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臨床醫學熱度第一,現在是學醫的好時候嗎?
又是一年高考季,從6月23日起,各地開始陸續公布高考分數,考生們即將迎來關鍵的志愿填報環節。
專業選擇,再次成為焦點。其中,“學醫熱”現象持續發酵,尤其“臨床醫學”專業熱度持續攀升。
臨床又成高考“最熱專業”,
73%醫生卻后悔學醫!
每年高考的熱門專業排行榜都是行業趨勢的風向標。
近年來,臨床醫學報考熱度穩步攀升,已成高考專業選擇的“頂流”:
2021-2022年: 穩居熱門專業排行榜 第5位。
2023-2024年: 熱度暴漲,躍居榜首,呈現“斷崖式領先”。
2025年: 根據中國教育在線·掌上高考數據,臨床醫學專業再度登頂高考熱搜專業排行榜榜首,口腔醫學專業熱度第三!
圖片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隨著學醫熱度攀升,多所醫學類院校追加臨床醫學專業招生計劃。廣東醫科大學今年招生計劃較去年增長100人;廣東藥科大學計劃招生6800人,比去年增加320人;廣州中醫藥大學2025年本科生招生計劃擴招200人……
然而,與臨床醫學報考人氣高漲相反的是,據一份對近3000名醫生的調查顯示,約73%的醫生后悔學醫。只有約19%的調查者是因為“自己喜歡,一直想學”而選擇學醫,更多的原因則是“父母親戚推薦”。
每年學醫人數已突破 100 萬
2022年《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顯示,2018-2021年間,普通高校醫學專業畢業人數逐年增多,中等職業學校醫學專業畢業人數逐年減少。但總體看來,醫學專業畢業總人數從2018年的119萬余人增長到2021年的128萬余人,呈上升趨勢。
2022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發布的《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2)》顯示,以全國在校中小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傳統類職業仍為未成年人首選職業,其中就包括醫生(占比19.8%)。
醫生職業在未成年人中選擇比例從2020年的13.3%上升至2022年的19.8%,有顯著提高。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數據,2023年全國高考報考人數為1070萬,其中報考醫學類專業的人數為142萬,占總報考人數的13.3%,而臨床醫學專業的報考人數為96萬,占醫學類專業的67.6%,占總報考人數的9%。可以說,臨床醫學專業是高考的重頭戲,也是考生的首選。
針對醫學十分受考生歡迎的現狀,網上有醫生戲謔:“醫學專業好像一個圍城,已經進來的人想出去,在城外的人想進去”。之所以有這樣的言論出現,是因為醫療行業的特殊性,工作壓力大、工作時間長已經成為這個行業的標簽。那到底這個“圍城”值不值得進呢?
醫療行業的利與弊
觀點一:利>弊!
近幾年,臨床醫學專業頻頻爆火,為什么要選擇學醫呢?或許這就是原因!
1.專業性強,行業壁壘高
醫學專業性強,行業壁壘高,無論是中醫、西醫,還是麻醉、口腔等,非本專業人員基本難以進入,就業優勢明顯。
2.工作穩定,收入有保障
在大多數專業面臨35歲失業危機時,醫生35歲才剛評上主治,而且隨著經驗的積累、年資的增高,收入也會穩步提高,是典型的“越老越吃香”的職業。即使退休了,很多醫生依然會被醫院返聘,繼續在臨床上發光發熱,所以基本不用考慮失業的問題。
The Lancet上有一篇研究分析了我國2005—2015年的衛生統計年鑒,其中25~34歲醫生比例從31.3%降至22.6%,60歲以上醫生比例從2.5%增至11.6%。其原因或許與越來越多的醫院開始更多地返聘有經驗的退休醫生有關。
3.就業前景廣闊
醫學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可選擇從事臨床醫療、科研、教育、公共衛生、醫療管理、醫學編輯、醫學翻譯等多個領域的工作。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口的醫療需求不斷增長。2080年老年人口比例將達到46%左右,屆時中國8億總人口中近一半是老年人。這為醫學類專業提供了巨大的就業和發展空間。
4.更容易獲得成就感
醫治好一個患者,幫助患者恢復健康,是實打實地且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的成就感。如果在院外遇到突發情況,可以立刻進行判斷與搶救,挽救生命減少遺憾。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學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其必要性所在。
觀點二:弊>利!
臨床醫學并不是一個只有長處而無短處的選擇,它也有著諸多的弊端和短處,尤其在現行醫療體制下,各種弊端隨著時間的推遲而愈發加劇。
1.需要“活到老,學到老”
醫學專業學習時間遠超其他專業,臨床醫學本科5年,加上碩士3年、博士3年,以及規培3年,從本科到正式成為醫生最快也要10年左右。據不完全統計,臨床醫學專業需要學習的基礎課程有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外科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生理學、診斷學、藥理學、外科手術學總論、婦產科學、兒科學、傳染病學等課程。在完成這些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后,還有大量的專業課程需要學習,包括但不限于急救醫學、醫學影像學、醫學免疫學、人體寄生蟲學、醫學倫理學、中醫學、精神病學、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眼科學、口腔科學、皮膚性病學、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預防與控制、臨床流行病學、醫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等課程。
此外,醫學知識在不斷更新,醫生進入工作崗位后,仍需要不斷學習,依然會面臨“3天一小考,5天一大考”的現狀,可謂是真正的“活到老,學到老”。
2.工作時間長
《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顯示,醫生每周平均工作時間都在40 h以上,三級醫院的醫生平均每周工作51.05 h,二級醫院的醫生平均每周工作51.13 h。僅有不到25%的醫生能夠休完法定年假。幾乎所有醫生都曾連續工作24 h以上,半數人曾連續工作36 h,約20%的醫生甚至連續工作48 h及以上。
3.工作強度大
除了日常繁忙的工作之外,從醫還得考慮晉升職稱。職稱的晉升與升職加薪息息相關。目前臨床醫生的晉升途徑,主要是通過科研論文、科研基金等來進行量化評審,這促使廣大臨床醫生在日常看病診療工作之外還需要進行基礎的研究工作,無形之中又加大了工作強度。
4.醫患關系緊張
臨床醫生有一件特別難應付,又不得不面對的事情叫做“醫患糾紛”。醫生也是人,也會有解決不了的病癥,或者在工作中犯錯,但是患者大多數都沒有當過醫生,所以不能完全了解醫生的行為,無法實際地換位思考。醫生這個職業的本質是一個技術專業,患者希望醫生的服務態度要好,但又存在對醫生的不信任的問題,尤其是對年輕醫生的不信任,所以醫患糾紛等問題一直是一個讓無數醫生頭痛的問題。
如何選擇醫學院校?
參考權威排名
在考慮個人興趣、地域、家庭等因素后,可參考權威排名了解院校實力,以軟科為例:(注意:排名僅供參考,需結合多方面信息綜合判斷)
臨床醫學2025中國大學排名。圖源:軟科
醫學之路,光榮與挑戰并存。“學醫熱”的背后,是考生和家庭對職業穩定性、社會價值和個人發展的綜合考量。然而,熱情之外,更需理性!報考前務必:
明確目標:真想當醫生?選對核心專業是關鍵!
認清挑戰:做好長期學習、吃苦耐勞的心理準備。
細讀要求:吃透目標院校專業的選科、身體條件等限制。
綜合評估:結合排名、地域、學科實力、個人興趣等多維度選擇院校。
祝愿所有考生都能基于充分了解與理性思考,做出最適合自己的人生選擇,金榜題名,未來可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