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秋臣
我想看《F1:狂飆飛車》這部電影已經很久了。
本來想選IMAX廳的,結果周圍的影院幾乎都沒有給此片安排這個配置,而且更遠的地點時間又不合適,遂只能退而求其次去看了原版2D普通廳。
在我的認知里,這類作品屬于必須去電影院看的類型,重點和關鍵是視聽效果,故事可能都是其次。
賽車是本片絕對的核心內容,以至于文戲基本約等于游戲過程中的過渡劇情,完全是為了串聯一場場比賽才存在的。過程中有點像當初《飛馳人生》系列的觀感,但并不會感覺雷同,相似的劇情和安排大概就是賽車手們的共通之處吧。
沉浸感和真實性是最大看點,很多瞬間我都以為是自己在開車,太爽了。
最后一場比賽幾乎忘記了是在看電影,全程手心出汗,手指頭也緊緊摳在一起。
全片結束后,觀眾席里的小男生們甚至忍不住喊出了“我想開車”。
雖然講的是F1,但并沒有設置觀影門檻,不熟悉賽車的小伙伴也能看得很舒服,僅僅是會錯過一些真實車隊老板和車手的正片小彩蛋罷了。
由于從小便喜歡玩賽車游戲,情緒糟糕的時候也會以此來解壓,所以整部電影我看得很爽也很過癮,甚至通過此片想明白了為什么自己會對賽車游戲情有獨鐘,而且對名次的欲望那么強烈,原因除了競速的刺激和快感之外,還有討厭前面有其他車的感覺,《F1:狂飆飛車》側面講出了這個答案。
從賽車電影層面來評價,這部電影的質量很高,豆瓣8.5的分數已經說明了口碑和評價。只不過若以最專業的視角去深究,某些情節可能是站不住腳的(比如規則)。但這畢竟只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主角也是虛構的人物,雖然里面的內容參考了現實,可也必定會有所改變,放平心態以欣賞電影的角度去看就好,否則糾結起來只會焦慮和痛苦而已。
BGM是頂級的,搭配特定場景仿佛是在傾聽自己的心跳,每一下都沉重且有力。有一段印象特別深刻的背景音樂,是觀眾歡呼和引擎聲音交錯呈現,宛如一首振奮人心的交響曲,極妙。
我所在這一場有10多個人,男女比例大概在8:2的樣子,可見本片的男性觀眾顯然更多一些,目標是賽車。
但由于主演是布拉德·皮特(Brad Pitt),所以小部分女性觀眾也可以選擇大飽眼福,目標是帥哥。
男女通吃。
真的很難想象,布拉德·皮特竟然快要62歲了,大概是我們這代人父輩的年齡。雖然他臉上的皺紋清晰可見,電影也沒有刻意回避這些歲月的痕跡,但身材和狀態都是一級棒,讓人吞口水的那種程度,每分每秒都在散發著巨星氣質,相當帥氣。
我甚至覺得他現在比年輕時還要帥,那會兒真的太嫩了,沒有這么成熟的味道。
說真的,應該沒有女人能拒絕布拉德·皮特吧。
電影里有一處劇情講的是車隊保安把他認錯成了維修工,我還在想哪有這么帥的維修工。
從《碟中諜8:最終清算》到《F1:狂飆飛車》,從湯姆·克魯斯到布拉德·皮特,老一輩的電影人魅力依舊不減。
網上有個評價挺到位的,老了的法拉利還是法拉利。
影片里有一段媒體采訪的戲,記者提到男主有多段婚姻和眾多前女友,與演員本身經歷的重合度很高。大概是印象里布拉德·皮特就應該搭配安吉麗娜·朱莉(雖然倆人現實里已經打官司離婚且鬧了多年,女兒也都放棄父姓了),所以我主觀上并不喜歡這個女技術總監和桑尼的感情戲,選角也不合適。從最初的喝酒到逐漸熟悉后的深入接觸,以及玩牌后的激情之吻,似乎都只能感受到布拉德·皮特全身散發到爆表的荷爾蒙,甚至會在某些凝視鏡頭時腦海里對女性那一方自動換臉。
雖然凱瑞·康頓也是個很不錯的女演員,演技方面也經過了多個獎項的認可,但在這部電影里,她與角色并不適配。當然,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畢竟審美就是主觀的。
葉秋臣是坐到最后一秒徹底黑屏才離開的,這似乎是我的觀影儀式感,為了擁有某種難以形容的完整性。
片尾沒有彩蛋,不想看字幕和聽音樂的朋友們,可以不必再等了。
以下內容將涉及劇透,介意者慎入。
布拉德·皮特飾演的角色桑尼·海耶斯(Sonny Hayes)曾是F1賽場的潛力新秀,但因受重傷而退出,多年后成了一名自由職業的賽車手,靠收取每場的酬勞維持生活。
他不加入車隊,睡在自己的車上,冰水洗臉和泡澡,帶著腰部的舊傷輾轉各地去比賽,像一個到處打工的隱世高手。
夜晚,賽車,煙花。
仿佛只有在手握方向盤的時刻,桑尼才能找到內心久違的平靜和安全感。
不論外面的環境噪音有多么嘈雜,歡呼聲有多么熱烈,在桑尼的眼中只有自己和車才是唯一的。
影片有一個細節,表明了桑尼始終都缺少安全感。
在面對輸不起的對手時,他早就拿起了扳手準備隨時開干。
也許,桑尼曾經就想這樣結束自己的一生吧。
只要有他,有車,他在開車,足矣。
就在桑尼準備前往下一站時,魯本·塞萬提斯(Ruben Cervantes,哈維爾·巴登飾演)出現了。
桑尼曾經的隊友,現在極速巔峰車隊(APX)的老板。
魯本由于自己欠下了高額的債務,加上車隊排名一直墊底所以即將遭遇被賣的命運,于是求助于桑尼加入。
本來是有點破罐子破摔的心態,但沒想到桑尼的加入竟然給這支隊伍注入了新的活力。
車隊本來的頂梁柱是一個新秀天才,叫喬舒亞·皮爾斯(Joshua Pearce,由戴姆森·伊德瑞斯飾演)。
這個年輕人狂妄自大,不可一世,似乎把誰都不放在眼里。
桑尼出現后,喬舒亞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雖然電影的定位有爽片的標簽,但總體來講還是比較合理的,畢竟30年沒有開過F1賽車,所以剛剛上手時會有陌生感,加上桑尼的性格特點,測試環節就把車給撞了,但速度達標。
在這個行當,速度就是硬道理,達到標準就得服。
加入車隊后,就迎接了記者的采訪,把桑尼過去的婚姻和情感,連帶著他退出F1的經歷全展示出來了,以最精煉的方式。
桑尼的回答,每一句都很短,他在積攢憤怒。
F1對他而言既陌生又熟悉,幾乎與重新開始并無不同,但他卻早早已經來過了。
形容桑尼比喬舒亞更早的那句“Before you”相當傳神,尤其在喬舒亞當眾諷刺桑尼“老”之后,這是一句定基調的臺詞,盡管只是個小配角說出口的。
桑尼站在一眾年輕選手里,仿佛是布拉德·皮特站在如今的電影市場里。
這一刻,演員和角色如同靈魂契合般深度捆綁在一起。
在桑尼加入后,車隊總共還剩下9場比賽,開局并不順利,所有人是一盤散沙,千瘡百孔。
桑尼和喬舒亞互相不服,火藥味很重。
如此狀態下,自然拿不到什么好成績。
魯本說,現在的喬舒亞就像曾經的桑尼,但由于所處時代的不同,也僅僅是性格相似而已。
桑尼喜歡慢跑,喜歡把撲克牌放在口袋里,這是他賭徒的印章,也是始終展現其賭性的重要細節,專注做自己。
喬舒亞更依賴于設備,他堅持進行專業的體能訓練,并在經紀人的安排下與粉絲和贊助商互動,專注打造以自己為核心的品牌。
這里的對比并不是重點講人,而是在講時代的變遷,以及時代引發的代溝。
即便如此,他們依然有著共同點,就是對賽車的熱愛。
這場比賽下來,桑尼意識到了車隊的問題,就是車子的性能必須提升,若不調整的話根本贏不了。
這才有了桑尼和女技術總監的互動開始,但感情線真的沒必要,可能這也是暗藏的女性力量故事線吧,畢竟定位是F1首位女性技術總監。
車子沒問題了,接下來桑尼要做的就是調教團隊里的每個人,否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這賽沒法比。
正式比賽時,桑尼和隊內產生了分歧,他要求使用軟胎,但卻被強行換上了硬胎。
不給我換,我就不開。
那一刻我在影廳里差點笑出聲,就是給你弄到沒脾氣啊,看誰能硬過誰。
用軟硬胎對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很妙的安排。
在多場比賽里,桑尼各種耍詐,秀出了花樣技巧,這種策略也只有“Nothing to lose”的賭徒般駕駛風格才能有效執行。
桑尼瘋狂在規則的邊緣試探,利用諸多漏洞和鉆空子提升了車隊和車手排名。
他主要負責阻攔后面的車隊,畢竟F1是跑圈的,被扣圈的話雖然在名次上無望,可卻能為隊友掃清障礙。
相比于競速而言,維修區的速度也讓人驚訝,畢竟幾秒鐘就能拉開巨大的差距。
喬舒亞在桑尼和團隊的協助下,成功來到了第一梯隊。
但小伙子畢竟年輕,他被想贏的欲望沖昏了頭腦,沒有聽從桑尼說的話(直道超車),結果沖刺終點前連人帶車飛出了跑道。
桑尼一直喊“NO”,我也忍不住跟著一直喊“NO”,但“NO”是沒意義的,喬舒亞依然雙手重傷住院,桑尼也被喬媽指責。
過去,喬舒亞每次都將成績不理想和狀態不佳歸咎于隊內的其他人,覺得他們沒有制定好的策略,沒有做出更好的車,沒有在維修區最有效地更換輪胎和配件。
桑尼取代喬舒亞成為了隊內的核心車手后,一切都在改變。
喬舒亞在努力康復,桑尼在拼命去贏,不講理地贏。
過程中,團隊的人也選擇和他一起跑步,從當初只有桑尼單獨跑,到現在一群人共同跑。
碎片被黏在了一起,他們收獲了團結。
此時的喬舒亞歸隊,看到桑尼取代自己成了大家的精神力量,感到嫉妒和不滿,幼稚地毀掉了復出后的第一場比賽。
為了調和兩人的矛盾,女技術總監向桑尼和喬舒亞發出了邀請,當他們被問到多少歲失去了父親時,兩人異口同聲說了“13歲”。
那一刻,桑尼看著年輕的喬舒亞,仿佛看見了30年前的自己。
沒想到禍不單行,團隊內有叛徒將他們改良的新零件舉報了,所有人陷入低谷,桑尼也在比賽中忘記帶自己的幸運撲克牌,失去了獲勝的信心,出了意外。
魯本在這次桑尼受傷的契機下,發現了對方30年前就已經不能再碰賽車了。影院上映版本翻譯的中文字幕并不好,很多情緒都沒呈現出來,比如魯本那句“You are off the team”。
此處所有人才明白,為什么他的后背有疤痕,為什么他要泡冰水澡,為什么休息時也不離開車輛,為什么比完賽總是帶著痛苦面具躺下休息。
由于桑尼受傷,喬舒亞也在思考自己受傷那場比賽,并重新模擬了相同的場景。他發現本來早就可以獲得的勝利,因為自己的沖動和不成熟而丟失了。
桑尼并沒有錯,錯的是自己。
此刻,他才真正懂了桑尼。
喬舒亞曾經迷失了自己,在粉絲和資本之間忘記了熱愛的初衷,是桑尼撬開了那扇塵封已久的門,讓他能夠拋開一切的噪音,全心全意去開賽車。
于是在桑尼缺席的日子里,喬舒亞代替了他的位置,成為團隊的精神力量,并帶領大家一起跑步。
出院后,叛徒找到了桑尼,竟是魯本一直以來最信任的董事會成員,是個完全不懂賽車,但想利用賽車來斂財的人。
叛徒說希望桑尼加入自己,大家一起搞新車隊和搞大錢,所以才偽造了那些舉報材料。
桑尼嘴上答應,實際內心有了新的盤算。
最后一場比賽,終于來了。
有人希望贏,有人希望輸。
桑尼找了借口繼續為車隊效力,他走過來的鏡頭與第一天來時仿佛一模一樣,但眾人對他的依賴和期待值都不同了。
魯本擔心桑尼的身體,不肯讓老友上場,但對方堅定的眼神說服了他。
其實魯本是對的,桑尼在上場前就已經出現暈眩了,眼睛也沒辦法看清楚。
雖然身體狀態是迄今為止最差,但和喬舒亞以及整個團隊,都是最默契最合拍的時機。
在上場前,還專門用手機發給叛徒一個國際手勢。
比賽前期兩人利用不換胎的優勢領先,最后奇跡時刻又換上了所有車隊里唯一的備用胎。
桑尼本來想給喬舒亞爭取冠軍,但喬舒亞早已不再是過去那個自私狂妄的小子了,他明白桑尼等待這一刻,已經等了30年。
喬舒亞選擇和第一名同時撞出了跑道,桑尼從第三名躍升至首位。
最后那段路感覺真的好長,桑尼開車時就像在飛,我一直在找終點在哪里,心想著怎么還不到,生怕某一刻被超車了。
最終,桑尼獲得了冠軍。
那一刻,我真的哭了。
夜晚,賽車,煙花。
又是首尾呼應皆大歡喜的HAPPY ENDING,雖然故事比較傳統和老套,劇情安排也都是可預料的走向,但對于這個意料之中的結局,我仍然看得熱淚盈眶。
等待了30年的冠軍,桑尼終于拿到了。
沒有小人得志,有的是互相理解后的完美配合。
喬舒亞放棄了自己的勝利,讓桑尼拿到了夢寐以求的第一名。
就如電影開篇時的那場比賽一樣,獲得冠軍后的桑尼依然沒有在此駐足,也沒有觸摸獎杯,他把核心車手的位置還給了調教成功的喬舒亞。
而桑尼自己,仿佛就像中途順道來參加個F1比賽拿個冠軍而已,接下來又去參加各種車手招募了。
是的,桑尼又去挑戰新的速度和人生了。
他的人生沒有被定格在30年前,沒有被定格在30年后,這個男人永遠都在路上。
不羈,通透,瀟灑。
可能換一個演員,都很難駕馭如此具有經歷和滄桑感的人物,這個角色也只有布拉德·皮特能演。
賽車手們大概總會有點偏執,因為這份執念才能更好地帶領他們沖向終點。
可我們有時總會感慨自己老了,累了,追不動了。
旁人也會說,還瞎折騰什么勁兒呢?
但是,不瞎折騰還活個什么勁兒呢?
只要你想,一切都不晚。
永遠,在路上。
文/葉秋臣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葉秋臣)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抄襲必究—歡迎轉發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