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西藏傳統游藝競技,不僅能強健體魄,娛樂身心,更是藏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展現了高原民族的智慧、勇氣和堅韌品格。了解西藏的游藝競技,就是理解這片土地獨特文化魅力的一扇窗口。
工布響箭比賽現場。記者 謝筱純 攝
群眾身著節日盛裝,展示非遺工布響箭風采。記者 謝筱純 攝
工布響箭:
飛箭離弦 聲動高原
記者 劉楓 王珊 謝筱純
握弓、抬臂、拉弓,把弓拉到最滿,瞄準目標,松手,伴著清晰洪亮的“咻”的一聲,眨眼間,箭矢飛出,正中紅色靶心。
在林芝,工布響箭是家喻戶曉的傳統競技體育項目。
2024年9月29日,“千人工布響箭齊發”——吉尼斯世界紀錄評選活動在林芝市巴宜區舉行,300名選手同臺比拼,創下了“最大規模工布響箭錦標賽”的吉尼斯世界紀錄。這一傳承千年的西藏體育項目,散發出了新的光芒。
工布響箭究竟有何魅力?這還要從它的獨特形制、文化內涵和廣泛的群眾基礎說起。
響箭在射出時,常常帶有一串尖厲的鳴哨聲,很有特色。因此,工布響箭在藏語中也叫作“畢秀”,意為“尖嘯的聲音”。
之所以能夠發出這樣的聲音,關鍵在于它有著與眾不同的箭頭。工布響箭的箭頭不是尖頭,而是一個頂部呈方形、尾部為圓錐形的空心木質箭頭,四面鉆孔。離弦之后,箭體高速飛出,空氣穿過孔洞,相互摩擦,由此發出尖銳的哨聲。
會吹哨子的弓箭,這是工布響箭的主要特點之一,也是它能夠給人帶來更多樂趣和興奮感的重要原因。
“畢秀”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巴魯說:“‘畢秀’的制作工藝很有講究,用在林芝生長的五角楓、高山櫟、高山柳制作是最好的。這3種木材本身帶有花紋,質地堅硬,既美觀,又不容易損壞。”
工布響箭的特色不僅在箭頭,也在靶子。
在射箭比賽中,靶子通常設在距離射手38米左右的地方,由靶圍和靶環構成。靶圍藏語稱作“夏巴”,即指鹿皮,古時候通常由鹿皮、牦牛皮等制作,現在一般是由繪有精美藏式圖案的布幔充當,用來阻擋偏出靶心的箭。
靶環是由黑白紅三色皮革制作的可活動圓環。外環為黑色,用來固定,中間環、內環分為白色和紅色,被箭射中時,會自行脫落。
工布響箭據傳已經有超過1500年的歷史,是工布地區(主要是現在林芝市的巴宜區、工布江達縣、米林市一帶)藏族先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發明創造出來的。在古代,響箭主要用來在野外作戰時傳遞信息。經過千百年的流傳、演變,逐漸成為集競技、娛樂、表演、展示藏民族文化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傳統體育項目。
射響箭的習俗還應運而生出一種獨具工布藏族特色的舞蹈——工布箭舞。工布箭舞距今已有1300年歷史,跳起來穩健有力、古樸大氣。隨著時間的推移,響箭和箭舞具有了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關系,二者總是同時出現。
每當有比賽時,農牧民群眾都會穿上盛裝,備好菜品和青稞酒,組成歌舞隊,跳起工布箭舞為箭手和觀眾舞蹈助興。而當箭手射中紅色靶心后,射手之間會擊掌相慶,共同呼喊“擦秀”,以示鼓勵。人們也會為箭手獻上哈達、倒上青稞酒,一起唱箭歌、跳箭舞。
現如今,工布響箭已經成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林芝各縣(市、區)廣泛流行,長盛不衰。在響箭文化傳承核心區的巴宜區等地,幾乎村村都有響箭場,男女老幼,人人都會射、人人都愛玩。每逢春節、藏歷新年、工布新年、林芝桃花節等重要時間節點,市、縣、鄉、村各級都會開展各種形式的響箭比賽或響箭體驗活動,深受喜愛。
截至2024年,林芝市已經連續舉辦9屆響箭比賽,成為自治區全民健身系列活動的比賽項目之一,登上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舞臺,不斷提升了工布響箭的知名度、影響力,促進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不僅如此,工布響箭的推廣和傳承,還給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現在,作為一項重要的非遺,工布響箭走進許多景區和農家樂,游客們都很有興趣,爭相體驗。這豐富了旅游的業態,增強了旅游的體驗感,給老百姓創造了更多收入?!卑汪斎缡钦f。
飛箭離弦,聲動高原。林芝的工布響箭,既是競技,也是習俗,更是文化,它早已融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為農牧民群眾和廣大游客帶來了歡樂和自豪。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