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峰會即將召開之際,日本首相石破茂和韓國總統李在明雙雙缺席會場,讓北約精心策劃的“亞太首秀”徹底冷場,更罕見的是以往“反華”的必備程序,竟然的無影無蹤,連中國二字都不敢再提及。
真正值得玩味的是德國總理默茨三周前還在柏林議會高聲要求中國“為俄烏沖突擔責”,轉眼間卻在閉門會議中帶頭反對涉華表述。
01 日韓退場的背后真相
北約自2022年邀請日韓參會以來,東京辦事處計劃被美方宣傳為“圍堵中國前沿哨所”,然而6月24日,韓國總統府突然發布通告:李在明需處理“國內事務與中東危機”,無法赴約,默契的是數小時后,日本這邊也宣布石破茂因“中東安全環境復雜”取消行程。
表面理由冠冕堂皇,背后卻是赤裸裸的經濟賬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5年數據顯示,日本若將軍費提至GDP的3.5%,需額外支付1344億美元,而該國國債已達GDP的260%,韓國青年失業率連續八個月突破8%,強行湊足5%軍費意味著從民生經費開刀。
更深層傷口來自貿易戰線,2023年尹錫悅高調出席北約峰會后,中國暫停對韓稀土出口,導致現代汽車產線癱瘓三周,如今韓國一季度對華出口激增23%,重新奪回最大貿易伙伴地位,李在明豈敢重蹈覆轍,而東京那邊也在忙于為訪華做準備。
而導致這些盟友紛紛轉向的是特朗普挑起來的貿易戰,峰會前48小時,白宮突然通知取消與日韓澳新的閉門會議,所謂“北約亞太化”淪為外交空談,當呂特試圖在聲明塞入“應對中國挑戰”段落時,臺下已無亞太國家捧場。
02 中國市場使得德國轉向
讓歐盟鷹派措手不及的當屬默茨的戲劇性變臉,6月初他還站在柏林議會咆哮,要求中國“為俄烏沖突承擔更多責任”,儼然要延續對華強硬路線,但北約閉門會議上,德國代表堅決反對涉華措辭,甚至不惜與東歐國家代表激烈爭論。
而這番變臉的背后是殘酷現實的驅使,2025年1月至5月,德國對華貿易逆差縮減18%,當呂特試圖復刻2024年斯托爾滕貝格“中國軍援俄羅斯”的指控時,默茨的幕僚直接亮出數據:德國汽車業31%利潤依賴中國市場。
中歐峰會的臨近迫使徹底封殺反華議題,中國外長七月訪歐行程已公布,馮德萊恩即將赴華談判投資協定,此時挑釁中國等于自毀經濟安全網,畢竟在中國第龐大市場面前,惹怒了中國,將會喪失大筆訂單。
而特朗普的軍費勒索加速了歐洲覺醒,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當眾拍桌拒絕5%軍費目標,堅持卡死2.1%上限,特朗普隨即威脅讓西班牙在貿易中“付出雙倍代價”,當美國的“保護費”要抽干社會福利金時,歐洲各國的轉向已經在默默盤算了。
03 美國軍費引發的北約內傷
海牙峰會唯一的“成果”藏在文字游戲里,聯合宣言第4條寫著“盟國承諾到2035年將GDP的5%投入防務”,巧妙避開“所有盟國”的表述,這個被《紐約時報》譏諷為“外交詐術”的措辭,實則是西班牙與呂特徹夜談判的妥協產物,既給特朗普面子,又給各國留后路,而“爸爸笑話”暴露了主仆關系的本色。
軍費鬧劇折射出戰略病灶,中方專家崔洪建指出根本矛盾:“特朗普視北約為交易場所,歐洲卻將其看作安全共同體,價值認知錯位必然催生無窮矛盾”,當特朗普公開宣稱美國不受5%軍費約束時,比利時議員苦笑:“原來我們湊份子給美國航母加油”。
北約聲明里消失的中國字眼,恰似歐洲用沉默完成的覺醒儀式,當默茨為寶馬生產線壓下反華提案,當李在明為貿易數據撕毀赴會機票,經濟邏輯終于碾過意識形態綁架,特朗普在記者會上炫耀5%軍費“勝利”時,也許還沒料到背后的盟友們正在為退場做準備。
北約這場大戲還在繼續,下一幕將會怎么演?
參考資料
北約峰會讓歐洲感受苦澀——環球時報2025-06-27
達成軍費共識?北約峰會宣言揭示美歐之間“貌合神離”——中國經濟網2025-06-27
美政府接連“催討”,西班牙公開拒絕,“5%軍費目標”攪動北約峰會——環球時報2025年6月24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