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學習精益生產的開始時,首先要拜讀的當然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兩位研究教授的經典所撰:沃馬克(James Womack)與丹尼爾T瓊斯(Daniel T Jones)的著名經典著作《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這本書說明了精益生產的五個程序——價值、價值流、流動、拉動、完善)。這本書上的關于制造業的案例比較少,他們也把精益思想和方法慢慢推向服務業。
在看完這本書以后,我發現自己還是渴望更具體的制造業一線資訊,我就繼續往精益生產的前身——豐田生產系統研究。豐田生產系統出自豐田喜一郎、大野耐一 1985 年到日本研究精益生產系統之后,才寫出成稿精益生產。大野耐一還有許多著作內容,算是精益生產系統的第一手資料。
「像汽車生產這種綜合工業,最好把每個必需的零部件,非常準確地集中到裝配線上,工人每天只做必要的數量。」
——豐田喜一郎
大野耐一在他的書《豐田生產方式》提到,豐田生產系統的關鍵是及時生產(Just-in-Time,JIT),然后用自動化支持及時生產。及時生產是和 MRP 截然不同的生產排程方式,相對于 MRP 把物料需求整合,及時生產把物料需求按訂單分開,只在需要的時候才啟動生產。這樣的方式看起來最合理,事實上是充滿不可行的陷阱。
我持續研究已經徹底推動精益生產的企業,也看過不少的失敗案例。一個在電器制造行業任職的朋友說,他們推動兩年的及時生產都終告失敗。 也有一家工廠推動了半年的精益生產,但是顧問團隊只是教導 5S,老板決定不做了。
電子業當遇到的及時生產推動是把大量庫存放在供應工廠,中心廠庫存量就要供供應商送來;甚至在中心工廠的庫存,中心庫存采用手計算。更多廠在推動一到兩年的精益生產是以單元生產系統之后,依然有條多庫存和長交期,成本降低也不明顯。
我們發現導入豐田系統最大的問題,是部門自主性太低,很多內容部門內部的顧問與主管完全不理解,所以推到一半放棄。但當我問到他們推動精益的理由,他們也不知道推豐田系統的好處在哪里?他們也覺得很難說服主管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