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視曝光的一段視頻錄像引得不少猜測,視頻里的事件是發生在2022年的中國殲-15與美軍F/A-18較量。
視頻中暴雨如子彈般砸向遼寧艦甲板,10級大風把6萬噸巨艦掀得傾斜超12度,四架掛著實彈的外軍戰機穿透雨幕直撲而來,在這種惡劣的情況下,面對美軍的屢屢挑釁,伴隨著一陣轟鳴聲,中國飛行員駕駛殲-15直沖天際,以強硬的態度逼退美軍。
殲-15和F/A-18孰強孰弱三年前已經給出了答案,如今三年過去了,二者實力會有什么變化?
惡劣天氣下殲-15出擊逼退美軍
2022年5月,遼寧艦航母編隊首次挺進西太平洋深藍水域,由遼寧艦、055型萬噸大驅“南昌艦”、054A型護衛艦及綜合補給艦組成的戰斗群剛展開訓練,然而美軍林肯號與里根號雙航母編隊立即從東、南兩個方向包抄而來。
林肯號搭載著12架F-35C隱形戰機和三個中隊F/A-18E/F“超級大黃蜂”,里根號則配備完整艦載機聯隊,形成壓倒性兵力優勢。
暴雨籠罩海域而挑釁也達到了高潮,美軍四架戰機突然抵近,模擬發射反艦導彈攻擊姿態,遼寧艦飛行指揮塔內警報長鳴,殲-15掛著實彈強行起飛。
在甲板傾斜12度、能見度不足兩公里的極限條件下,地勤人員捆著安全繩為戰機掛載霹靂-12導彈,升空后更采取驚險戰術,主動關閉機載雷達,依靠055艦和空警-600預警機的數據鏈引導,在暴雨中實施“盲眼獵殺”。
這場博弈持續11分鐘,殲-15從8000米高空俯沖追擊,將敵機一路逼至2000米低空,空氣密度增大導致戰機承受數倍載荷,失速風險劇增,美軍飛行員試圖將高度轉化為速度逃逸,卻被殲-15以滾筒機動封死退路,最終倉皇拋撒干擾彈撤離,返航時我軍飛行員那句“寸土不讓,寸海不丟”的無線電通報,為這擦汗那個對決畫上完美句號。
兩國戰機較量的背后是速度與電子的生死博弈
西方曾譏諷殲-15是“蘇-33的拙劣仿制品”,但實戰數據撕碎了偏見,殲-15憑借重型戰機底子碾壓對手,海平面時速1500公里,5000米高度飆至2000公里,比F/A-18E/F快30%-50%,即便是掛彈狀態仍保持2馬赫極速,而掛載導彈的“超級大黃蜂”在3000米以下根本無法突破音障。
速度優勢直接轉化為戰場殺機,高空纏斗中,殲-15的2.4馬赫極速使其更快搶占發射陣位,賦予霹靂-12導彈更遠有效射程、低空狗斗時,27.5噸全重配合三翼面設計,實現5.5G穩盤過彎,將44噸的F/A-18E/F甩出攻擊包線。
而美軍真正殺手锏在電子系統,F/A-18E/F裝備的AN/APG-79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達200公里,能同時跟蹤6個目標,合成孔徑模式對海探測距離超300公里,聯合頭盔顯示器讓飛行員扭頭發射導彈,而早期殲-15還在使用移植自殲-11B的機械掃描雷達。
但中國用體系作戰彌補單機差距,當殲-15關閉雷達實施靜默攻擊時,空警-600預警機與055艦雙波段雷達編織天網,數據鏈將目標信息實時傳輸至座艙顯示器,美軍飛行員直至被火控雷達鎖定才驚覺危險,這種“以體系對抗單機”的戰術徹底顛覆了游戲規則。
中國航母用實力重塑海洋規則
西太平洋這場交鋒恰似歷史輪回,三十年前劉華清將軍踮腳看美軍航母的酸楚,化作今日遼寧艦在雙航母夾擊中反沖鋒的底氣。
但真正的變革藏在后續鏡頭里,殲-15T已全面替換早期型號,遼寧艦甲板再也找不到老式殲-15身影,殲-35隱形戰機與空警-600預警機頻繁亮相,福建艦的艦載機體系已然成型。
而004型航母的輪廓更讓五角大樓失眠,衛星圖顯示其甲板寬度達83米,比美軍福特級寬5米,四條電磁彈射軌道故障率僅1/2000,碾壓福特級1/400的故障率。
更震撼的是艦島后移設計,比遼寧艦縮短49米,雷達反射面積銳減40%,煙囪消失暗示著核動力可能,若搭載釷基熔鹽反應堆,將實現“50年不換料”的無限續航,為激光武器供電。
但美軍最恐懼的卻是戰法革新,殲-15D電子戰機攜鷹擊-91反輻射導彈??酥嫠苟芟到y,攻擊-11隱身無人機可發動自殺式襲擊,基于天河四號超算的AI指揮系統0.3秒完成戰場決策,當有人機與無人機蜂群協同突擊時,傳統防空體系瞬間過時。
從王偉的81192到今日24架殲-15編隊,從黃水踮腳仰望到深藍平視較量,那片曾被西方霸權壟斷的海域,終于刻下中國航跡。
參考資料
現場影像公布!遼寧艦遭外軍雙航母夾擊,殲-15掛彈起飛高空纏斗驅離外機 澎湃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