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察Richard
來源:職場管理知識
導語
在瑞士伯爾尼專利局的一間狹小辦公室里,一位年輕的職員正沉浸在深深的思考中,他就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從16歲起,他就一直在腦海中反復推演一個看似簡單卻深奧無比的問題:“如果一個人能以光速追趕一束光線,他會看到什么?” 這個問題,如同一顆種子,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驅使他不斷探索。
1905年,這個執著的追問終于結出了震撼世界的果實——狹義相對論。它不僅顛覆了牛頓力學統治了兩百多年的絕對時空觀,還重塑了人類對時間、空間、物質和能量的理解,為現代物理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石。愛因斯坦在給卡爾·西利格的信中寫道:“我沒有特別的天賦,我只有強烈的好奇心。” 正是這份對“光”之本性的不懈追問,點燃了顛覆經典物理學的革命之火。
愛因斯坦的“追光”之問,雖源自安靜的沉思,卻如永不熄滅的明燈,照亮了追問意識對于個體精神存在的核心價值。這種意識并非隨意的好奇,而是對既有認知、現象乃至權威的自覺審視、質疑與探索的內在驅動力。真正的追問,意味著對‘顯而易見’的警惕,是思想穿透表象、逼近真實的持續努力。
在生活的賽道上,高手與普通人猶如并馳的駿馬,看似同途,實則差距漸顯。而拉開這差距的關鍵因素之一,便是追問意識。高手之所以能脫穎而出,正是因為他們從不滿足于表面答案,而是以追問為刃,持續剖析問題的本質,向著更深層次的認知不斷掘進。
普通人遇事常停留在初淺認知,碰到問題僅解決眼前困境便止步不前。例如,工作中文件出錯,普通人多是簡單修正,未深究根源。但高手不同,他們會追問錯誤為何反復出現,是流程缺陷、技能不足,還是溝通不暢。這般追問,直擊問題內核,讓解決方案更精準有效。
學習新技能時,普通人按部就班,高手卻不斷追問各知識點間的關聯,主動構建知識體系。這使他們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迅速掌握技能并創新運用。生活中,普通人常被慣性思維束縛,高手卻以追問突破認知邊界,打破常規,挖掘更多可能。正是這種對未知永不滿足的追尋,推動高手不斷成長,跨越平庸,攀向卓越之巔。
當我們滿足于現成答案,放棄對生活、對世界的探詢,便是在不知不覺中放棄了成長的機會。
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培養這種至關重要的“追問意識”。
1
培養追問意識的三大法則
培養追問意識并非天賦,而是可訓練的思維習慣。它要求我們將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索,將思維惰性轉化為認知韌性。以下是培養追問意識的三條黃金法則:
01/03
法則 1:遇事先問“真的嗎?為什么?”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海量的信息。然而,大腦的“認知惰性”往往會讓我們傾向于快速接受表面信息,而不去深究其真實性和背后的邏輯。正如認知心理學家基思·斯坦諾維奇所指出的那樣,人類的認知系統存在一種“雙加工”機制:快速的直覺系統和緩慢的理性系統。我們常常依賴直覺系統做出判斷,而忽略了理性系統的深入分析,這很容易導致偏見和誤判。
因此,遇事先問“真的嗎?為什么?”是激活理性思考系統、穿透表象的重要方法。這種追問意識不僅能幫助我們辨別信息的真偽,還能讓我們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質,從而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怎么做:
聽到任何說法、看到任何現象,別急著點頭。立刻啟動兩連問:
“這是真的/可靠的嗎?”
檢查信息的來源:是親身經歷、權威數據,還是道聽途說?
培養質疑的習慣:每當聽到一個觀點或看到一個現象時,不要急于接受,而是先在心里打一個問號。這種質疑的習慣可以讓我們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表面信息所迷惑。
學會查證信息:對于任何信息,尤其是那些看似重要或影響決策的信息,要學會查證其來源。權威的數據、專業的研究、可靠的新聞媒體等都是值得信賴的信息來源。而那些未經證實的傳聞或小道消息,則需要格外小心。
例如:朋友說“XX牌手機最好用!”
追問:“你用過多款對比過嗎?具體好在哪方面?(續航?系統?)”
通過這樣的追問,我們可以避免盲目接受他人的觀點,而是通過自己的分析來判斷信息的可靠性。
“背后的原因/邏輯是什么?”
深挖根源:是表面原因,還是更深層的驅動因素?
深入分析邏輯:當我們對某個觀點表示懷疑時,要進一步分析其背后的邏輯。這需要我們運用批判性思維,從多個角度審視問題,找出可能存在的漏洞或不合理之處。
多角度思考:不要局限于一種觀點或解釋,而是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事物的本質,避免陷入片面的思維陷阱。
例如:同事報告“銷售額下降是因為競爭對手降價了”
追問:“數據對比顯示對方降價幅度和我們的下降時間點吻合嗎?客戶調研中有多少比例提到價格是主因?”
這樣的追問能幫助我們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現象上。
02/03
法則 2:挑戰你的“想當然”
我們常常會陷入一種思維定式,即“想當然”。這種思維模式讓我們不假思索地接受某些觀點或習慣做法,而忽略了對它們的質疑和驗證。正如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所指出的那樣,科學的進步依賴于“可證偽性”思維,即任何觀點都必須能夠被檢驗和反駁。這種思維方式不僅能幫助我們避免盲目接受錯誤的觀點,還能推動我們不斷探索和創新。
此外,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與慢》中提到,人類的認知系統存在兩種思維方式:快速的直覺系統(系統1)和緩慢的理性系統(系統2)。我們往往依賴直覺系統做出判斷,而忽略了理性系統的深入分析,這很容易導致“確認偏誤”(只關注支持自己想法的信息)。因此,挑戰“想當然”不僅能幫助我們克服這種偏誤,還能提升我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怎么做:
找出核心假設
每隔一段時間,對自己的觀點和習慣做法進行反思。列出自己深信不疑的觀點,逐一分析其核心假設:
“我堅持這個觀點,最依賴的那個前提假設是什么?”
“這個假設是否經過驗證?是否有其他可能的解釋?”
“這個假設是否基于個人經驗或普遍認知?是否有例外情況?”
例如:每月末回顧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決策,找出可能存在的“想當然”觀點。例如,“客戶一定需要這個功能”,這個假設是否經過驗證?是否有其他可能的解釋?是否有例外情況?
主動找反例
不要局限于自己的社交圈子或熟悉的領域,而是廣泛地查閱資料、咨詢專家、與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我們可以問:
“有沒有不符合這個假設的例子?”
“反對的人會怎么說?”
“這個假設在其他情境下是否成立?”
例如:如果你認為“早起才能成功”,可以去研究那些通過創新或合作取得成功的人的故事,尋找反例。例如,許多成功者并非早起者,而是善于利用時間的人。通過這些反例,思考成功的關鍵是否更在于效率而非時間點。
小步驗證
設計簡單、低成本的測試來驗證假設。這些測試可以是在線調查、小規模實驗或簡單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問:
“如何設計一個快速、低成本的小測試來檢驗我的假設?”
“這個測試是否能夠提供明確的反饋?”
“測試結果是否支持或反駁了我的假設?”
例如:如果你認為“用戶不喜歡長文章”,可以設計一個A/B測試,比較不同長度文章的閱讀量和用戶反饋。通過數據分析發現,某些深度內容的跳出率較低,用戶更愿意閱讀有深度、有干貨的文章,而不是僅僅關注文章的長度。
03/03
法則 3:主動擁抱“不同聲音”
在信息時代,我們很容易陷入“信息繭房”和“回聲室效應”,只接觸與自己觀點相似的信息,而忽略不同的聲音。這種現象不僅限制了我們的視野,還削弱了我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社會學家凱斯·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中指出,這種現象會導致群體極化,即人們在信息同質化的環境中,觀點會變得更加極端和單一。因此,主動擁抱“不同聲音”不僅能打破這種局限,還能利用“認知多樣性”提升個人和團隊的創新力與問題解決能力。
怎么做:
找“外行”問傻問題
新手或外行人的“為什么這個要這樣?”往往能戳破行業思維定式。這種“初學者思維”(Beginner's Mind)能夠幫助我們從新的角度看待問題,避免陷入固有的思維模式。
方法如下:
主動交流:定期與行業新手或外行人交流,提出看似簡單但可能引發深思的問題。
傾聽反饋: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不要急于反駁,而是思考這些意見背后可能隱藏的洞見。
例如:在討論城市交通問題時,聽聽外賣騎手對路況的真實感受。他們每天在城市中穿梭,對交通問題有最直觀的體驗。例如,外賣騎手可能會指出某些路口的紅綠燈設置不合理,導致頻繁擁堵,而這是專業人士可能忽視的細節。
聽“對手”講真心話
真誠地了解批評者或利益對立方的理由和依據,即使不認同。這種做法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不同的觀點,還能讓我們在反駁中完善自己的觀點。
方法如下:
主動接觸:主動與批評者或利益對立方交流,安排面對面的會議或電話訪談。
開放心態:以開放的心態傾聽他們的意見,記錄下他們的觀點和理由。
分析合理性:分析這些意見的合理性,找出其中的合理成分,即使不完全認同,也要思考如何改進自己的觀點。
例如:在設計新產品時,邀請客服人員(常聽用戶抱怨)提意見。他們直接面對用戶,了解用戶的需求和不滿,能提供寶貴的反饋。例如,客服人員可能會指出產品某個功能的操作過于復雜,用戶經常投訴,這促使團隊重新設計該功能,提升用戶體驗。
跨領域找靈感
看看其他行業/學科的人如何解決類似問題,問:“他們的思路能借用嗎?”這種跨領域的思考方式能夠激發創新,幫助我們找到新的解決方案。
方法如下:
廣泛閱讀:定期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和文章,關注行業外的最新動態和創新實踐。
參加研討會:參加跨行業的研討會和論壇,與不同背景的人交流,了解他們的經驗和方法。
借鑒應用:思考這些方法是否可以應用到自己的領域,進行小規模的實驗和驗證。
例如:研究游戲行業如何設計用戶激勵機制,并將其應用到教育產品中。游戲行業在用戶激勵方面有豐富的經驗,例如通過積分、徽章、排行榜等方式提高用戶參與度。將這些機制引入教育產品,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
2
培養追問意識的三大法則
“追問意識”的本質是對生命可能性的不竭勘探——當我們停止追問,便默認了認知邊界。
我們要懂得:
法則 1:遇事先問“真的嗎?為什么?”
這是穿透表象、激活理性思考的起點。面對任何說法或現象,不要急于接受,而是先質疑。
法則 2:挑戰你的“想當然”
克服“確認偏誤”,避免只關注支持自己想法的信息。培養“可證偽性”思維,讓觀點經得起檢驗。
法則 3:主動擁抱“不同聲音”
打破“信息繭房”和“回聲室效應”,利用“認知多樣性”提升創新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掌握這三條法則,追問意識就從抽象概念變成了你工作和生活中強大的思維工具。
它能幫你更清醒地看透問題本質,更獨立地做出判斷,最終成為更明智的決策者和更有創造力的行動者。
記住愛因斯坦的提醒:“真正的問題不在于找不到答案,而在于停止提問。” 保持追問,就是保持成長。
Photo by Brooke Cagle on Unsplash
c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