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海口7月2日電 題:雕塑的銘記:讓南僑機工精神薪火相傳
中新網記者 張茜翼
位于海口濱海大道的海南青少年科技公園廣場上,一座花崗巖雕塑巍然矗立:分別代表汽車修理、駕駛技工的兩位青年并排而立,身穿制服,手握工具,目視前方;他們的腳下是崎嶇的盤山公路,一輛輛汽車蜿蜒而上,公路下面是波濤洶涌的江河。
圖為陳學博創作的雕塑《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矗立在海南(海口)青少年科技公園廣場。 (受訪者 供圖)
這座名為《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的雕塑,是海南省雕塑藝術學會會長、國家一級美術師陳學博的傾心之作。時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到來之際,陳學博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這件雕塑設計成像一座大山,表達了他對南僑機工的崇敬之情,因為南僑機工的愛國情懷就像大山一樣崇高。
2011年,剛從英國留學歸來的陳學博接到創作華僑抗戰主題雕塑的邀約。彼時,他對南僑機工的了解僅停留在零星的史料中。
抗日戰爭時期,在愛國僑領陳嘉庚的號召下,3000多名南洋華僑青年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先后分9批回國,其中海南籍800余人。他們在滇緬公路上搶運抗戰物資、組裝和維修車輛,近半數犧牲在這條抗戰“生命線”上。
“這些數字背后是怎樣的血肉之軀?”帶著疑問,陳學博踏上了追尋歷史的創作采風之旅。他輾轉海南、云南,拜訪多位南僑機工及其后代。“當時他們穿著筆挺制服,頭發梳得光亮......”翻閱筆記中記錄的這些細節,他感嘆道,南僑機工是一群風華正茂的熱血青年,很多人在南洋生活很優渥,卻義無反顧,回國參加抗戰,奉獻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
在南僑機工后代的帶領下,陳學博重走滇緬公路。他向記者追憶道,行至“鷹嘴崖”時,他測量發現,當年路面僅容單側車輪通行,外側需架圓木懸空挪移。“頭頂敵機轟炸,腳下萬丈深淵,他們卻從未退縮。”
“老機工們回憶,惠通橋被炸毀時,多名戰友為保軍火不落敵手,駕車沖入怒江激流。”陳學博告訴記者,滇緬公路非常陡峭,當年南僑機工中流傳的“初一翻車,十五見底”道盡了運輸線的兇險。
尋訪南僑機工的所見所聞,深深觸動了陳學博。他反復斟酌,將雕塑高度定為7.7米,銘記作為中國全面抗擊日本侵略戰爭起點的“七七事變”;將怒江、汽車殘骸、惠通橋、鷹嘴崖等元素融入雕塑,訴說著“一寸公路一寸血”的悲壯。
圖為陳學博向記者介紹雕塑《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小稿。中新網記者 駱云飛 攝
“兩位南僑機工青年立于雕塑頂端,象征英魂升華。”站在雕塑前,陳學博對記者說,他們的形象濃縮了許多感人至深的南僑機工故事,如馬來西亞華僑李月美女扮男裝,在滇緬公路上搶運軍需,被譽為“當代花木蘭”;僑居馬來西亞的富家姑娘白雪嬌給家人留下一封信后,就歸國加入滇緬公路機工隊,寫下的家書激勵華僑青年共赴國難等等。
“最令人動容的是,許多人從未在中國生活過,但‘同胞’二字重千鈞。”2013年雕塑落成后,陳學博策劃舉辦“紀念南僑機工回國抗戰80周年圖片、雕塑展”,弘揚南僑機工精神。
今年4月,陳學博赴廣西憑祥市友誼關、龍州等地,實地感受桂越國際運輸線上的南僑機工抗戰壯舉。他表示,已經與憑祥市僑聯達成合作意向,希望以雕塑、展覽等形式立體呈現南僑機工事跡。“在憑祥設置南僑機工抗戰主題雕塑,不僅是對南僑機工的紀念,更是架起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中國與東南亞的精神橋梁。”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也計劃參與南僑機工回國抗戰主題藝術文化活動,讓南僑機工愛國、奉獻的精神薪火相傳。”陳學博說。(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