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市民向“新民幫儂忙”反映,2020年通車的閔浦三橋(昆陽路越江大橋),曾有一項“黃浦江大橋首創設計”:上下錯層,上層橋面通行機動車,下層“空中人非通道”供非機動車和行人過江;兩頭16部垂直電梯可將非機動車和行人直接“送”上空中,讓市民騎行或步行過江。然而,5年過去,在早晚高峰,電梯口非機動車排隊現象十分突出。
同時,幫忙君調查發現,通往空中人非通道沒有“第二種方式”。垂直電梯一堵,打亂了非機動車與機動車的“各行其道”,非機動車直闖閔浦三橋(上層)現象屢禁不絕,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上橋
垂直電梯 人車分離
幫忙君實地走訪閔浦三橋。采訪車沿浦衛公路由北向南,過江川路不久,道路提示分叉,左行將上坡駛上閔浦三橋,右行將進入地面輔道。采訪車沿輔道前行,沒駛出多遠就遇到“人非過橋 奉賢方向”的標識,提示機動車(特種車輛除外)禁止駛入。
“人非過橋 奉賢方向”的標識
幫忙君下車步行200多米后看到,大橋在黃浦江北岸這端,東西兩側各有兩幢高大的建筑“搭”著大橋,如同大橋的一對“耳罩”。走近建筑看到,這里就是垂直電梯的所在。此時,到達的非機動車(主要是電動自行車+少量自行車)并不多,騎手們待工作人員打開電梯門,便熟練地將車推入轎廂。幫忙君跟著進入,被工作人員“請”了出來,示意到旁邊去坐另一部電梯。幾名騎手將車陸續停好,大家一起走入旁邊的電梯。
大橋北端靠著兩棟建筑
工作人員指揮電動自行車排隊進入電梯
原來,這里實行的是人車分離制度,非機動車乘一部電梯,人員坐另一部。閔浦三橋在東西南北4個角位各有4部電梯(2車2人),都是單向的。這里4部電梯只供上行。
電梯內的按鈕顯示到達“5”之后,電梯停住,門開了。人們紛紛走出電梯,到旁邊另一部電梯內取車。取車后,一個轉彎,走上了通往對岸的空中人非通道。這條空中人非通道的地面,刷有非機動車和行人標志,就藏在閔浦三橋橋面之下,其天花板,就是主橋面。500多米后,對岸到了。人們按同樣的程序人車分離,分乘不同電梯到達地面。
從電梯內取車,也要排隊
空中人非通道
擁堵
高峰時段 排隊苦等
至此,非機動車排隊等候電梯,人車擁擠的場面并未出現,那么反向情況如何呢?
閔浦三橋橫跨于閔行區馬橋和奉賢莊行之間。據市民講述,大橋北端的閔行地區企業較多,而人員多居住在大橋南端的奉賢地區,每天早上,上班族形成的車隊,多集中在由南向北的大橋南端;晚高峰則相反。
早高峰大橋南端,非機動車排隊進入電梯
幫忙君來到閔浦三橋位于南端東側的4部電梯。隔著一段距離,就看到一溜電動自行車,在由金屬防護欄圍起的通道內,排著長隊。每當2部電梯到位,便有工作人員指揮電動自行車駛出隊伍,魚貫將車停入電梯,熄火,然后人員下車,改乘旁邊另一部電梯。一般只允許6輛電動自行車同時進入轎廂,余者仍在隊伍中等候。2部電梯升起后,另2部電梯到位,工作人員便示意另6輛電動自行車出列。
幫忙君統計了時間。6名騎手將電動自行車先后送入轎廂,需1分多鐘。然后騎手換乘其他電梯,約1分20秒后到達“5”后停下。一部電梯完成“直上直下”,執行第二波乘客所需時間一般在3分鐘至5分鐘。幫忙君觀察發現,地面排隊等候的非機動車,有時要等幾部電梯才能坐上電梯。
有市民拍攝下早高峰時段等電梯的情景,非機動車從電梯口,一直排到“人非過橋 奉賢方向”的標識處,這段路足有200米。
排隊排隊,都要排到“密集恐懼”了……
還有市民提到,在早高峰時段,等候30多分鐘是常有的事。
上下班至少要等半小時,電梯速度又特別慢。特別在下雨天,本來出行就不方便,坐電梯還要“人車分離”,整個人都要崩潰了。
早高峰時電梯外擁擠
直闖
騎車上橋 屢見不鮮
不少過江大橋(或隧道)是禁止非機動車駛入的,閔浦三橋有24小時垂直電梯和空中人非通道的“加持”,可滿足騎手過江需求,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各行其道,原可成為杜絕非機動車非法闖入橋面機動車道的范本。但可惜,鋌而走險者大有人在。
幫忙君乘坐采訪車在橋上行駛了一個來回。先是由北向南往奉賢,剛過橋面和輔道分叉口不久,就見到右側一輛電動自行車,貼著護墻和隔音板行駛,不時壓線,又不時侵入最右側的機動車道。轎車、卡車、貨車等緊貼著電動自行車接踵而過,讓人“看著都怕”。隨后,又有一輛犯險亂入的電動自行車映入眼簾。
采訪車再由南向北往閔行開,幫忙君在橋面上又目擊兩輛風馳電掣的電動自行車。而在網友攝錄的視頻中,大橋右側非機動車一輛接一輛“排隊上橋”。
沒有一輛機動車敢開上右側車道。
非機動車闖上閔浦三橋橋面機動車道
非機動車有路可走,為何要闖上橋面機動車道?市民李先生告訴幫忙君,閔行三橋在設計初期,就考慮到了人與非機動車通行過江的需求,主橋的整體式箱型主梁,采用了“錯層布置”設計,上層供機動車輛通行,雙向6車道;下層供行人和非機動車通行。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非機動車進入下層空中人非通道的方式,只有電梯(兩岸16部大型垂直電梯)這一個選擇,而未保留長引橋坡道的“第二方式”。
這一設計的初衷,是為了免除市民“爬”長引橋坡道的不便,但幫忙君走訪看到,這段爬坡距離實際并未省略。非機動車不管是由南向北,還是由北向南,駛上橋和走輔道的區別,僅僅在于上橋的路段是爬坡,去地面輔道的路段是平路。走平路是去坐電梯上橋,但有點“耗不起”,于是很多人寧愿爬坡冒險闖進機動車道。
改善
增設坡道 優化方案
市民的疑問主要集中在兩點:
■ 其一,垂直電梯有其優點,但與此同時,設計之初,為何不考慮同時保留長坡道接入空中人非通道呢?
■ 其二,電梯人車分離,人們多了停車+熄火+換乘的時間,通行效率不是大打折扣了嗎?
幫忙君聯系閔浦三橋項目管理部門了解到,閔浦三橋兩岸共設16部大型垂直電梯,供行人與非機動車直達下層橋面(空中人非通道)。針對市民希望增加引橋上坡的建議,上級主管部門已有相關設想,計劃在閔浦三橋出入口處,分別增設閔浦三橋非機動車越江坡道,形成市民過江的“更優解”。
而關于乘坐電梯時必須“人車分離”,主要目的是保障過江市民的人身安全,降低人非電梯運行過程中,電動自行車自燃導致人員傷亡的安全隱患。閔浦三橋項目管理部門表示,他們將充分考慮市民訴求,在運行階段不斷優化人車分離方案,如增加人非電梯智能管控系統、調整人非電梯運送模式等,進一步提高人非電梯的運能,從而為市民提供更優質的過江體驗。
對此,幫忙君將繼續關注。
幫儂忙工作室
策劃 | 錢俊毅
文字 | 陳浩
攝影 | 陳浩 網絡
編輯 | 錢俊毅 姚儲杰
編校 | 楊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