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學生反而最厭學,全面發展的孩子卻很悲慘。
這兩天我看到北大精神科醫生痛心疾首地分享了幾個數字,就特別想跟大家聊聊。北大新生中,34%的人厭惡學習,40.4%的人認為活著沒有意義。在大家眼中最優秀的孩子,很多都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一些優秀的博士生甚至三番五次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為什么呢?
這些孩子從小其實并不喜歡語文、數學、外語,也不喜歡彈鋼琴、拉小提琴,或者參加長跑短跑。他們可能只是擅長贏,覺得只有考了第一才能獲得贊揚和成就感。就這樣一路過關斬將考過來,可恐懼感卻更強了,因為好名次太容易失去,考試又考不完。最后一想到學習就焦慮,久而久之,對學習產生了厭惡。
當這些孩子快畢業的時候,前方沒有了考試關卡,一下子就找不到方向了。因為他們一直活在別人的期待里,沒有一天是為自己而活,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北大精神科醫生說,這可不是普通的抑郁癥,甚至藥物都沒效果,這是非常嚴重的心理障礙,叫做“空心病”。
他們外表看起來積極陽光,但內在生命力是空的,價值觀也缺失。可我們學校還常把這樣的人當作榜樣批量培養,美其名曰“優秀”,其實有點違背人性。
怎么讓有空心病的孩子變得充實呢?
在心理咨詢中,最大的挑戰就是糾正他們扭曲的價值觀。比如說,從小他們就被灌輸“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觀念,要是班里有個同學學得慢,影響班級進度,就想讓他退學;還覺得某個同學不能跟自己分到一組。這就是北大錢理群教授說的,我們培養出了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同學難道是敵人嗎?同學也是人生中重要的財富,是生命的鏈接呀。
還有,一定要給孩子留出空白時間,讓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這就是體驗生命。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總會有一些時刻,感覺自己陶醉其中,與事情融為一體。這種感覺就是活出了自我,也就是所謂的心流。人生命的意義就在于體驗自我,陶醉于人事物之中。要是我們用補習班把孩子的時間塞得滿滿當當,他們就沒有空隙去感受生命了。
所以說,教育中的“第10名現象”很有道理。最有出息的學生,往往不是成績最好的那幾個,而是班上處于中上游、大概第10名左右的學生。因為他們既沒有優秀生怕輸的負擔,也沒有差生的自卑心理,往往更自信,敢于嘗試新事物,在事業上反而更容易嶄露頭角。
作為一個真正健全的人,未必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熱愛和興趣,有優點也有缺點,有長板也有短板。一個完整的人,比所謂“優秀”的人更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