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宜興朱先生的一段就醫經歷在網絡引發熱議。朱先生手掌被玻璃劃傷,僅三四厘米的傷口,卻在宜興市第六人民醫院經歷了疑似過度檢查與醫療失誤,這一事件不僅刺痛了患者及其家屬,更觸動了公眾對醫療行業的敏感神經。
據朱先生描述,手掌受傷后,他前往宜興市第六人民醫院接受治療。醫生完成清創縫合后,安排其進行手部CT檢查,結果顯示傷口內竟殘留兩塊玻璃碎渣,這導致他不得不承受二次手術,原本已經縫合的傷口再次被切開。更令人不解的是,第一次手術結束后,醫生還為他開具了前列腺、雙腎、輸尿管、膀胱、肝、膽、胰、脾等多項與手部傷情看似毫無關聯的B超檢查項目,并要求次日進行。在家屬提出質疑后,醫院才取消了這些檢查。
從患者角度看,這樣的經歷無疑是一場身心俱疲的“噩夢”。無端承受二次手術的痛苦,還要面對可能存在的過度檢查,不僅增加了經濟負擔,更引發對醫院專業能力和職業操守的質疑。患者帶著傷痛尋求幫助,卻遭遇如此狀況,難免會感到憤怒與失望,對醫療行業的信任也在一次次波折中被消磨。
然而,醫療糾紛的全貌往往比表面現象更為復雜。在沒有經過嚴謹的第三方調查與專業鑒定前,我們不能簡單地將責任全部歸咎于醫院。一方面,醫療過程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手部受傷的情況有時較為復雜,初次清創未能完全清除異物,可能是由于傷口結構特殊、檢查手段局限性等原因導致;另一方面,對于多項檢查項目,也可能存在溝通不暢的問題——醫生或許出于全面評估患者身體狀況、排查潛在風險的考量,但卻未能將檢查必要性向患者及家屬充分解釋,從而引發誤解。
但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類似醫療爭議事件頻發,折射出醫療行業亟待解決的深層問題。部分醫療機構存在過度依賴儀器檢查、以藥養醫、服務意識薄弱等現象,讓患者真切感受到“看病難、看病貴”,長此以往,醫患之間的信任防線逐漸崩塌。當患者認為“醫德被金錢腐蝕”,將醫院比作“斂財車間”,把醫生形容為“屠夫”時,這種極端的比喻背后,是民眾對醫療行業亂象的痛心疾首,也是對優質、公正醫療服務的迫切期待。
要化解醫患矛盾,重塑醫療行業形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醫療機構應強化內部管理,完善醫療質量監管體系,嚴格規范診療流程,避免過度醫療;醫生群體要堅守職業道德,提升溝通能力,在治病救人的同時,給予患者更多人文關懷;政府部門則需加大對醫療領域的投入與監管力度,推動醫療體制改革,優化醫療資源分配,讓醫療回歸救死扶傷的本質。
朱先生的遭遇不應僅僅成為一次網絡熱議的話題,更應成為推動醫療行業反思與進步的契機。唯有以理性態度正視問題,以切實行動解決問題,才能重建醫患信任,讓醫療行業真正成為守護民眾健康的堅實堡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