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在一起排除妨害糾紛案件中,北京市延慶區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林益涵充分運用“六尺巷工作法”,達到了案結事了的良好效果。
原告老趙與被告老李是同村村民,兩家東西毗鄰而居,本應和睦相處,最近卻因老趙家要建院墻的問題鬧得不可開交。幾年前,老李在建房時,出于對房屋結構的考慮,對雙方屋墻之間的縫隙進行了砌磚填補,并在雙方屋頂之間鋪設了石棉瓦,以便排水。然而,這一舉動卻為今日糾紛埋下了伏筆。如今,老趙家計劃將舊房的南房改建為院墻,希望老李能拆除用于填補縫隙的磚石和用于排水的石棉瓦,以便施工。然而,這一請求卻遭到了老李的拒絕。雙方多次溝通交涉,卻始終未能達成一致意見,老趙家的院墻建設也就只能擱置下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的糾紛非但沒有化解,反而使矛盾愈積愈深、愈演愈烈。無奈之下,老趙以排除妨害為由,將老李起訴至法院,要求老李立即拆除雙方屋頂之間的石棉瓦和屋墻縫隙之間的磚石,并不得再阻礙施工。
庭審中,雙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林益涵意識到,這起排除妨害糾紛不只是拆除石棉瓦、縫隙磚石那么簡單,核心問題是涉及宅基地界線的確認、鄰里關系的修復以及法律效果的實現。細思片刻,他決定暫時休庭,轉戰現場勘驗。
現場的情況比林益涵預想的還要復雜。雙方房屋緊密相連,屋墻間磚石和屋頂的石棉瓦位置較為棘手不說,屋墻間隔從北到南也并非同等的距離,雙方對界線如何確定互不退讓,也對鄉鎮土地主管部門的測繪打點記錄持有異議。
經過仔細剖析案情,林益涵決定試著從解決雙方的宅基地邊界入手。確定了工作思路后,為了更好地化解矛盾,他邀請了村干部到場見證。林益涵首先為雙方講述了“張吳禮讓”的六尺巷典故,并從發揚新時代六尺巷精神的角度出發,耐心地對雙方進行調解,從法律的角度解釋了宅基地界線的確認,從情理的角度闡述了鄰里和睦的重要性。
圖為北京市延慶區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林益涵在現場勘驗。 胡志秀 攝
經過耐心調解,雙方的態度逐漸緩和。林益涵開始引導他們共同確定邊界線,并提出了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在先確定好雙方宅基地最南端的東西分界后,在其他部位共同維持現狀。而就在確認好邊界之后,其余問題也迎刃而解。在審判團隊的勸說下,老李主動提出可以拆除石棉瓦和縫隙內的磚石,確保老趙能夠順利施工;老趙也表示,只要老李同意,拆除石棉瓦、磚石的費用自己愿意承擔。
在雙方達成和解協議的當天,老趙就找了工人,在林益涵和村委會的見證下,順利拆除了石棉瓦和磚石。老趙興奮地說:“謝謝法官,等開春我家就能動工了,您可算解了我一塊心病!”而一旁的老李也欣然接受了這一結果。從上午開庭到轉戰現場勘驗,從耐心調解到順利拆除,不到七個小時,林益涵及其審判團隊便成功化解了雙方矛盾。
來源:人民法院報·2版
作者:李暢 苗振鋼
見習編輯:閆 鈺|聯系電話:(010)67550827|電子郵箱:pinglun@rmfyb.cn
新媒體編輯:周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