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豆瓣評分穩定在8.5,只有1%的觀眾給差評,超過86%的觀眾打出四星五星高分。票房目前向1億沖刺,最終落點有望超過《新·馴龍高手》,低于《碟中諜8》暫時位列年度第二。
這是一部幾乎所有場景都集中在F1賽場上的電影,也是一部純粹的賽車電影,甚至連英文片名都直接叫《F1:The Movie》,中文片名里爛俗的“狂飆飛車”不過是為了抓人眼球而已。
這類題材的電影正常來說受眾面窄、排片和票房很難起來,畢竟中國觀眾對好萊塢大片早就審美疲勞,漫威和DC的超英都賣不到好票房。《F1:狂飆飛車》能有不錯的票房和好口碑,完全是靠電影出色的品質撐起來。
電影呈現的三種爽感
用四個字形容這部電影,就是“爽就完了”,電影向極致的爽感努力,最大程度激發觀眾的腎上腺素,刺激的鏡頭令人頭暈目眩;同時又能讓人大量分泌內啡肽,看完心情愉悅。
總結來說,電影有三種爽感。
第一種是劇情和人設的爽感。《F1:狂飆飛車》里的賽車戲和劇情、人物有機結合。排名墊底、要被股東出售的車隊起死回生,擺爛多年的車手觸底反彈,還有年輕賽車手的熱血成長。無論是賽場上頑強拼搏的精神、60+大叔教育后起之秀,還是那句“為什么要回來”的反復叩問、由始至終傳遞出的對駕駛的熱愛,都有天然的爽感。布拉德·皮特是桑尼的不二之選,他總是笑嘻嘻的那張臉,太適合這個角色了,也給銀幕外的觀眾滿滿的情緒價值。
第二種爽感是賽場上的觀眾視角,看著場內F1賽車風馳電掣、你追我趕,摩擦出煙塵和火花,失控進入沙地時的驚魂一刻、賽車空中翻滾后的死里逃生,太刺激、太爽了!
第三種爽感來自車內視角。鏡頭在賽車上推拉搖移,無論是賽車手的正面特寫還是賽車手視角在賽場上飛馳,都有極強的沉浸感。其實視角的把握和轉換,《F1:狂飆飛車》沒有什么創新和特別,但凡有追車、賽車元素的電影都會這么拍,但為什么只有這部會有這么強的爽感呢?
甚至說嚴重一點,至少在當下,還沒有任何一位中國導演能拍出《F1:狂飆飛車》這樣的電影,這又是為什么?
沒有這樣的耐心和實力
拍《F1:狂飆飛車》這種品質的賽車電影,最困難的不是寫劇本、找演員,而是要先解決技術問題。
觀眾場外看賽車的視角很好解決,用跟拍車、用航拍飛機、在賽場外用大搖臂或者大吊車,國內拍追車的團隊都能游刃有余的完成。
當然,會有一個技術難點,F1賽車速度太快了,當時速跑到三百公里,跟拍車根本沒有辦法跟上,但這不是最大的技術門檻。
最大的技術門檻是車上的鏡頭要怎么拍。《F1:狂飆飛車》要上IMAX,對技術規格有很高要求,常規的GoPro或者單反相機,固然體積可以滿足,也不會影響駕駛安全,但技術指標達不到。
目前網上有很多錯誤的報道,都在強調電影將蘋果手機改裝后拍攝。事實上不是這樣,電影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將幾種專業攝影機改裝、重新研發,最終生產出了25臺全新的攝影機,用于電影拍攝。這部分的分享我會放在后續文章單獨說。
單說這份研發新設備的耐心和底氣,國產電影公司基本就沒有,制片人會覺得,讓你租最好的設備已經不錯了,你竟然要花重金讓廠家給你設計生產攝影機,還這么大量,你是瘋了嗎?
據外媒報道,《F1:狂飆飛車》的制作成本2億美金,折合人民幣超過14億,任何類型的電影,這樣的拍攝成本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不用說其他,僅僅是拍攝技術實現這一關,在國內就過不了,只會用其他替代方案,最終出來的作品,達不到《F1:狂飆飛車》這樣的品質。
沒有這樣成熟、完善的工業化流程
目前郭帆是最強調電影工業化的導演,去好萊塢參觀學習過之后,他的《流浪地球》系列明顯能感覺無論是敘事方式還是敘事效率,都在向好萊塢靠攏。
但看過《F1:狂飆飛車》,則會覺得這種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這部電影的拍攝可以說是不惜代價。為了拍出最好的效果,攝影部門把一輛F2賽車完全拆掉,在里面裝滿了攝影設備。要知道一輛能夠下賽道的賽車,大約價值幾百萬美元,這在國內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而且《F1:狂飆飛車》的拍攝更加復雜的是完全在各個真實的賽場里取景、邀請現役賽車手參與拍攝,時間的掌控、賽車場面的調度和拍攝,都異常復雜,背后是好萊塢成熟的電影制度支撐、完善的后勤保障,讓導演有求必應,才成就這樣一部電影。
反觀國產電影,不用說F1賽場,就連越野賽,《飛馳人生》系列兩部電影都沒能很好的呈現出來,只會用結尾的凌空飛車或二車合一這樣的特效來煽情罷了。
沒有一家電影公司有這樣的底氣
時至今日,國產電影越來越傾向于抓話題和抓演員,總是想著靠這兩點實現票房盈利,陳思誠打造的多部類型片,包括即將上映的《惡意》就是這樣。
我們的電影太依賴明星了,因為沒有片方愿意冒險虧錢。所以拿到項目,想要順利過會、拿到投資,就要看演員卡司。
而《F1:狂飆飛車》雖然也是布拉德·皮特主演,但這部電影顯然沒有依賴演員,而是靠電影自身品質征服觀眾。
我們沒有辦法投10億到一部電影里,因為輸不起。而“輸不起”的顧慮,是因為國產電影目前還只能依賴本國這一單一市場。
好萊塢電影銷往全球,更大的市場意味著更多的票房產出,這是他們總能幾億幾億美金投資電影的底氣。
以《F1:狂飆飛車》為例,目前中國票房還沒過億,折合美金才1000多萬。如果靠中國市場,或北美本土市場,片方要虧得底掉。但數據顯示,電影全球票房累計已經超過1.5億美金,電影就算投資2億,回本、盈利都不是問題。
悲觀點說,按照當下的電影市場形勢,再過十年、十五年,中國也沒有導演能拍出《F1:狂飆飛車》這樣品質的電影。等什么時候中國電影真的走出去,邁上國際更大的舞臺,才有可能把電影拍到這么極致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