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穎校長與學生在清華附中)(在清瀾山學校,辛校帶領學生們走出教室,感受不一樣的課堂)(稻香湖學校課程體系)(清香四大特色課程)(稻香湖學校沖浪館和化石博物館)(稻香湖學校師生在水木劇場同臺獻藝,共譜音樂華章)(組織教師代表團赴美國波士頓開展教育交流與學習)
“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唯一能確定的,就是未來的不確定性。”這是辛穎校長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她的話語中有鋒芒,也有溫度。鋒芒,來自她在清華附中體系三十年如一日的實干積累;溫度,則來自她始終將“每一個孩子的熱愛”置于教育中心的信念堅持。
從清華附中主力教師到德育主任,從清華上地學校的改革者,到華為和清華附中聯合創辦的清瀾山學校創校校長,再到如今執掌稻香湖學校,她的教育旅程跨越南北,也穿越體制與邊界。每一步都走得沉穩篤定,但從不按部就班。
01 定義特色,夯實學術:一位教育拓荒者的“創”與“守”
回望清瀾山學校的創校歲月,是她教育生涯中最“熱血”的四年。在那片還帶著泥土氣息的東莞松山湖,她帶領團隊在一片空白中拔地而起一所面向未來的國際化學校:既有“華為家長搶著把孩子送來”的實力,也有“孩子從山谷走到海邊”的課程體驗。這所“創校樣板”背后,是她“親自踩線、親自定方案、親自找老師”的篤定與果敢。
而現在,北京稻香湖學校,是她的“收官之作”。這所由清華附中創辦、海淀區政府鼎力支持的十二年一貫制國際化學校,占地145畝,融合了民辦國際學校、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與國際化幼兒園三種辦學資質。
在她看來,“創校靠特色,守校靠學術”。在清瀾山,她定義了特色;在稻香湖,她則更關注學校的根基: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學生發展的持續性、教育公平的個性化表達。
辛穎校長表示,她想要做的是一所面向未來的學校,而不是被焦慮包裹的學校。
02 “給孩子適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在辛穎校長看來,教育的公平不是讓所有孩子走同一條路,而是讓每個孩子走在適合自己的路上。“如果一個六歲半的孩子藍思閱讀已達1100分,他就不該從‘人、口、手’開始。”她始終強調:教育的核心,是為差異賦能。
基于這一理念,稻香湖學校圍繞學生的興趣與潛能,構建了科學、藝術、音樂和體育四大方向的個性化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科學創新人才培養項目(SIP)涵蓋六大領域,強調探究式與項目化學習,支持學生參與如 iGEM 國際競賽等高水平科研實踐。
音樂創新人才培養項目(MIP)融匯專業教學與多樣舞臺展示,從合唱、器樂到原創音樂創作,校園內定期舉辦音樂節與演出,激發學生用聲音講述自己的故事。
藝術創新人才培養項目(ADP):融合國際知名大學倡導的創新教育方法,激發學生的藝術創造力。
PEP“π”體育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則開設三十余項運動項目,為體育愛好者和特長生提供全面成長支持。
在這里,學術不再是唯一通道,熱愛可以成為被看見、被托舉的力量。辛穎校長不止一次強調:“當一個孩子因為熱愛被肯定一次,這份自信就可能成為他一生的底氣,那種內心涌現的快樂,是今后抵御壓力的底氣和原動力。”
03 教育的智慧,也藏在資源配置里
教育需要資源,但資源的價值,不在于多與少,而在于如何被用得恰到好處、用出真正的育人溫度。
在辛穎校長看來,真正好的資源配置,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判斷力,是在有限條件中做出最貼合教育目標的選擇。
稻香湖的健身房設備,是她通過法院拍賣平臺以不到30萬元購入的;校內運營的咖啡館,是她大學師弟無償提供品牌與技術支持的成果;而沖浪教室等特色課程空間,則是在她親自談判、統籌下,與供應商達成“教育共建”的合作模式。
這些故事的背后,并不只是節省成本,更是一種教育者對“資源服務于人”的深刻理解。
“我不是為了省錢,而是想把錢花在真正能點燃學生的地方。”她說。
正因如此,在稻香湖,“創造性”不僅體現在課程里,也貫穿于校園每一個角落的營造中。一個功能教室的設計,一次跨界合作的促成,一項細節投入的優化,背后都是她和團隊在“怎樣更好支持學生成長”的目標下反復推敲的結果。
她堅信,教育不是靠堆砌資源取勝,而是靠智慧點亮可能。用心經營過的資源,才真正有了“教育性”。
04 點亮自己,照亮他人:構建以教師為核心的教育共同體
“教師要先成為有光的個體,只有自身充滿力量與熱情,才能真正點亮學生,激發他們的潛能。”
辛穎校長強調,現代教育不再提倡教師以犧牲自我為代價的奉獻,而是鼓勵教師保持自我成長與內心的光芒,成為能夠發光發熱、積極影響學生的榜樣和引路人。
在她的推動下,稻香湖構建起支持教師持續發展的機制:從新教師的沉浸式引導,到資深教師主導的教學研討和課題研究,再到跨校交流與學科論壇,旨在讓教師不斷豐富專業內涵,煥發教學熱情。她希望教師不僅能教得好,更能不斷深耕教學內容,精益求精,將每一節課都視作持續探索和完善的對象,而非機械重復。
正是在這種以教師自我價值和幸福感為基礎的教育共同體里,學生才能被真正托舉,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辛穎校長也特別重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任關系,主張“教師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他者”。在她看來,教育的根本不是控制學生行為,而是喚醒他們的成長意愿。
教育的本質,從來不是單向灌輸,而是人與人之間的點燃。辛穎校長希望稻香湖成為這樣的共同體:教師充滿光與熱,學生因此被照亮;學生在光中前行,也終將成為照亮他人的人。
05 最后一個校長職位,同一份教育初心
作為一位教育者的“最后一站”,稻香湖承載的不僅是經驗的積累,更是使命的完成。她說:“如果這是一場教育實驗,那我愿意把我能想到、能做到的全部教育理念都放進來。”
在她的帶領下,稻香湖學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從2020年開校僅一年,到2025年學生增長近十倍;多項國際認證、賽事成果與升學錄取不斷刷新;“探索和實現自身的可能性”的校訓,也越來越多地被學生內化為行動。
今年,稻香湖學校清香未來城校區也即將開學,這不僅是學校辦學格局的重要拓展,更是面向未來教育的一次全新出發。辛穎校長將親自帶領團隊開啟新的征程,這不僅是一個新校區,更是對教育理念再次實踐、升級與躍遷的機會。
如果說稻香湖的五年是根基的建立,那么未來城校區將是生長的加速器,是一所面向未來的學校在全新階段邁出的堅定一步。
辛穎校長構筑的教育世界,不是冷冰冰的分數競爭場,而是一個面向未來、回歸本心的教育共同體。
基礎教育三十年,她看盡教育變革、家庭焦慮與孩子的多樣可能。如今在稻香湖,她希望交出一份屬于未來的答卷——讓熱愛有支點,讓可能被看見。
她相信教育的美好,也愿為之奔赴一生。這,正是辛穎校長。
結語:擁抱不確定,點亮未來
在這個充滿變數和未知的時代,未來的模樣無從預料,但有一點始終不變——教育的核心在于發現與點亮每一個孩子的熱愛。正如辛穎校長所堅信的那樣,唯有擁抱不確定,尊重差異,讓孩子們在屬于自己的道路上勇敢前行,教育才能真正成為他們面對未來的底氣與力量。稻香湖學校所踐行的,是一條探索之路,更是一條回歸教育本質、以人為本的堅實之路。在這里,未來雖然不可預知,但每一個孩子的光芒,必將照亮前行的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