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作家發文稱,自己的文章成為上海某初中期末考試的閱讀理解題,而自己卻做錯了,此事引起熱議。近日又有網友發帖稱,自己的一篇文章成為北京市房山區初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但自己答錯了一半。7月2日,發帖人、青年作家盧曉林告訴上游新聞(報料郵箱:baoliaosy@163.com)記者,自己做錯一半的原因,可能是閱讀材料有刪改,同時他覺得出題老師“太細致深入了”。北京市房山區教委中學教育科的工作人員表示,會與出題部門進行溝通。
盧曉林。 受訪者供圖
“我的文章入選期末語文考題,而我答錯了一半。”近日,有位網友發帖稱,意外發現自己發表于《中國青年作家報》的一篇散文,成為北京市房山區初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文章講述了小貓在我家的四次‘來去’,以及最后徹底消失的故事。原文4000多字,被刪減到了1600字,同時也修改了這篇文章的立意。”這位網友表示,總體來看,試題題目屬于中等難度,但有一半的題目他沒有做對。
7月2日,上游新聞記者聯系上發帖網友、青年作家盧曉林,他目前是黑龍江大學創意寫作專業的一名碩士生。上周他在一個網站中無意中發現自己的文章入選語文期末考試試題。盧曉林表示,文章《養貓記》是他在2024年夏天寫的,于2024年12月3日在《中國青年作家報》上發表。記者通過《中國青年作家報》電子版查詢發現,2024年12月3日該報的確刊登了散文《養貓記》。
上游新聞記者從盧曉林發出的圖片看到,北京市房山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語文試題的第七大題是現代文閱讀,閱讀材料為《貓來貓去》,閱讀材料末尾注明取材于盧曉林的文章。此閱讀題,設有18、19、20共3道題,其中,19題為表格填空題,共三個空,第一個空,需要按照要求找出文中句子;第二第三個空,為概括人物心理的描寫;20題為問答題:請結合文章內容,說說你對結尾段中劃線句的理解。
閱讀理解題(部分)。 網絡圖
盧曉林告訴上游新聞記者,在這三道題目中,他19題的第一個空做錯了,沒找對文中對應的句子。19題的第三個空他的答案是“同情”,但正確答案是“理解”。第20題他的答案跟正確答案相比,有一半的內容沒有想到。“第20題感覺出題老師太細致深入了,竟然能從原文中找出那么多對應,寫的時候我沒有想這么多。”
盧曉林認為,有些答案可以變通,可以有多種角度理解。不過,盧曉林也坦言,自己做錯一半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試題對原文進行了刪改。“刪改的內容,改變了文章的立意。這篇文章,本來是想表達的只是對小貓的懷念,考題卻延伸到了貓有獨立和自由的靈魂。”
針對此事,7月2日,上游新聞記者致電北京市房山區教委中學教育科反映相關情況,工作人員表示會了解情況,并與出題部門進行溝通。對正確答案和作者本人的理解為何會出現偏差的問題,這位工作人員解釋:“我們并不是出題的部門。出題人出于什么目的選用這個題材,想從選取的內容達成什么考試目的,具體情況需全面了解之后才能答復。”
上游新聞記者 楊四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