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起自民間,最早記載于元代醫(yī)家危亦林所著的《世醫(yī)得效方》,其他醫(yī)學典籍中對刮痧的原理和方法亦有詳細的記載,如《痧脹玉衡》曰:“刮痧法,背脊頸骨上下,又胸前脅肋兩背肩臂痧,用銅錢蘸香油刮之。”吳尚先《理瀹駢文》中載:“陽痧腹痛,莫妙以瓷調羹蘸香油刮背,蓋五臟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則邪氣隨降,病自松解。”
一、 何謂刮痧?
"刮痧"之名,直指其核心。"刮",即用特制的刮痧工具在體表進行反復刮拭的動作;"痧",則特指刮拭后皮膚下浮現(xiàn)出的那些紅色、紫紅色或暗青色的斑點、斑塊,甚至小出血點。古人觀察到這些現(xiàn)象,認為它們是體內"痧毒"或病邪被引至體表的標志,是排病反應。
二、刮痧有哪些作用?
刮痧的應用范圍廣泛,尤其在以下方面效果顯著:
1. 緩解疼痛:對頸肩腰背痛、肌肉勞損、關節(jié)疼痛、頭痛等效果尤佳,疏通局部經絡氣血瘀阻是其快速止痛的根本。
2. 清熱解表:在特定的穴位或沿著特定的經絡刮痧,能發(fā)散風寒、疏散風熱之邪,幫助退熱解表,從而改善感冒、中暑等病癥。
3. 舒筋活絡:緩解運動后肌肉酸痛、僵硬,改善慢性疲勞綜合征狀態(tài),恢復活力。
4. 增強免疫:刮痧可以促進體內循環(huán),幫助清除體內毒素和廢物、提高免疫力、預防流感等疾病的發(fā)生。
5. 調節(jié)陰陽:刮痧特定的手法及走行方向可以用于調和陰陽,進而可以改善臟腑功能、改善睡眠障礙等。
6. 活血化瘀:刮痧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使得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更加暢通,從而有效地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huán)不暢所引起的各種癥狀。
三、工具與介質:簡約而不簡單
刮痧工具:
* 傳統(tǒng)之選:邊緣光滑的銅錢、瓷湯勺、水牛角板(具清熱解毒涼血之功)。
* 現(xiàn)代常用:專用刮痧板(材質多樣,如水牛角、玉石、砭石、樹脂等),設計更符合人體工學,邊角弧度便于操作;玉石、砭石材質溫潤,被認為具有特殊的能量傳導性。
刮痧介質(潤滑劑):
* 常用選擇:專用刮痧油(含中藥成分如活血化瘀類)、刮痧乳、植物精油(如薄荷、薰衣草油稀釋后)、清水(應急),根據(jù)體質和需求(如驅寒或清熱)可選用不同功效的介質。
?? 注意:刮痧介質必不可少!保護皮膚,減少摩擦疼痛,輔助治療
四、刮痧操作:手法與部位
方向:通常遵循由上至下、由內向外、由近心端向遠心端(如手臂、腿部)的單向刮拭,背部沿脊柱(督脈)和兩側膀胱經向下刮。
角度:刮痧板與皮膚夾角一般為45度左右,用力均勻滲透。
力度:適中、均勻、持久,以受刮者感覺酸脹舒適或輕微疼痛(可耐受)為度,不強求出痧多少。體質虛弱者宜輕刮。
時間:每部位刮拭3-5分鐘左右,總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不超過20-30分鐘),避免過度消耗正氣。
手法:①直刮法:在病患肌膚上涂抹一定量的刮痧油或水,然后以刮痧板邊緣的直角部位,沿著肌肉紋理,以相對較大的力度向一個方向刮拭。②點刮法:用刮痧板的尖端,對于特定的穴位進行刮拭,以促進氣血流通。③彎刮法:用刮痧板的圓角部位沿著肌肉的曲線進行刮拭,以柔和的力度和頻率進行刮拭。
常用部位:頸肩背部、胸腹部(需謹慎,手法宜輕柔)、四肢。
五、刮痧后的注意事項
1. 保暖避風:刮痧后毛孔開放,需避風寒,4小時內不宜洗澡(尤其冷水澡)。
2. 及時補水:刮痧時會使人體皮膚毛孔打開,會導致一部分津液流失,刮后建議飲用適量溫開水,補充體內水分,促進身體代謝。
3. 注意觀察:在刮痧后局部皮膚可能會產生疼痛、破皮等情況,若疼痛逐漸緩解則無需治療,如果疼痛持續(xù)不緩解,則需及時到醫(yī)院就診。
刮痧的禁忌人群: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年老體弱、皮膚過敏、白血病、過敏性紫癜、血小板減少癥、癌癥、皮膚炎及皮膚上有傷口、疤痕的人,醉酒、過饑、過飽、過渴、過度疲勞者,以及孕婦、女性處于月經期,都不適合刮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