把暗幕“深藏”,完全丟棄初心,站到了立公為民的對立面。這是不可取,更是大眾不能容的。
以國家之名背書借錢建設的項目,旨在保證高標準農田紅線指標,是造福一方的民生工程。《報道》披露,土方回填業務單獨發包,每車垃圾需要向屬地鎮里支付約400元“處置費”。如此一來,原本無處傾倒的垃圾成了“香餑餑”,原本應花錢采購的生態土,如今不僅不花錢,相反還能盈利,成了現實版的“天上掉餡餅”的美事,造地變成了“埋雷”,高標準農田變成了垃圾填埋場,在全國來說可能也是絕無僅有。
雨后黃土地變成“黑土地”的現場
是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工程,還是一場以建設之名行斂財之實的黑幕?有待江陰方出面“辟謠”;有待江陰方組織媒體和人大代表去現場“開挖”;有待江陰方在多方人士的監督下將流體固廢“送檢”;有待江陰方組織人員將各類垃圾清理運走,不留“隱患”;有待江陰方相關職能部門組織督查,并追究相關機構和人員的責任……
如果垃圾中含有危廢的垃圾被埋入農田,對土壤和地下水體造成的污染不可估量,這是江陰市相關領導和施工多位無法承擔的。我們都知道,一旦這些有害物質滲透,這片土地還如何能產出安全的糧食?地下水還如何修復?高標準農田建設,是為了提升土壤肥力、改善農田條件,需要的是生態土,而非垃圾,甚至是危險固廢……
面對《報道》,江陰市相關方忙著刪稿,卻沒有人去審查督查,沒有人去主導將垃圾清運出田,豈不怪哉?
高標準農田,尤其是高標準示范農田,不是垃圾填埋場,民生工程不能淪為某些人謀私的工具,樣板工程更不能淪為污染的標本。讓高標準農田真正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良田”,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方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