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6月22日至24日,短短3天內,日本鹿兒島縣吐噶喇列島已連續發生超300次地震,最高地震級為5.1級,每小時最多曾發生15次地震!
這事要放在平時,日本人已經見怪不怪,畢竟日本屬于地震帶,地殼動一動跟吃飯喝水似的平常。
但這次,氣氛明顯不同,整個日本社會都被強烈的恐懼籠罩著。
而恐懼的來源,就是在日本國內流傳已久的一個超級大地震的預言……
預言未來
這事得從一部漫畫說起,漫畫家龍樹諒在1999年出版《我所看見的未來》,堪稱日本“預言界”的傳奇,這本書里面記錄了她從1985年起做到的“預知夢”。
其中有一條提到“大災難是在2011年3月”,結果2011年3月11日真的發生了東日本大地震,震得日本東海岸一片狼藉,福島核電站的事至今讓人心有余悸。
因此龍樹諒被網友直接“封神”。
覺得離譜或者是碰巧的人,你先不要著急,你繼續往下看。
2021年,她又出版了這本漫畫的完全版,加了一段新內容:預言2025年7月5日,日本南部海域,將發生比2011年更大的災難。
到時會出現海底裂縫或者“爆發”,從而引起巨型海嘯,海嘯的威力將是2011年的三倍!還可能會淹掉日本三分之一的國土,甚至波及菲律賓、印尼等國家!
更巧的是,這次地震群剛好發生在6月22日至24日,距離7月5日正好10天,像極了大災難的倒計時。
這件事直接在網上引起轟動,大量網友參與討論,相關視頻累積播放超過1億次。
雖說日本氣象廳一再強調這些地震屬于正常地質活動,但架不住大家心里犯嘀咕,一次預言是碰巧,這次不會也“預言”成真了吧?
社會恐慌
隨著預言在社交媒體上不斷的發酵,影響力遠超人的想象。
恐慌之下,日本民眾開啟了“末日模式”,多地方的超市礦泉水、泡面被掃蕩空,防災包銷量翻倍,東京一家超市甚至貼出告示:“瓶裝水限購,每人每天一箱。”
更夸張的是,有人連夜搬離沿海地區,把家當都裝在卡車上,準備隨時“跑路”。
旅游業更是慘遭滑鐵盧,香港的數據顯示,6月底到7月初飛日本的機票預定量比去年同期下降80%,臺灣和韓國的游客也退縮了,從4月開始,訂票量就一路下滑。
往年這個時候,日本的機場、景點擠滿了人、櫻花季剛過,夏季的海濱度假正火熱,可今年,航空公司不得不減班甚至停飛,酒店空蕩蕩,旅游業直呼“過冬了”。
有網友表示,本來想去大阪吃章魚燒,沖繩曬太陽,可這預言看得心里發毛,還是等等再說吧。
眼看生意愈加慘淡的樣子,日本旅游業急了,地方政府和商家趕緊推出優惠活動,折扣機票,免費景點門票漫天飛,試圖把游客量拉回來。
可效果不盡人意,很多人愿意在家躺,也不愿意去日本冒險,有分析說,這波恐慌可能讓日本人夏季旅游收入直接“腰斬”,經濟損失至少說損失幾十億日元。
面對這樣的情況,日本政府坐不住了。
官方辟謠
首先出面的是氣象廳,開啟24小時監測,每天召開新聞發布會,強調“無異常征兆”,超300次的地震聽上去很多,但大多是是小地震。
還表示,地震預測技術目前只能估個大概,具體到某天某地會發生什么,沒人能準確預測。
鹿兒島大學教授中尾茂也表示,群發地震通常在10天至兩周內達到高峰,未來可能發生6級地震,但是60米高的海嘯純屬無稽之談。
地震學家潘昌志在NHK的節目上講到,海底火山、裂縫引發超級海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科學上沒有證據支持這種預言。
為了安撫日本民眾,龍樹諒本人也出面了,她在公開場合強調,只是把自己的夢畫成了漫畫,并沒有說自己是什么“先知”,而且做夢的日期并不等于是事件發生的日期。
龍樹諒在新書《天使的遺言》中進一步解釋,所謂的2025年7月5日大災難是出版社編輯根據訪談內容推測添加的,并非她的本意。
即便如此,民眾似乎更愿意相信“寧可信其有”,恐慌情緒像野火一樣蔓延,其實恐慌心理的背后藏著更復雜的東西。
社會投影
說白了就是日本人對地震的敏感,一點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引發的恐慌,這是長期生活在地震帶上的集體記憶,從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到2011年的東日本大地震,每一次災難帶來的痛楚令人至今難忘。
如今,日本經濟不景氣,老齡化加劇、國際局勢亂,未來的不確定因素讓大家更容易相信“預言”真實性,也好提前做出一些防范及應對措施。
這也是對未來焦慮的投射,在災難面前,人們容易尋找某種“線索”來解釋未知,這就像疫情、金融危機期間,各種陰謀論、神秘論流行一樣,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
再通俗點來講,就是給自己找個理由,免得被嚇到睡不著。
好在面對頻發的地震,日本早已形成了一套“防震教科書”式的應對體系。
硬件方面,大阪新建了地下防洪閘,東京的江戶川工程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軟件方面,中小學每周都有防災演練,孩子們從小就知道“伏地、遮擋、手抓牢”的避震口訣,在這次地震群受影響最嚴重的惡石島,島上的學校已經要求學生自23日起上下學必須佩帶頭盔。
社區還配備“災害弱者”支援系統,通過數字化水平臺實時跟蹤需要幫助的人群。
結語
在恐慌和理性之間,我們需要的是科學的態度和充分的準備。正如日本氣象廳所說的,地震無法預測,但災害可以預防。
與其恐慌于預言的倒計時,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防災能力上,畢竟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未雨綢繆的行為,而不是盲目的恐慌。
信息源: 《7月5日日本將有大災難?一則謠言何以讓島國恐慌》上觀新聞2025-07-02 《預言日本7月大地震作者改觀點:不一定會發生大事》極目新聞2025-06-29 《日本一島嶼3天地震300余次,有學生戴頭盔上學!“7月5日大災難”傳言引恐慌》紅星新聞2025-06-25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