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上臺三個多星期,終于發表了國會施政演說,闡述自己的內政外交理念。令人略感意外的是,李在明釋放了“再不挽救韓國經濟就完了”的信號,卻幾乎沒有直接提及韓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國中國。
與之相對應的是,李在明多次提到美國關稅問題,呼吁韓國需要把握時機。
“韓國經濟已陷入絕望境地!”李在明在國會演說中的這句斷言,撕開了這個亞洲第四大經濟體的外衣。一組數據揭示殘酷現實:
首先,韓國經濟增長斷崖,2025年一季度GDP環比萎縮0.2%,已經出現了負增長,韓國連續四季度增速低于1%,創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差紀錄。
其次,韓國的出口遭到了嚴重的沖擊。中國已經從韓國最大的貿易順差國,變成了韓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到了5月,韓國對美出口暴跌8.1%,汽車、鋼鐵等產業遭特朗普關稅重擊;
最后,韓國還面臨著青年失業率增加,113萬名長期滯納債務人陷入債務黑洞等現實問題。
演講臺上,李在明24次提及“經濟”,12次提及“增長”、10次提及“恢復”,反映出“以經濟為中心、以行動為導向”的實用主義治國路線。
李在明手指敲擊講臺的畫面被韓媒反復播放,他拋出了30.5萬億韓元追加預算案,核心戰術直指“速度挽救經濟”的核心戰略。
韓國媒體指出,“增長”原本是韓國保守派的核心話語,而李在明作為進步黨派的領袖,開始推行“公正增長”路線,意味著韓國即將迎來大的變化。
最明顯的一點在于,李在明可能會通過加大對富人征稅的方式,向財閥開刀,控制韓國貧富差距,改變“大集團綁架經濟”的模式。李在明揚言終結特權,建立人人守序的常識社會,這對一些人而言可能并不是好事。
從目前情況來看,越來越多的韓國人開始支持李在明的政策,其執政支持率也出現明顯回升,遠高于韓國前總統尹錫悅。
四家民調機構組成的聯合調查團于6月23日至25日所做民調,有62%的受訪者對李在明的國政執行給予“肯定”,較兩周前上升九個百分點;認為“不佳”的比例為21%,上升兩個百分點。
不過,李在明提出振興韓國經濟,卻沒有提及中國,這出乎了人們的意料。演說中,李在明對中韓關系保持戰略沉默,僅以“國家利益為中心的實用外交”來概括韓國對所有外國的外交方向。
至于美國,李在明則多次提及關稅問題,要韓國不能錯過關鍵時機。7月9日前,特朗普政府對韓國的“對等關稅”就會實施。
若韓國未與美國達成協議,韓國汽車、鋼鐵將遭高額懲罰性關稅,GDP恐再次暴跌。有意思的是,當年韓國前總統樸正熙用“漢江奇跡”證明“增長可壓倒公正”,而今李在明試圖用“公正增長”縫合被撕裂的韓國。這場實驗的賭注,將會是韓國的國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