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娛樂圈最大的“塌房”事件,莫過于那爾那茜的高考造假風波。數十天內,這位曾因《封神2》和《長安的荔枝》走紅的女演員,從“國民閨女”淪為“教育公平破壞者”,品牌解約、央視除名、新劇撤檔,堪稱娛樂圈史上最慘烈的“三連崩”。
然而,在一片喊打聲中,有一個人卻站出來“和稀泥”——沒錯,又是胡錫進。
那爾那茜的“高考神話”如何崩塌?
那爾那茜的翻車,源于6月21日內蒙古自治區官方的一紙通報:她2008年以“呼和浩特第八中學應屆生”身份參加高考,但實際上既無學籍,也未在該校就讀,涉嫌高考報名材料造假。
更諷刺的是,她通過內蒙古定向委培政策進入上海戲劇學院,享受了邊疆地區的教育福利,卻在畢業后未履行回內蒙古工作的承諾,直接赴挪威留學,最終進入娛樂圈。
這一操作,直接踩中了社會最敏感的神經——教育公平。高考被視為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最后公平通道,而那爾那茜的造假行為,無異于在千萬考生的努力上狠狠踩了一腳。
于是,輿論炸了。
品牌方連夜切割:極狐汽車第一個解約,阿瑪尼、阿迪達斯緊隨其后,官微火速刪除她的所有內容。
央視八套緊急除名:在《長安的荔枝》播出時,直接抹去她的名字。
江蘇衛視撤檔:原定6月24日播出的《長安的荔枝》被臨時替換成其他影視劇,6億投資恐打水漂。
胡錫進的“和稀泥”邏輯:該罰,但別下架?
就在全網怒斥那爾那茜時,胡錫進卻發表了一番“理性”言論:
“非法獲取學籍是不對的,代價應該是取消文憑和上戲助教身份”——這點沒人反對。
“但徹底封殺她的作品,應該謹慎”——這就開始和稀泥了。
“《長安的荔枝》下架,損失的不只是她,還有劇組、投資方和觀眾”——看似“顧全大局”,實則避重就輕。
老胡的核心觀點是:“懲罰要有度,不能一刀切。” 他認為,那爾那茜的錯誤在于個人造假,而非作品本身有問題,因此《長安的荔枝》不該被牽連。
聽起來很有道理?但網友并不買賬。
胡錫進的“歪理”為何激怒全網?
1. 這不是“私德問題”,而是公然踐踏教育公平
那爾那茜的造假行為,不是酒后失言,也不是感情糾紛,而是系統性欺詐——偽造學籍、騙取定向委培資格、違約不履行義務。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教育制度的嘲諷。
胡錫進卻試圖把這件事弱化成“個人錯誤”,忽略了它對社會公信力的破壞。
2. “劇組無辜論”站不住腳
老胡強調“劇組和投資方也是受害者”,但問題在于:為什么劇組選角時不做好背調? 在流量至上的娛樂圈,制作方往往只看演員的熱度,而忽視道德風險。如今翻車,難道不該承擔部分責任?
更何況,影視行業早有前例——高云翔性侵案導致《巴清傳》雪藏,吳亦凡事件讓《青簪行》徹底涼透。市場規則就是如此:選錯人,就得付出代價。
3. “市場風險”不該成為擋箭牌
胡錫進擔心“影視投資風險太大”,但真正的風險恰恰來自對劣跡藝人的縱容。如果造假者仍能靠作品賺錢,那公平何在?觀眾憑什么為欺詐行為買單?
正如一位博主犀利反駁:“胡錫進擔心的不是公平,而是市場波動;但社會真正在意的,是底線不能被踐踏。”
結語:我們需要怎樣的“懲罰尺度”?
那爾那茜事件的核心,從來不是“一部劇該不該下架”,而是社會對公平底線的堅守。如果造假者仍能活躍在熒幕上,那教育的公平性、文藝的倫理底線又該如何維護?
胡錫進的“理性”看似溫和,實則是在為系統性不公找借口。正如網友所言:“我們不要一個總是‘寬容’的輿論場,而要一個對公平有敬畏的社會。”
至于《長安的荔枝》?下架或許可惜,但比起教育公平,這點代價,值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