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將變得毫無意義。
這句話出自莫言之口。當然,莫言說這話并不是因為被 AI 刺激,擔心 AI 搶他的飯碗。確實,AI 現(xiàn)在太強大了,能淘汰一大批平庸的寫作者,也能 “制造” 出一堆同樣平庸的文字 —— 但沒有溫度、缺乏人生體驗和磨難的文字,根本成不了傳世之作。
莫言真正想表達的是文學的批判性:要是文學沒了批判功能,就只能淪為純粹的消遣。
這幾年針對莫言的批評,其實演變成了對文學本身的質疑。大概因為莫言拿了外國獎,讓不少愛國的人心里不舒服。他們覺得莫言的作品 “暴露” 了中國社會曾經(jīng)的貧窮、饑餓,還有假惡丑這些事,好像戳到了很多人的玻璃心。但要是非得這么較真,那所有文學都成了 “造謠”—— 因為文學本來就不要求事件必須真實,那是新聞聯(lián)播干的事。文學的真實,是情感邏輯的真實,是人性本質的真實,當然也包括大時代背景的真實。要是連這個都搞不懂,別說寫小說了,最好也別去看小說,不管是誰的作品。
至于歷史背景的真實,我選擇相信莫言。
他不存在向評審團獻媚的動機。因為他寫作的時候,腦子里壓根不會想著拿諾獎的事兒,多半連想都不敢想。再說國內有那么多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者,比如陳忠實這樣的實力派。相比之下,村上春樹的作品可讀性更強,讀起來流暢舒服。莫言寫作時沒想那么多,不過是沉浸在自己生活過的環(huán)境里罷了。要是覺得《蛙》是什么陰謀,那也太高看文學家了。
有人問他為啥把農村寫得那么窮,這得怪時代。很多經(jīng)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不認同莫言,不是覺得他編造內容,而是覺得 “家丑不可外揚”。但說實話,真實的場景比小說里寫的殘酷一百倍、一萬倍,只有親身經(jīng)歷過的人才懂。
好在歷史應該不會重演了。但要是連這些都不讓寫,文學真的就沒意義了。按政治標準寫的小說,一本都傳不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