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臨洮縣辛店鎮石郭家村,晨曦微露,40個馬鈴薯大棚被機器的轟鳴聲“喚醒”。
“嗡嗡——”馬鈴薯收獲機緩緩前行,鋒利的刀片劃開濕潤的土層,圓滾滾的馬鈴薯如珍珠般翻涌而出。農戶們彎腰撿拾,黝黑的臉上洋溢著笑意。麻袋被堆成小山,豐收的喜悅在田壟間流淌。
“你看這土豆,黃皮黃肉,擱南方市場俏得很!”村里的“農機能手”石善軍操控著收獲機,語氣里透著自豪,“機械化采挖效率高,我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幾番。”
不遠處,村民南于慧正和鄉親們分揀剛出土的馬鈴薯。“我家種了7畝洋芋,以前靠天吃飯,技術不成熟畝產低。”她直起腰,擦了把汗,眼里亮著光,“現在跟著基地學高壟種植,用黑白膜控溫、噴灌澆水,全生育期灌6次水、追3次肥,畝產漲到4000公斤!”
石郭家村千畝早熟馬鈴薯示范基地的“蛻變”,正是臨洮縣馬鈴薯產業升級的縮影。作為全縣60萬畝馬鈴薯種植的核心區,辛店鎮通過“黨建引領+村企抱團”模式,推廣沃土5號、希森6號等優良品種,配套“七統一”種植技術,使高壟早熟馬鈴薯畝產值較旱作區翻倍。更關鍵的是,收獲后的土地可復種蘿卜、大白菜、大蔥等蔬菜,實現了土地效益最大化。
在甘肅新狄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數字云倉里,主播正對著鏡頭展示剛采挖的馬鈴薯:“家人們看過來,臨洮高壟早熟土豆,現挖現發,粉糯香甜……”屏幕上,訂單數字不斷跳動。
“我們每天發往南方的訂單超千單,小薯通過電商走量,種薯靠政策補貼提品質。”企業負責人介紹,當地政府每年投入2800多萬元扶持資金,從種薯繁育、農機購置到品牌建設全鏈條發力,今年僅早熟馬鈴薯種植面積就從5萬畝擴至7.2萬畝,全產業鏈總產值預計達47億元。
“以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現在是‘科技賦能田里歡’。”辛店鎮石郭家村黨委書記郭全指著連片的大棚說,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12個種植合作社帶動1280名村民就業,去年年底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5萬元。
從田間采挖到云端銷售,從傳統種植到綠色標準化生產,小土豆正串聯起“種得好、賣得俏、效益高”的產業鏈,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金疙瘩”。
夕陽西下,滿載馬鈴薯的貨車駛出村莊,引擎聲與農戶的談笑聲交織在一起。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楊唯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