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句話,深有感觸:人到中年,越是清醒,朋友越少。
年輕時的我們,總是希望能擁有一個好人緣。
但其實,很多交往只是流于表面,是需要靠你不斷改變自身性格喜好才能得以維系的關系。
如今到了一定年紀,終于明白,凡是讓人感覺費力的相處,都是錯的。
我們得學會用離開的方式善待自己。
與其改變,不如舍棄;與其為不合適的費心,不如用心選合適的。
01
自媒體博主@七七曾分享過一段經歷。
她在傳媒公司上班時,和同部門的一位女生因為私下走得比較近,成了朋友。
后來對方得知她一個人住著一套房子,便以自己的房子租期到了為由,提出想搬來和她合租。
七七雖習慣了獨居,但出于對彼此交情的考慮,還是同意了。
不承想,這一點頭,便成為她痛苦生活的開始。
她素來愛干凈,朋友則相反,動不動就愛亂丟垃圾,還經常把隔夜的碗筷直接堆放在廚房。
面對這些問題,七七提出過意見,但朋友總是不當一回事。
為了避免發生爭吵,她便只好一再選擇忍耐,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來配合對方。
到后來,朋友的態度竟變得越來越過分。
一次,部門接到一個緊急項目,領導在會上問有誰愿意主動接手。
朋友為了表現,當場舉手表示愿和七七一起承接,理由是她們住一起,加班時可以互相照應。
可到了真要加班的時候,朋友跑得比誰都快,還美其名曰告訴她,這是相信她的工作能力。
面對堆積如山的文件,七七說自己當時真的體會到了,什么叫心灰意冷。
人在關系中容易陷入一種誤區:
覺得只要能化解矛盾,那暫時放下自己的立場和需求就是值得的。卻不知,從你選擇將他人感受置頂的那一刻起,就意味關系失衡的開始。
而低位者改變再多,付出再多,也只會成為眼中高位者理所當然的存在。
莫言在年輕時,很注重對同學關系的維護。
有次,莫言組了個飯局,請幾個同學吃烤鴨。
看到大家都酒足飯飽了,桌上還剩著很多菜,不忍浪費糧食的莫言便多吃了幾口。
結果被一位同學看到后,就借機嘲笑他太小家子氣,非把那點錢吃回去不可。
之后,再和同學們在一起聚餐時,莫言都是小心翼翼,時刻提醒自己要注意形象。
可很快,他又聽到有人在議論,說他假模假樣的,故意只用門牙吃飯。
自此,莫言終于明白,在不對等的關系里,無論自己怎么改,都是徒勞。
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偶爾遷就別人是包容,一直遷就必便是愚蠢。
當相處遇到分歧時,在不影響自身原則的情況下,適當做出一些讓步,當然無妨。
怕就怕,你總是習慣性收起個性,隱藏感受,那就等同于是在為了維系關系而“削掉自己”。
到最后,不僅換不來笑臉相迎,還會把自己活成廉價又辛苦的模樣。
02
作家劉瑜寫道:
“如果一個人需要你搭上很多精力才能留下,就已經注定不是能陪你到最后的緣分了?!?/p>
每個人都期待長久相伴的情誼,但真相卻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陪你一直走下去。
對于和自己三觀不一致、性格不合拍的人,正確的處理方式其實就一種,直接斷開就好。
就像日劇《風平浪靜的閑暇》中的女主大島凪。
有很長一段時間,為了能和身邊人打好關系,大島凪過得很不開心。
明明自己習慣節儉,但每天碰到同事約她一起外出吃飯,她還是會選擇改變原則答應。
明明性格靦腆不喜歡拍照,但每次被朋友拉著自拍,她還是會強迫自己打起僵硬的笑臉應對。
直到一次,她在無意間聽到同事們聊天,以她為話題,說著各種貶損取笑她的話。
那一瞬間,雖然感覺難過無比,但也讓她在痛苦中認清了真相。
之后她果斷辭了職,搬到鄉下居住。
在那里,她遵從自己真實的意愿生活,不僅找回了久違的輕松感,也遇到了真正喜歡她的人。
很認可這樣一句話:成年人之間,沒有誰對誰錯,只有適不適合。
很多時候,我們在關系中所感受到的不舒服,其實都是一種篩選標準。
是在提醒你,對方與你并不同頻,沒有強行磨合的必要。
我們需要做的,是盡早接受現實,然后順勢而為。
法國畫家埃米爾·左拉和保羅·塞尚結識于少年時期,曾是一對志趣相投的好友。
后來兩人走向了不同道路,左拉成了知名作家,而彼時塞尚還只是個苦苦堅持學藝的窮畫匠。
盡管塞尚十分努力,但在左拉看來,塞尚的堅持毫無意義。
在多次勸說塞尚棄畫從文無果后,左拉便在書中以其為原型,塑造了一個走投無路的畫家形象。
面對畢生知己對自己的誤解與否定,塞尚雖然很難過,卻不強求。
之后,他干脆終止了與左拉的往來,專注于潛心學畫,直到成為法國頂級的印象派繪畫大師。
成熟的人都深知,走入任何一段關系的目的,都是為了能讓自己變得更好。
如果這段交情只能給你帶來消耗而沒有任何滋養的話,那便喪失了存在的意義。
不如就揮揮手,學會主動退場,及時止損。
漸漸地你就會領悟:與有些人的告別,并不是壞事,而是為了讓你的人生變得更開闊。
03
什么樣的關系,可以稱之為是優質的關系?
可能有人和我一樣,曾認為,好的關系必然得源于兩個人的全心投入,全力維系。
等到后來,經歷過很多關系帶來的桎梏后,才懂:
真正難能可貴的情誼,是做到彼此尊重與接納。
是允許別人做別人,也允許自己做自己,能互相扶持,卻互不勉強。
臺灣主持人陳文茜為人理性,一直以來,都把愛情視作是不可靠的存在。
但她的好友白先勇卻相反,作為一名作家,他對研究中國式傳統愛情充滿了熱忱。
后來,由他主持制作的《牡丹亭》,以演繹穿越生死的愛情故事轟動兩岸三地。
一時間,白先勇的才華引發了廣泛贊譽。
但作為好友,陳文茜卻從不參與該話題的討論,也沒有因此而表達出對白先勇的賞識。
為此,不少人開始對她和白先勇的友情提出質疑,覺得她這是心存妒意。
關鍵時候,是白先勇主動站出來,向身邊人解釋了陳文茜的想法和立場。
對白先勇給予自己的理解,陳文茜自然也十分感動。
經此一事,兩人的情誼也變得愈加篤定深厚。
真正走得長久的關系,不是有多親密無間,而是有足夠的自由度,從不讓彼此為難。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會說,永遠不要為了遷就誰而改變自己,更不要因此而擔心關系的破裂。
人與人之間,同氣相求,同聲相應。
會和你走散的,都是不對的人,真正適合你的人,只需要你忠于做自己就足矣。
哲學家李澤厚,在學者圈內向來算是一個特立獨行之人。
他不通人情世故,不喜熱鬧,晚年旅居美國后,每次回國都為自己定了一條“三不”原則:
可以吃飯不可以開會;可以座談不可以講演;可以采訪、照相,不可以上電視。
平時與人交往,他寡言少語,一旦涉及原則性觀點又寸步不讓,即使對再熟的人也不留情面。
但如此有個性的李澤厚,身邊卻不缺堅定認可支持他的人。
特別是他和學者劉綱紀的友情,更是一直為人所稱道。
兩人繼大學同窗之后,一路攜手合作撰寫美學著作,為彼此贏得了“北李南劉”的佳號。
這正應了一句話:靠費心迎合得來的交情只是一時的,用人格魅力吸引來的情誼才是一世的。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
豐富自己,永遠比取悅他人更有力量。
你若活出真實無畏的姿態,自會遇到鐘情于你本真的人,與你同心同頻,相知相惜。
很認可這樣一句話:
走近一個人的時候,要慢一點,好看清真心;離一個人的時候,要快一點,好放過自己。
人到中年,自我成全與保護最好的方式,莫過于修煉篩選關系的智慧。
遇到不舒服的交往,就及時抽身;碰到不值得的情誼,就適時遠離。
要相信,你永遠是獨一無二的你。
往后余生,你無需妥協,更不必改變什么,只需要好好做自己,和能讓你笑的人在一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