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健委最新透露,醫護編制與薪酬迎新變化
云南省公立醫院醫療服務收入已經占到34.1%。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在云南省昆明市召開“推廣三明醫改經驗、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云南省推進醫改的經驗做法。
圖源:國家衛健委
醫改云南實踐:
創新實施“編外院長”制度
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省政府秘書長王學勤介紹,醫改的云南實踐主要呈現三個特點:
一是堅持高位推動,“一把手抓、抓一把手”
創新實施“編外院長”制度,要求州、縣黨政“一把手”掛鉤聯系本地區薄弱醫院。
二是堅持優化投入保障機制,
將資金用在醫療衛生緊要處、急需上
“十四五”以來,全省醫療衛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保持在11%左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全省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持續降低,僅占26.91%,優于全國平均水平。
三是堅持因地制宜、典型帶動,
有力推動重點改革落地見效
聚焦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動態調整醫療服務價格,現在全省公立醫院醫療服務收入已經占到了34.1%,以醫療服務為主導的收費機制不斷鞏固提升。
統籌編制資源使用,創新設置“省管縣用”編制管理機制,支持三級公立醫院人才下沉服務能力薄弱縣級醫院對口幫扶,現已下派醫療人才1500名。去年,又針對醫療人才不足,出臺“銀齡醫師”行動計劃,已經吸引1540名省內外退休醫療衛生人才到云南州(市)級以下醫院行醫執業,有力緩解了基層人才緊缺這一多年難題。
玉溪市:近10年投入了92.2億元 ,
創新建立“市聘縣用”對口幫扶機制
云南省玉溪市人民政府市長胡江輝介紹,一直以來,玉溪始終以解決老百姓就醫急難愁盼為目標,持續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
一是建立強有力的組織領導體系;
二是保持衛生健康投入穩定增長,切實履行好政府辦醫責任,“十三五”以來先后投入了92.2億元用于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實對公立醫院的六項投入補助同比增長18.75%,醫療衛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的支出達到了13.3%;
三是高位統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強化編制管理改革,全市統籌建立縣域醫共體編制動態管理機制,醫共體內人員實現柔性的流動,試點開展了公立醫院人員總量管理改革。創新建立了“市聘縣用”對口幫扶機制,新增第一批專項編制54人用于2家三級公立醫院派駐幫扶的縣級醫院,下沉人員財政每人每月補助3000元。推進公立醫院薪酬制度“三個結構性調整”,醫務人員工資中固定收入的部分占比提高至52.4%,市縣公立醫院平均工資差距縮小22.25%。全面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一類財政保障、二類績效管理”改革,充分調動基層醫務人員積極性。
近年來,玉溪市全面深入學習推廣三明醫改經驗,實現醫院得發展、群眾得實惠、資金可持續。
一是“騰空間”,持續推進藥品耗材集采,釋放調價空間。
二是“調結構”,向技術服務傾斜,體現醫療人員技術勞務價值。構建科學合理的醫療服務價格調整機制,堅持以調結構為主、調增量為輔,上調主要向兒科、精神、婦科、中醫、病理項目和基層服務項目傾斜,技術勞務占比60%以上的項目是優先調,下調大型設備檢查和化驗項目價格。
三是“保銜接”,強化多維度保障,確保調價平穩地推進,不增加群眾負擔。
楚雄州:
近3年衛生健康支出占比保持在10%以上
云南省楚雄州人民政府州長張文旺介紹,在深化公益性改革、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方面,楚雄州人民醫院堅持維護公立醫院公益性,用實實在在的舉措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就醫獲得感。
一是堅持公立醫院公益
如完善醫院財務、人事等各項管理制度,健全以公益性為導向的績效考核和薪酬分配機制,重點向高風險、高強度、人才緊缺、業績突出的醫務人員和科室傾斜;設置特殊崗位績效,比如說對急診、兒科、感染科等體現社會效益、工作風險強度高、壓力大的科室人員發放,月均績效增加10%,調動廣大醫務工作人員積極性。
二是努力減輕群眾看病就醫負擔
落實藥品耗材集中采購政策,全面推行DRG付費和中醫優勢病種支付改革,2024年門診和住院次均費用均下降超過10%,平均住院日下降0.67天,群眾看病就醫負擔進一步減輕。
三是持續改善醫療健康服務體驗
推出“一站式”“床旁結算”服務,彈性開設午間、夜間、延時及節假日專家門診,提供多途徑、分時段預約掛號服務,門診等候時間大幅度縮短,群眾看病就醫更方便。
新平縣:設立醫共體“編制池”,
投入11.2億元夯實醫療衛生基礎設施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縣委書記雷雙菠重點介紹了加強縣域醫共體建設的工作經驗。
一是堅持政府主導,形成全縣的“一盤棋”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投入11.2億元夯實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縣級財政每年還安排200萬元設立衛生人才發展專項資金。
二是堅持管理同質,建立管理“一本賬”
設立醫共體“編制池”,人員實行統籌管理,高級專業技術崗位比例較改革前提高8個百分點。精簡整合總醫院三個院區領導班子及行政后勤的力量,每年節約人力成本500多萬元。統一財務資產管理,設備按需無償調撥使用。同時,統一藥品耗材采購,采購成本下降17.2%。
三是堅持資源整合,凝聚服務“一條心”
加強資源共享下沉,自2022年以來,遠程心電和影像診斷中心累計為基層開展診斷43.9萬人次。針對外轉集中病種強化專科建設,縣人民醫院一共建設7個省市級臨床重點專科,建成臨床服務“五大中心”。組建城區慢病管理中心,下沉22個慢性病種,縣級醫院慢病門診人次下降了61%,逐步推動慢病管理有序回歸基層。
四是堅持責任共擔,激勵共享“一體化”
統一規范基層醫療機構編外人員基本工資、社保繳費、住房公積金執行標準,解決各成員單位編外人員薪酬標準不一致等相關問題;把醫保基金按人頭打包給總醫院統籌使用,實現了醫保基金連續4年結余,醫共體各成員單位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進一步強化。
在激發基層醫療衛生人才隊伍活力、提升他們服務能力和積極性方面,新平縣緊緊圍繞績效改革這個核心和關鍵,建立“公益一類保障與公益二類激勵相結合”的運行機制,基層就診率、基層出院人次占比較2020年分別提高了12個和17個百分點,基層能開展的手術種類增加,手術量也有較大提升,更加方便了群眾就近看病就醫。
一是政策保障“強支撐”。增加財政投入保障,每年由縣財政撥付安排200萬元設立衛生人才發展專項資金。落實醫療衛生機構編制總量管理,縣域醫共體編制實現總量核準,動態調整。在醫共體內各成員單位間統籌可以調配使用。出臺基層績效工資分配政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療、醫療業務盈余的80%可以用于考核發放增量績效工資,年人均增量績效工資較改革之前有比較大的提高。
二是推進下沉“實打實”。建立下沉基層專家履職考核結果與幫扶成效捆綁,職稱晉升與下沉實效捆綁,基層分院績效工資分配與總醫院對分院的考核結果捆綁等相應工作考核機制。
三是抓實考核“重激勵”。制定“一院一策”績效分配方案,突出對基層門急診人次占比、出院人次占比、手術量增幅等重點指標考核評價。設立中西醫聯合診療獎勵、重點專科建設獎勵等單項獎勵,引導臨床科室強化多學科合作、深化中西醫協同,不斷提升服務水平。
轉載僅作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